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第12話|犯罪檢驗流程|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概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言

跟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不同,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是探討「行為人內心認知與意欲」的問題,不過其實法院還是需要透過客觀證據加以認定犯罪之「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是否具備。
刑法第12條規定
「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第1項)。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第項)。」
民事上雖然有「無過失責任」之設計,但刑法上的犯罪只有故意犯跟過失犯兩種,並且過失犯的成立須以刑法有規定處罰過失犯者為限。換句話說,如果行為人對於所實施的客觀構成要件在主觀上沒有故意也沒有過失,那就不會有刑法上之責任。
主觀不法構成要件

壹、故意

一、意義

一般認為「故意」的要素包括「認知」與「意欲」兩者,或者說是對構成要件實現之「預見」。如果講白話一點,認知是指「行為人知道這樣的行為將實現、或可能實現犯罪之客觀構成要件」,前者稱「直接故意」、後者稱「間接故意」;意欲則是「行為人想要使客觀構成要件實現,或其實現不違背行為人的本意」。

二、故意同時性原則

在此必須特別說明的是「故意過失與行為同時存在」原則,也就是指:行為人必須在行為的「當下」即具備「故意」,所以無論是「事前故意」或「事後故意」,都無法補正行為當時並無故意的瑕疵,行為當時仍舊是欠缺故意(但仍可能有過失)。
舉例而言,某甲為了試槍而往木箱開鎗的時候不知其仇家某乙躲在裡面,結果不小心將乙打死後,打開木箱才發現某乙死在裡面;即使甲內心也覺得殺死了乙無所謂,但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40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掘想法學教室-刑法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05會員
261內容數
民法是萬法之母,人從出生到死亡,每天一睜開眼睛,處處都用得到民法!學會正確的認識民法、使用民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好事前規劃,培養法律風險預測的能力,那就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我們將毫無保留的將所有相關知識都交給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法律新幹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上一篇我們介紹到「客觀歸責理論的判斷步驟二」的部分,今天我們就接著介紹判斷步驟中的最後一步,就快完成囉!
犯罪結果的發生,必須是由行為人所製造出來的法所不容許風險所引起,而且結果與行為間具有「常態關聯」,此時才可以認為行為人所製造的風險已經實現,而可以將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異常因果歷程說)。
接在因果關係後面介紹的是「客觀歸責理論」,我們在之前所介紹的「條件理論」及「相當因果關係說」中,所要解決及篩選的是各條件原因在事件發生中「造成結果的原因間有無科學上及經驗法則上的因果關係」,但這樣的篩濾過程並沒有辦法將「法益侵害結果」體現出來。之所以要將「法益侵害結果」體現出來,是因為刑法
有一天,小華、小明與小花一同去夜店開趴慶生,慶祝朋友阿虎的生日,小華與小明皆對於小花出眾的美貌而拜倒在其石榴裙下,雖然彼此都不知道彼此的心意,但巧合的是,兩人不約而同的在這個場合下心生歹念,動起了給小花下
在前面我們介紹了「行為」及「結果」的內容,在犯罪過程中,有了行為與結果,就必然會成立犯罪嗎?不一定!只有在行為與結果間是有因果關係存在的時候,才會成立犯罪!例如,鷹眼今天射箭(行為)射中壞人,壞人也確實死了(結果),但壞人是因為被浩克踩死的,鷹眼根本就沒有射到壞人的要害。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
每一件犯罪的發生,都一定至少有一個法益被破壞,所以才值得出動刑法去處罰這樣的犯罪行為。而在了解何謂「結果」前,必須先介紹「法益」的概念及種類,好讓大家知道刑法所欲保護的價值是什麼!
在上一篇我們介紹到「客觀歸責理論的判斷步驟二」的部分,今天我們就接著介紹判斷步驟中的最後一步,就快完成囉!
犯罪結果的發生,必須是由行為人所製造出來的法所不容許風險所引起,而且結果與行為間具有「常態關聯」,此時才可以認為行為人所製造的風險已經實現,而可以將結果歸責於行為人(異常因果歷程說)。
接在因果關係後面介紹的是「客觀歸責理論」,我們在之前所介紹的「條件理論」及「相當因果關係說」中,所要解決及篩選的是各條件原因在事件發生中「造成結果的原因間有無科學上及經驗法則上的因果關係」,但這樣的篩濾過程並沒有辦法將「法益侵害結果」體現出來。之所以要將「法益侵害結果」體現出來,是因為刑法
有一天,小華、小明與小花一同去夜店開趴慶生,慶祝朋友阿虎的生日,小華與小明皆對於小花出眾的美貌而拜倒在其石榴裙下,雖然彼此都不知道彼此的心意,但巧合的是,兩人不約而同的在這個場合下心生歹念,動起了給小花下
在前面我們介紹了「行為」及「結果」的內容,在犯罪過程中,有了行為與結果,就必然會成立犯罪嗎?不一定!只有在行為與結果間是有因果關係存在的時候,才會成立犯罪!例如,鷹眼今天射箭(行為)射中壞人,壞人也確實死了(結果),但壞人是因為被浩克踩死的,鷹眼根本就沒有射到壞人的要害。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
每一件犯罪的發生,都一定至少有一個法益被破壞,所以才值得出動刑法去處罰這樣的犯罪行為。而在了解何謂「結果」前,必須先介紹「法益」的概念及種類,好讓大家知道刑法所欲保護的價值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預謀犯案是指犯罪者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經過詳細計畫和準備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涉及對犯罪的時間、地點、工具和方法的周密安排。預謀犯案與臨時起意的犯罪不同,後者是指犯罪者在沒有事先計畫的情況下,因一時衝動或機會而實施犯罪。
Thumbnail
詐欺罪的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主觀要件: 故意:行為人必須有欺詐他人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他人產生錯誤認識,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 客觀要件: 行為:行為人通過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陷入錯誤。 結果:被害人因為錯誤而做出財產處分,導致財產損失。
Thumbnail
詐欺罪的構成要件 詐欺罪成立需要具備主觀與客觀行為,且兩者之間須具有因果關係。以下將詳細說明詐欺罪的構成要件: 一、主觀要件(行為人的內在想法) 不法意圖:行為人意圖透過欺詐手段謀取他人財物或獲取不當利益。 犯罪故意: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損害他人利益,但仍然故意為之,企圖達成自身目的。 二、
Thumbnail
瞭解詐欺罪的構成要件,包括主觀和客觀的要素,以及刑罰基準。主觀包括不法意圖和犯罪故意,客觀包括施以詐術、陷於錯誤、處分財產和財產損害。詐欺罪成立的前提是行為人的詐術使受害者產生錯誤的認知,並導致受害者處分財產,使其財產實際減少。
Thumbnail
詐欺罪的成立依賴於行為人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行為,這兩者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係。以下是詐欺罪的構成要件的詳細說明: 一、主觀要件(行為人的內心想法) 不法意圖:行為人有意透過欺詐手段獲取他人財物或其他利益。 犯罪故意:行為人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損害,但仍帶著獲取不當利益的目的故意行事。
Thumbnail
展示「抄底止盈」交易紀錄與對帳單,真實呈現投資理財過程與成效─第83天,報酬率15.61%。
Thumbnail
這次特地請了2天假來到台東,遠離塵囂 好好享受4天很Chill的生活,一到營區有小管家小夢介紹營區環境,非常親切熱情!跟台東的太陽一樣溫暖🌞
Thumbnail
ETF「進階數據」報告是Hank透過統計的方式,衡量現在的台股ETF市場相對過去,究竟是屬於高或低的位階區間。本次的數據統計以 2024/2/23的股價為基準點,目前統計名單內含有30檔台股ETF。我在報告是透過短中長三種不同週期的視角,搭配標準差與常態分佈的統計模型,進行位階的評估,關於位...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預謀犯案是指犯罪者在實施犯罪行為之前,經過詳細計畫和準備的行為。這種行為通常涉及對犯罪的時間、地點、工具和方法的周密安排。預謀犯案與臨時起意的犯罪不同,後者是指犯罪者在沒有事先計畫的情況下,因一時衝動或機會而實施犯罪。
Thumbnail
詐欺罪的構成要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主觀要件: 故意:行為人必須有欺詐他人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他人產生錯誤認識,並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 客觀要件: 行為:行為人通過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使被害人陷入錯誤。 結果:被害人因為錯誤而做出財產處分,導致財產損失。
Thumbnail
詐欺罪的構成要件 詐欺罪成立需要具備主觀與客觀行為,且兩者之間須具有因果關係。以下將詳細說明詐欺罪的構成要件: 一、主觀要件(行為人的內在想法) 不法意圖:行為人意圖透過欺詐手段謀取他人財物或獲取不當利益。 犯罪故意: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損害他人利益,但仍然故意為之,企圖達成自身目的。 二、
Thumbnail
瞭解詐欺罪的構成要件,包括主觀和客觀的要素,以及刑罰基準。主觀包括不法意圖和犯罪故意,客觀包括施以詐術、陷於錯誤、處分財產和財產損害。詐欺罪成立的前提是行為人的詐術使受害者產生錯誤的認知,並導致受害者處分財產,使其財產實際減少。
Thumbnail
詐欺罪的成立依賴於行為人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行為,這兩者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係。以下是詐欺罪的構成要件的詳細說明: 一、主觀要件(行為人的內心想法) 不法意圖:行為人有意透過欺詐手段獲取他人財物或其他利益。 犯罪故意:行為人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造成損害,但仍帶著獲取不當利益的目的故意行事。
Thumbnail
展示「抄底止盈」交易紀錄與對帳單,真實呈現投資理財過程與成效─第83天,報酬率15.61%。
Thumbnail
這次特地請了2天假來到台東,遠離塵囂 好好享受4天很Chill的生活,一到營區有小管家小夢介紹營區環境,非常親切熱情!跟台東的太陽一樣溫暖🌞
Thumbnail
ETF「進階數據」報告是Hank透過統計的方式,衡量現在的台股ETF市場相對過去,究竟是屬於高或低的位階區間。本次的數據統計以 2024/2/23的股價為基準點,目前統計名單內含有30檔台股ETF。我在報告是透過短中長三種不同週期的視角,搭配標準差與常態分佈的統計模型,進行位階的評估,關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