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道人生

書道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何紹基醉書蘇東坡詩

何紹基醉書蘇東坡詩

日前,得知甲州海南會館有個書法講座。喜歡書法的先生,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進一步瞭解前輩書法家,並欣賞其作品。

當日我們提前到場,講座還沒開始,正好從容欣賞作品。先生表示:「他一定臨過何紹基。」何紹基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學者,至今仍有一些書法愛好者學他的字。何紹基愛寫字出了名,連擔任科舉的主考官都忍不住要寫字,但主考官只有硃砂,何便以硃砂寫了一些作品,於是留下少見的紅色書法。或許對於何紹基來說,書法成就是一回事,但在書寫過程得到的樂趣,才是千金不換。

八十歲的劉振濤,笑容天真,慈祥和藹像個鄰家長輩。主持人介紹,劉老師曾右手受傷無法寫字,只好改用左手寫書法,左手寫了一年多,竟也練成左手書法。劉老師堅毅又熱愛書法,令人敬佩。左手寫著寫者,劉老師的右手狀況逐漸好轉,如今左右手都能寫書法,相當罕見。主持人提及何紹基為劉老師湖南同鄉先賢,劉老師確曾臨過何紹基的字。可惜劉老師一口湖南鄉音,我還真聽不懂,以致未能直接請益。

劉老師帶來十幅作品,多書寫杜甫、辛棄疾等人詩詞,內容陽剛,搭配同樣陽剛的書法風格,形式與內容非常合拍,相得益彰。惟以秀麗楷書書寫李白文采風流的《春夜宴桃李園序》,可見劉老師既能書寫多種風格,又注重風格與內容搭配,非常用心。先生告訴我,劉老師雖臨過何紹基,不過卻沒學何紹基特色之一,筆劃末端的微鬚,俗稱老鼠尾。如此一來,劉老師反而形成自己的風格,不再只是很像何紹基而已。

以柔婉褚體,書寫「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大風歌》)」,或用狂放章草,書寫「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當然不是不可以,可是多少有點不協調。「大風起兮雲飛揚」著重豪邁灑脫,褚體失之偏軟。章草快意奔放,很難寫出「楊柳岸,曉風殘月」細膩溫婉的味道。個人欣賞書法作品,較偏好形式與內容密合之作。

私塾出身,熟悉古典詩文的劉老師,書寫「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辛棄疾《永遇樂》)」,頗有韻致。現代學子書寫周杰倫歌詞,很有時代氣息,同樣是自己熟悉、喜歡的詞句。無須厚古薄今,書法亦能與時俱進。

擁有一個正當興趣,終生追求,樂此不疲,想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avatar-img
YI Ping Chen的沙龍
21會員
35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YI Ping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普遍說來台灣人不大吃辣,儘管仍有少數以辣為特色的菜餚,但一般家常菜通常是不辣的。我曾聽說本地人去台灣旅遊,回來抱怨食物沒味道,還提醒其他人若去台灣記得帶参峇,免得餐餐沒胃口,吃的不開心。馬六甲住了幾年,偶爾我陪先生吃一點辣的菜餚,但終究算是不吃辣的。 某周末我們至馬六甲文化街走走,街尾有攤販售中國的
大馬人愛去台灣那裡玩?雅好藝文的先生,喜歡去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對故宮興致不大,然而帶路兼陪公子讀書,不到五年,我這個俗人竟然去了故宮兩次。 歷代書法家的真跡最吸引先生。他表示,坊間字帖往往放大或縮小,看不出碑帖的本來面目,若能親眼見到原件,才能看清楚整幅作品的筆法、結構等等,真跡的尺寸非常重
書友發佈視頻,談《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這本書,網友討論各自喜歡的朝代等等,亦有人直言,她不能缺乏自來水和抽水馬桶。我也忍不住留言,自承俗氣,只要有錢,任何朝代都能過的很好。其實我最想當富貴閒人,少了貴倒還罷了,富和閒卻是萬萬缺不得的。富貴的好處眾所皆知,但必須同時擁有閒情逸致,才能好好享受富貴帶來的優
清代詞家輩出,然而至今仍有廣大讀者的,首推納蘭性德。納蘭詞坊間版本衆多,由於納蘭詞用語清新脫俗,相對用典較少,部份作品甚至只需中學程度的中文便能理解,未必需要精良注釋,所以納蘭詞版本不太重要,想讀的話,那一本都好。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當時只道是
很喜歡書法家張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這副對聯,摘自張本人詩作。既曾書寫多幅,想必張充和亦頗為喜愛自得。我對崑曲所知不多,無從領略「一曲微茫」的心境。然而人到中年,回首半生交遊,確實期待「十分冷淡存知己」如此淡而有味的往還。不過這是我個人的體會,未必契合張充和原意。 由於長年在家工作,
家人提及東漢蔡邕文采斐然,可惜後世聲名不顯。蔡邕擅長的賦早已沒落,連唐代文人都很少提及蔡邕的文學成就,何況如今。文體一如生命,有其發展脈絡,死了就死了,無可如何。喜歡某人不妨自己閱讀,行有餘力撰文推廣,或許讓更多人認識,也就這樣了。 我對蔡邕印象不深,只知道戲曲《琵琶記》,將蔡邕形塑成嫌貧愛富、拋棄
普遍說來台灣人不大吃辣,儘管仍有少數以辣為特色的菜餚,但一般家常菜通常是不辣的。我曾聽說本地人去台灣旅遊,回來抱怨食物沒味道,還提醒其他人若去台灣記得帶参峇,免得餐餐沒胃口,吃的不開心。馬六甲住了幾年,偶爾我陪先生吃一點辣的菜餚,但終究算是不吃辣的。 某周末我們至馬六甲文化街走走,街尾有攤販售中國的
大馬人愛去台灣那裡玩?雅好藝文的先生,喜歡去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對故宮興致不大,然而帶路兼陪公子讀書,不到五年,我這個俗人竟然去了故宮兩次。 歷代書法家的真跡最吸引先生。他表示,坊間字帖往往放大或縮小,看不出碑帖的本來面目,若能親眼見到原件,才能看清楚整幅作品的筆法、結構等等,真跡的尺寸非常重
書友發佈視頻,談《古代人的日常生活》這本書,網友討論各自喜歡的朝代等等,亦有人直言,她不能缺乏自來水和抽水馬桶。我也忍不住留言,自承俗氣,只要有錢,任何朝代都能過的很好。其實我最想當富貴閒人,少了貴倒還罷了,富和閒卻是萬萬缺不得的。富貴的好處眾所皆知,但必須同時擁有閒情逸致,才能好好享受富貴帶來的優
清代詞家輩出,然而至今仍有廣大讀者的,首推納蘭性德。納蘭詞坊間版本衆多,由於納蘭詞用語清新脫俗,相對用典較少,部份作品甚至只需中學程度的中文便能理解,未必需要精良注釋,所以納蘭詞版本不太重要,想讀的話,那一本都好。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當時只道是
很喜歡書法家張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這副對聯,摘自張本人詩作。既曾書寫多幅,想必張充和亦頗為喜愛自得。我對崑曲所知不多,無從領略「一曲微茫」的心境。然而人到中年,回首半生交遊,確實期待「十分冷淡存知己」如此淡而有味的往還。不過這是我個人的體會,未必契合張充和原意。 由於長年在家工作,
家人提及東漢蔡邕文采斐然,可惜後世聲名不顯。蔡邕擅長的賦早已沒落,連唐代文人都很少提及蔡邕的文學成就,何況如今。文體一如生命,有其發展脈絡,死了就死了,無可如何。喜歡某人不妨自己閱讀,行有餘力撰文推廣,或許讓更多人認識,也就這樣了。 我對蔡邕印象不深,只知道戲曲《琵琶記》,將蔡邕形塑成嫌貧愛富、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