029-法學第8講:專題-什麼是「構成要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什麼是「構成要件」?這是法律世界裡,很遺憾的一件事情。
  微觀面,台灣的升學、考試制度,EX國家考試,不會考這種題目;宏觀面,專業分工社會影響,以及法律人的本位主義,或自大(法律的概念,法律人說了算)、或自卑(法律,是社會科學,所以抗拒自然科學),EX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跟法律有什麼關係?結論是,關於什麼是「構成要件」這個問題,市面上99%的法律教科書(連國外教科書都一樣),全部都寫錯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遺憾。

前導觀念

觀念1-什麼是「科學」

  科學的「論證」方式,是「觀察>檢設>驗證」,反覆循環的過程。科學最重要的「檢證」方法,是「測量」的概念。什麼是「測量」?EX大象有多重?不知道!沒用體重計「測量」過,怎會知道;身高多高?不知道!沒用身高儀「測量」過,怎會知道;法拉利能跑多快?不知道!沒用計時器「測量」過,怎會知道…等等。科學的論證,需要證據來佐證;證據的取得,需要經過「測量」。啟蒙時期的自然科學家們,推翻教會的「宇宙觀」,建立起萬事萬物都需要經過測量的「宇宙觀」;即便代價是被教會綁在木樁上被燒死,依然堅信以「測量」為基礎的「科學」、堅持真理。

觀念2-什麼是「科學思維」

  科學,不是在「求對」,而是「求錯」。所謂的真理、定律,是經過無數次的「測量」、「檢證」,卻始終找不到錯誤,所以,姑且,當它是真的,在未能找到其中的Bug,將其徹底推翻以前,就暫時把它當真理、定律吧。真理,是可以被推翻的,因為科學思維是這麼想的;教條,是不容許被挑戰的,因為是沒道理可講的。

觀念3-哲學,並沒你想像的那麼難;哲學,其實挺有趣的

  EX1:這是什麼?水杯。裡面有什麼?水。你怎麼知道?我看到了。你如何確定你的這個知道,是正確的?我剛剛喝過了,從小到大的經驗,我確信那是水。
  EX2:這是什麼?房子。裡面有什麼?家具、家電、鄰居,裡面有人。你怎麼知道?我聽到了,剛剛隔壁有人在吵架,還摔東西。你如何確定你的這個知道,是正確的?不然我剛剛聽到的是幻覺嗎,還是那是鬼發出來的聲音。
  結論:這是什麼?裡面有什麼?你怎麼知道?你如何確定?這是四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對應的,是完全不同的答案。若你對這方面的資訊感到好奇,這四個問題,分別對應哲學的「本體論」、「實體論」、「知識論(含工具論)。」若你想繼續深入?可按圖索驥;若你不想再深入,我已經替你將哲學的抽象理論,具象化,成為人人都看得懂的四個問題了。若你覺得有道理,這四碼事,真的不一樣、可以區分得很清楚、不會搞混,應用到其他領域,處理許多問題時,已經很夠用了。

觀念4-學問,淺中求。人類的認知系統,是如何運作的

  EX1:想像,你現在走進家樂福。你要買啥?水果。那我們就會走向生鮮區。你要買什麼水果?蘋果(TB)。哪種蘋果?華盛頓蘋果(T1)、富士蘋果(T2)、台灣自己種的蘋果(T3)?看看,看哪種CP值比較高。
  結論1:買水果時,為什麼你對香蕉、蓮霧、木瓜,會視而不見?因為你腦袋裡的「TB」,在「指引」你去找到蘋果(Find it)。T1、T2、T3,對你來說,都是蘋果,只是因為品種不同,所以價格不同。

  EX2:你有沒有自己玩過,或看過綜藝節目的「猜字遊戲」?我現在出題,你負責提示,遊戲規則是「不能講出題目所包含的字」。那我們開始,題目是「iPhoe14」(TB),請你開始提示。你或許會描述它的外觀(TB1,大小、顏色),或許會描述它的功能(TB2,講電話、上網、日記本、相機),或許會描述它的附加價值(TB3,時尚配件、果粉標配)
  結論2:猜字遊戲,你之所以可以說出這些提示,是因為你腦袋裡的「TB」,在「指引」你描述出這些線索。TB1、TB2、TB3,都是TB的內涵,都對,但都不完整,將之組合在一起,才是最完整的TB。

什麼是「構成要件」(TB)

  進入主題,什麼是「構成要件」(TB)?
  幾乎99.9%的法學教科書,都會跟你說,法條的條文,就是「構成要件」。錯!這個說法?0分!錯得太離譜了!為什麼創立古典犯罪體系的李斯特&貝林,會宣稱「構成要件」是「客觀、中立、無色彩」之產物,他們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以下,讓我們一起「循序漸進」,進行所謂的抽象化思考:

抽象化思考Level 1

  Level 1-構成要件,是對於「生活經驗」的描述,描述「腦海裡的那個認知」(Standard),用以「分類」(類型化):
  當我們說,某甲犯罪,EX殺人罪。我們是如何知道某甲「所犯的事實」(TB),是殺人罪,而不是竊盜罪、放火罪、偽造文書罪?
  回到水果問題,你怎麼知道這是「蘋果」,而不是芭樂、鳳梨、香蕉?因為你腦海裡,有個「蘋果」的形象(TB,Standard),所以你可以區分出,這個和那個,不一樣(類型化)。
  你對於「蘋果」的認知(TB),腦袋裡有會「蘋果」的形象(TB),是學校老師教你的?是書上有寫?還是依你自己的生活經驗,就已經知道、具備了?同理,殺人罪的「構成要件」(TB),跟法條所寫的「殺人罪條文」(T1),兩回事!法律條文,不具備讓人一夕之間長大的功能;法律條文,更不會讓人直接知曉什麼是人情義理、愛恨情仇,沒有三太子「起駕」的作用。
  如果歷史可以重來,當我們重新回到1906年,還沒有人知道這玩意。如果你要告訴其他人,這個平常隱藏在我們腦海裡的「它」,用以「分類」(類型化),你會怎麼形容「它」?會替「它」取什麼名字?你現在是不是很苦惱,不曉得該怎麼取個合適的名稱。1906年的李斯特&貝林,稱「它」叫「構成要件」。

抽象化思考Level 2

  Level 2-構成要件,是腦袋「想」的;法律要件,是法條「寫」的:
  回到蘋果問題,你要買什麼水果?蘋果(TB)。哪種蘋果?華盛頓蘋果(T1)、富士蘋果(T2)、台灣自己種的蘋果(T3)?看看,看哪種CP值比較高。T1、T2、T3,是品種不一樣的蘋果,價格不一樣(R,代價),但都是蘋果(TB)。
  同理,殺人(TB),有分普通殺人(T1)、殺尊親屬(T2)、義憤殺人(T3)、生母殺嬰(T4)、安樂死(T5)。是不同型態、情境的殺人,刑度不一樣(R,代價),但都是殺人(TB)。
  你要買什麼水果?蘋果。Stop!打住!這裡的蘋果,多少錢?天曉得!
  什麼犯罪類型?殺人。Stop!打住!這裡的殺人,刑度為何?天曉得!
  賣場做生意For顧客,富士蘋果沒標價?我怎麼確定CP值?
  法典的法條For人民,有罪名但沒刑度?意思是可以瞎搞囉?
  蘋果「寫」出來的「標價」For行銷;我們「想」的蘋果For「分類」。
  法條「寫」出來的「效果」For嚇阻;我們「想」的罪名For「分類」。
  構成要件(TB),與法律要件(T),兩碼事,差很多!

抽象化思考Level 3

  Level 3-構成要件,是「元素組合」:
  回到「iPhoe14」猜字遊戲,你怎麼描述「iPhoe14」(TB)的?你是不是盡可能地「列舉」出TB1(元素)、TB2(元素)、TB3(元素),這些都是TB的內涵(元素組合)。
  同理,起初,殺人的犯罪事實(TB)有哪些內涵?放火罪、竊盜罪…等等,對於每一種犯罪的「類型」(TB),1906年的李斯特&貝林,也曾像你遇到的「iPhoe14」問題一樣,嘗試「窮盡列舉」。他們倆的偉大學術貢獻,是做了廣泛且深入的抽象化思考,從各個類型,提取出「公因數」,建構出「構成要件」(TB)這個抽象概念。
  他們倆到底做了什麼?他們將所有的犯罪類型,歸納&抽象化,提取出「行為主體」(TB1)、「行為客體」(TB2)、「行為」(TB3)、「行為情狀」(TB4)、「行為結果」(TB5)、「因果關係」(TB6)。稱之為「客觀構成要件要素」,是可以「通用」於各種犯罪類型的「構成要件」(TB)。
  1906年的李斯特&貝林,很厲害嗎?其實也還好,就歸納法&抽象思考。
  1906年的李斯特&貝林,不厲害嗎?挺屌的!可以不斷抽象化,提取出這6種元素,搞出個「通用版」。他們會,我們也會(iPhoe14的TB1、TB2、TB3),只是他們倆,比我們多走了許多步,也走了挺遠的,所以搞得出「通用版」。
  為什麼1906年的李斯特&貝林,會宣稱「構成要件」是「客觀、中立、無色彩」之產物?你再重看一次6種元素,是不是抽象化到極點,已經沒啥「價值色彩」、「非常客觀」、「挺中立」的描述方式了。就連「殺人兇手」的那個「人」,都可以被抽象化到「行為主體」的程度,還他媽的真沒說錯。不得不說老李&老貝,確實挺天才,這是人家厲害的地方,值得我們去欣賞、讚美。

抽象化思考Level 4

  Level 4-構成要件,是「犯罪事實的集合」,是「名詞」:
  在前面的Level 1,我說:當我們說,某甲犯罪,EX殺人罪。我們是如何知道某甲「所犯的事實」。
  這裡,我的用字遣詞,刻意使用「所犯的事實」。為什麼要這麼使用?
  因為,一般來說,我們的「口語習慣」,如果我問你,你怎麼知道某甲犯的是殺人罪,通常的回應方式,你會說,他殺了人啊。很直覺的回應,其實也沒錯。But!你所說的「他殺了人」,略微抽象化一下,意思是,他做了什麼(做,用途更廣泛,EX偷、搶、拐、騙,都可以替換成「做」來描述),而「殺」&「做」,是「動詞」的概念;對應到李斯特&貝林的「行為」(TB3),意思是「Do」的意思。(行為=做=Do,是各種具體的Act,經過抽象化之後,最為廣泛的用法,所以才能夠通用)
  而我之所以會用「所犯的事實」,來描述,是因為要強調「構成要件」(TB)的概念,怎麼說?「構成要件」是全部要素的集合;是「腦海裡的那個認知」;是對於「人、事、時、地、物」所構成的畫面,對這畫面拍張照,照片裡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構成犯罪的事實」。所以,「構成要件」,是「Fact」的意思,是「名詞」。若你還是覺得卡卡的、轉不太過來,重新回到1906年,你會怎麼形容「它」?會替「它」取什麼名字?所以「它」是「名詞」,應該不難懂吧?(PS:教科書,全都寫錯了!幾乎都用「動詞」,在解釋「構成要件」這個「名詞」。動詞跟名詞,兩回事,非常令人無言)

抽象化思考Level 5

  Level 5-構成要件,是「認識論&工具論」,是「測量工具」:
  哲學:這是什麼(What)?水杯。裡面有什麼(Content)?水。你怎麼知道(How)?我看到了。你如何確定你的這個知道,是正確的(Check)?我剛剛喝過了,從小到大的經驗,我確信那是水。
  科學:大象有多重?不知道!沒用體重計「測量」過,怎會知道。

  轉換角度,進入法學領域,邏輯,其實都一樣,應該要一樣:
  這是什麼(What)?殺人。
  裡面有什麼(Content)?兇手、死者、凶器、案發現場、案發時間。
  你怎麼知道(How)?我看到剛剛的新聞報導了,我又不是瞎子。
  你如何確定(Check)?除非新聞亂報,不然應該是真的吧。

  進一步,進行抽象化思考,邏輯,其實都一樣,應該要一樣:
  什麼是「罪」(What)?社會事實,刑事案件(客體,Object)。
  罪的內涵有什麼(Content)?主體、客體…等客觀要素,還有主觀要素。
  你怎麼知道(How)?我學過法律,知道什麼是「構成要件」(TB)。
  你如何確定是否成罪(Check)?我拿「TB」(標準,Standard)去「測量」刑案事實(客體,Object)。

  台灣的法學教育,不得不說令人「遺憾」。你知道有多少法律人,會用「構成要件」(TB,Check的工具(工具論),形成(認識論)認知)去解釋,什麼是「罪」(What,本體論的範疇)這個問題嗎?學校考試&國家考試,不考哲學,也不接觸科學,就連法官的判決書,也經常看到「循環論證」的瑕疵(四個層次,若分不清楚?幾乎99.9%會循環論證,剩餘的0.1%?誤打誤撞,運氣好!)我覺得?很遺憾。

結語

  總結,什麼是「構成要件」(TB)?
  Level 1.1-構成要件,是對於「生活經驗」的一種描述。
  Level 1.2-構成要件,描述的,是我們「腦海裡的那個認知」。(Standard)
  Level 1.3-構成要件,是用來輔助我們「分類」。(類型化)
  Level 2-構成要件,是腦袋「想」的;法律要件,才是法條「寫」的。
  Level 3-構成要件,是「元素組合」。(參019,法學第1講,化學式)
  Level 4-構成要件,是「犯罪事實的集合」,是「名詞」。
  Level 5.1-構成要件,在科學領域,是一種「測量工具」。
  Level 5.2-構成要件,在哲學領域,屬「認識論&工具論」範疇。

補充

  這是我自己發現的、我的創見?不是!有人寫對?有!哪本教科書?不是,是一本法研所的「博士論文」寫的。But!作者是用「黑格爾」的邏輯&辯證法寫的(哲學到爆),我每年都會細讀1-2遍,前後讀了整整十年,才看懂這本博論到底在寫啥。在下並不推薦各位去讀這本博論,我對於這本博論的學習過程,幾度覺得自己是智障,因為真的看不懂,非常挫敗!你若想開開眼界,見識什麼叫「天書」,可以把Mail給我,我把電子檔寄給你。(國家圖書館,Only紙本版,沒有電子檔)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個人的天荒地老的沙龍
9會員
103內容數
公司治理、領導、管理
2022/10/11
2022/10/11
2022/10/11
刑罰論,是刑法世界裡的一片荒漠
Thumbnail
2022/10/11
刑罰論,是刑法世界裡的一片荒漠
Thumbnail
2022/10/11
考察歷史,之所以研究過去,是為了從過去之中解放
Thumbnail
2022/10/11
考察歷史,之所以研究過去,是為了從過去之中解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底層邏輯》,中國著名商業顧問劉潤所撰,意在探討事實是什麼?當我們了解一件事時,是被表象所騙,還是深入了解背後的邏輯?如何能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事物之間的共通點,就是底層邏輯。」作者如此說。得知了這些事物的共通點(也就是底牌),再加上一些環境的變數,我們就能適應這個世界。
Thumbnail
《底層邏輯》,中國著名商業顧問劉潤所撰,意在探討事實是什麼?當我們了解一件事時,是被表象所騙,還是深入了解背後的邏輯?如何能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事物之間的共通點,就是底層邏輯。」作者如此說。得知了這些事物的共通點(也就是底牌),再加上一些環境的變數,我們就能適應這個世界。
Thumbnail
我一開始沒想過 有那麼多事情違反常理 我會發現是因為 我每次無聊在思考事情邏輯的時候 我發現...我好像 跟其他人想法 不是略有不同 是...不同 所以 我想來一項一項列出來 記錄下來 到底有多少邏輯 跟一般"常理"不同 我自己也很好奇 1. 想提升工作技能 未必代表"只"提升工作能力 我覺得這是一
Thumbnail
我一開始沒想過 有那麼多事情違反常理 我會發現是因為 我每次無聊在思考事情邏輯的時候 我發現...我好像 跟其他人想法 不是略有不同 是...不同 所以 我想來一項一項列出來 記錄下來 到底有多少邏輯 跟一般"常理"不同 我自己也很好奇 1. 想提升工作技能 未必代表"只"提升工作能力 我覺得這是一
Thumbnail
▍ 前言 書名:《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The Underlying Logic - How to See the Essence of Things. 作者:潤米諮詢創辦人 劉潤 著 概要: 透過「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去看透事物的本質,就如同看見冰山時,讀者能知曉冰
Thumbnail
▍ 前言 書名:《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The Underlying Logic - How to See the Essence of Things. 作者:潤米諮詢創辦人 劉潤 著 概要: 透過「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去看透事物的本質,就如同看見冰山時,讀者能知曉冰
Thumbnail
Eric Ward on Unsplash 道德要是真能思考,那我們的道德感不會這麼「薄弱」。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貪圖方便的時候,想說每一個人都差不多,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堅強」?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有道德?當要選擇救人時,只能選擇最親愛的人時,這之類的老問題是問我們總該要放手一個?可是當我們要選擇
Thumbnail
Eric Ward on Unsplash 道德要是真能思考,那我們的道德感不會這麼「薄弱」。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貪圖方便的時候,想說每一個人都差不多,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堅強」?為何我的道德感要更加有道德?當要選擇救人時,只能選擇最親愛的人時,這之類的老問題是問我們總該要放手一個?可是當我們要選擇
Thumbnail
我們在上一篇有討論到「實證只存在於主觀」這件事。你如何證明蘋果可以吃?你可以把蘋果放到嘴裡,並且用某種方式拍攝蘋果被消化轉變成糞便的過程。或是在這過程中觀察到人體的葡萄糖值上升,或自己感
Thumbnail
我們在上一篇有討論到「實證只存在於主觀」這件事。你如何證明蘋果可以吃?你可以把蘋果放到嘴裡,並且用某種方式拍攝蘋果被消化轉變成糞便的過程。或是在這過程中觀察到人體的葡萄糖值上升,或自己感
Thumbnail
跟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不同,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是探討「行為人內心認知與意欲」的問題,不過其實法院還是需要透過客觀證據加以認定犯罪之「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是否具備。
Thumbnail
跟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不同,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是探討「行為人內心認知與意欲」的問題,不過其實法院還是需要透過客觀證據加以認定犯罪之「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是否具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