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孩子都在跳舞|紀錄片《神人之家》影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為個人品味的關係,我不是太喜歡「私電影」這個類型,那些創作者的個人生活,縱然有共鳴,卻也常常讓我感到索然。觀影的同時內心會想「我連自己的生活都不想解開了,為什麼我要進電影院看你怎麼解開或解不開你自己的生命呢?」
今年年中,《神人之家》在台北電影節放映(並奪得百萬首獎、最佳剪輯、最佳紀錄片、會外獎項觀眾票選獎),身邊許多朋友都在他們的社交頁面上發表了「心有戚戚焉」或者「淚流滿面」的感想,當時內心就想「竟然有這麼多人害怕回家」。
直到看了電影才知道自己也被發了號碼牌,完全可以對號入座坐下去。
浪蕩一生的父親、操勞一輩子的母親以及惹事、不負責或總無法自立的手足--這三種人構成我們的原生家庭。而他們與我們的交集是無話可說的餐桌、是擺滿保健食品的茶几、是轉成靜音的來電顯示。
面對壓抑且毫無希望的生活,只能拿著三炷香用喋喋不休的話語祈求,反覆多次擲筊相同的問題,用這種幾乎半強迫的方式希望得到神明的垂愛,可能也是許多台灣家庭遇到生活難題的唯一解方。
更有甚者,《神人之家》導演的哥哥是神壇的經營人,但哥哥與家人,卻似乎從未得到神明的保佑--摃龜的大家樂、失敗的生意、淹水的農田,樣樣都經過神明指示,樣樣都毫無神跡可循。
就像我們一樣。當我們漸長,發現就連「希望明天可以接到外野高飛球」這種小小的願望神都聽不見;發現好話壞話都說盡了,父母依然固執的堅守他們的價值觀;發現無論怎麼努力,這個家就像永遠都清不乾淨的倉庫一般難以修整,「斷捨離」可能成為唯一的自救方法。
然而《神人之家》談論的並不是只有在原生家庭受的傷。離家多年的導演盧盈良應該是帶著某種決心攜著攝影機重新回到故鄉、回到老家,想「找回一部分的自己」。
但與我以往觀看的私電影不同,在《神人之家》裡,攝影機不是導演防衛家人的盾牌,也不是自我捍衛的武器,它甚至比手機還要像一個溝通的工具,平靜的、中立的連接起這家人的感情。
這也是我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對我來說,攝影機不應該(只)是某種話語權的掌握。
當哥哥打電話給導演弟弟哽咽的說「小番茄都淹死了,你要回來拍嗎?」。這可能是因為哥哥認為弟弟需要這樣的畫面,也可能這是他向弟弟訴苦的一個方式,無論原因為何,都證明了他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隨著導演的拍攝,而有了正向的互動。
從拒接電話、拒絕溝通,到帶著雙親前去相館拍攝身後事所需的照片,導演也以影像為工具幫助自己與父母互動,我認為這也是《神人之家》如此感人的原因。在長達三年的拍攝過程中,導演不僅僅是「找回自己」,他可能也嘗試著幫助家人「找他們自己」,所以他為此生只有一張獨照的母親照相,也帶從未見過海的母親去看海。
也許導演自己都想不到,那一生微小謹慎總想著何時能從生命中的苦痛解脫的母親,有一天會在兒子的陪同下去看海,就在兒子說「那邊(沙灘)過不去了」的同時,她突然高聲說「我還是要去探看看」。
對我而言,影片到最後「有沒有神」「信不信神」已經不重要了,奇蹟應該不是很稀奇的事情,而是平靜的每一天。

「但心不會崩潰。我們這無形的東西,不管是好、是壞,都可以無止盡的互相傳達」~村上春樹〈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avatar-img
17會員
10內容數
想在森林裡彈琴,卻下起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走音人生 的其他內容
關於芭雷舞的電影也看過一些,例如激勵人心的《舞動人生》、華麗懸疑的《黑天鵝》、築夢勵志的《芭蕾首部曲》或者用生命跳到最後一刻的《紅菱艷》,但台灣導演楊偉欣的紀錄片《舞徑》是第一部讓我產生想買票看去看真正芭蕾舞劇的電影。
關於芭雷舞的電影也看過一些,例如激勵人心的《舞動人生》、華麗懸疑的《黑天鵝》、築夢勵志的《芭蕾首部曲》或者用生命跳到最後一刻的《紅菱艷》,但台灣導演楊偉欣的紀錄片《舞徑》是第一部讓我產生想買票看去看真正芭蕾舞劇的電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我知道生命是一場舞台,我沒辦法選擇我要的人生戲碼。 父親跟母親離婚,捨棄我們三個孩子,我對人生的想法起伏很大,偶然看到童年的照片,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親的點滴,父親在我心中已經缺席很久,但是小時候過年回爺爺奶奶家拿紅包的記憶如浪潮湧現,浮現在自己心頭。 我的爺爺是嚴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我知道生命是一場舞台,我沒辦法選擇我要的人生戲碼。 父親跟母親離婚,捨棄我們三個孩子,我對人生的想法起伏很大,偶然看到童年的照片,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父親的點滴,父親在我心中已經缺席很久,但是小時候過年回爺爺奶奶家拿紅包的記憶如浪潮湧現,浮現在自己心頭。 我的爺爺是嚴
Thumbnail
這部電影故事講述了女兒家家用一生的執拗固執,想逃離家卻又不得不回家的故事。透過觀眾的自身經歷跟角色所陳述的行為,不論是被父母催促著婚事、照顧父母的辛勞、失去親人的感受等等的,只要重疊度越高就會越加的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