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化俱樂部|蘭陽工業中樞地-太平山林業(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點我收聽本集節目

日治時代太平山林業開發史

1898年,民政部殖產課技手小笠原富次郎由天送埤進入蕃地調查森林,由此開啟日人對於宜蘭山地森林的調查。

1914(大正3)年9月下旬,阿里山作業所所長永田正吉至宜蘭蕃地視察,發現宜蘭濁水溪(蘭陽溪)兩岸檜木豐富,非阿里山、八仙山可比擬,建議可由阿里山作業所兼營。

1915(大正4)年12月上旬,營林局派技師中里正等人,由宜蘭廳長小松吉久、警務課長金子惠教陪同進入蕃地,向泰雅族原住民訓諭臺灣總督對於採伐檜林的意趣;同時,營林局已派遣百餘名日人鋸工入山準備開採。

至1917(大正6)年3月8日,營林局正式採伐太平山之木材,就此開啟太平山的林業發展。

raw-image

採伐的太平山木材從山凹腹地滑下溪谷,再用軌道運至宜蘭濁水溪(蘭陽溪)畔;將原木推入宜蘭濁水溪,以管流方式,藉宜蘭濁水溪水流輸送至下游,並由宜蘭川(宜蘭河,水位較低)流至員山貯木場匯集,並在此地設立營林局宜蘭出張所,專司太平山的伐木運材與平地的水運及貯木業務。

raw-image
raw-image

太平山的命名由來

raw-image






太平山一帶,原住民原稱ビンノフ,意指森林茂盛鬱鬱蒼蒼,營林局出張所主任技師中里正予以直譯為「眠腦」。1915年隨著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在一系列討伐原住民的行動結束後,認為天下終歸太平,故將此地命名為「太平山」;另有一說認為取名「太平」是對於國家與此山脈的祝福。在此之前大都以三星山或宜蘭濁水溪的森林稱之。

raw-image

林業重心的轉移:羅東林場

由於原木採蘭陽溪放流使得木材受損率高的問題,和台南製糖株式會社二結糖場與製紙工場需要建造水力發電,使得原本放流作業不再可行,再加上羅東街長陳純精極力奔走爭取將出張所與貯木場改置於羅東,故而台灣總督府決定將宜蘭出張所遷至羅東,並改稱「營林所羅東出張所」。

由於營林所原預計在1923(大正12)年9月上旬即要移轉,時間緊迫,除了事務所、宿舍緊鑼密鼓地興築外,並雇用了數百個工人挖掘貯木池。1924(大正13)年1月正式移轉至羅東出張所,並終止了原先在員山的放流集材作業。

raw-image
raw-image

太平山木材的運用:鐵路、神社

1910年代中後期,臺灣鐵道橋梁、土木工事方興,太平山與其他兩處林場提供所需林木。譬如宜蘭線鐵道在興闢初期,草嶺以北鐵軌與縱貫線本線相同,採用60磅軌條,以南都是用40磅軌條。橋樑如為木橋,其所用材料都是利用宜蘭本地產的木材,且全部是太平山營林局所出產之檜木、烏心石、赤皮、淋漓樹等,以節約建設經費。

raw-image

臺灣檜木也漸為日本內地所愛用,做為神宮營造及其他大型建造物的用材。尤其在1938-40(昭和13-15)年間,新太平山原木分別被新創建的日本東京東鄉神社、關東州關東神宮、京都滋賀縣大津近江神宮、以及臺北的臺灣神社的造營事務所訂購做為用材。如東鄉神社鳥居需要直徑1.2公尺、長12.7公尺的巨材。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旅人書店的沙龍
72會員
113內容數
"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 用宜蘭的故事串編成旅行美好的風景與回憶,2014年成立的旅人書店致力於地方文化的發掘與分享,至今已執行策劃超過30條、數百場深度體驗路線,讓旅人們帶來更有深度與溫度的宜蘭體驗。
旅人書店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1/09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1/09
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八日,一萬四千多名大陳島居民,全數撤離大陳島,從此離開他們自小生長的那片土地。在美國第七艦隊的護航下,由基隆港登陸台灣,以原來居住的鄰里為單位,分別被安置到花蓮、宜蘭、台東、屏東和高雄等縣市,開啟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Thumbnail
2022/11/03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1/03
電燈能夠在夜間大放光明,被視為是一個地方現代化的象徵。在這集的節目中,將由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的蔡明志老師接續上集,繼續為我們講述蘭陽平原在來電後所發生的故事。
Thumbnail
2022/10/26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2022/10/26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從太平山森林開始,正式成立於1968年。」 前身為「新義發木材股份有限公司」,「農禾 × 辳和企業」(以下簡稱「農禾」)是羅東在地的木材公司,早期從事台灣檜木一般製材,於木材市場,從原木、製品的進口、製材都有良好的口碑。
Thumbnail
「從太平山森林開始,正式成立於1968年。」 前身為「新義發木材股份有限公司」,「農禾 × 辳和企業」(以下簡稱「農禾」)是羅東在地的木材公司,早期從事台灣檜木一般製材,於木材市場,從原木、製品的進口、製材都有良好的口碑。
Thumbnail
『太平買菸場』興建於1955年,是公賣局向菸農鑑定、收購菸葉的場所,因見證太平菸葉發展歷程,於2013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之後經修復再次活化後規劃成三大展覽區塊,是可推薦納入台中旅遊時的景點之一。
Thumbnail
『太平買菸場』興建於1955年,是公賣局向菸農鑑定、收購菸葉的場所,因見證太平菸葉發展歷程,於2013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之後經修復再次活化後規劃成三大展覽區塊,是可推薦納入台中旅遊時的景點之一。
Thumbnail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Thumbnail
清領時期 臺灣府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清之所以將台納入版圖絕非是想除去明鄭勢力,對於台的建設和經營定不以為然,為此怕臺灣在成為反清基地,特頒「渡台禁令」,使得臺灣于清初時並無太大墾辟,清朝的消極政策使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更加,治安的惡化、’官府的苛政,1721年爆發的「朱一貴事件」,就此雍正在位
Thumbnail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開始送電。徘徊于附近之鹿猿等。誤觸者無不立死。」-臺灣日日新報(1906) 你知道電力發展的一開始居然是為了防範原住民嗎?「電力」是近現代工業發展最重要的表徵之一,也是近現代城市重要的構成元素。而檢視電力在臺灣或是宜蘭的運用,最初其實並非是在民生方面,而是用來做為殖民統治原住民的壓迫工具。
Thumbnail
肩負56年運材任務的羅東森林鐵道,其實最初在1918年、1921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太平山運材鐵道建設時都並未通過。但其後卻因天送埤發電所的興設,使得最後以分段拼裝且不費官方預算的方式完成。
Thumbnail
肩負56年運材任務的羅東森林鐵道,其實最初在1918年、1921向臺灣總督府提出太平山運材鐵道建設時都並未通過。但其後卻因天送埤發電所的興設,使得最後以分段拼裝且不費官方預算的方式完成。
Thumbnail
宜蘭早期因地域封閉與交通不便,產業上主要以農業為主。進入日治時代後,隨著臺灣總督府的產業政策導引與新式產業技術的引入,傳統產業的運作方式開始有了改變。製糖業、林業、製紙業、電氣業、電化業等產業,皆引入巨額資本與現代的機械設備進行大量生產,並建設大型工場設施容納所需的大量勞工、原料、機械、產品與建築。
Thumbnail
宜蘭早期因地域封閉與交通不便,產業上主要以農業為主。進入日治時代後,隨著臺灣總督府的產業政策導引與新式產業技術的引入,傳統產業的運作方式開始有了改變。製糖業、林業、製紙業、電氣業、電化業等產業,皆引入巨額資本與現代的機械設備進行大量生產,並建設大型工場設施容納所需的大量勞工、原料、機械、產品與建築。
Thumbnail
原住民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林先生(林務局)和唐先生(台糖)拿走了,這是戰後原住民與國家之間土地糾紛的基調。
Thumbnail
原住民的土地大部分都被林先生(林務局)和唐先生(台糖)拿走了,這是戰後原住民與國家之間土地糾紛的基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