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地旅人樸門基地實習心得

2022/11/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17年夏天,薇來到大地旅人樸門基地做實習生。
謝謝Peter、慧儀的教導與照顧,謝謝Emily、小紅花背包客棧及眾多朋友的陪伴,回顧這段經歷,我人生中重要的養分⋯⋯
在大地旅人實習跟我在臺南藝術大學學習的模式很像,都是類似師徒制,由師傅(老師)來傳授技術與觀念,再搭配書籍的輔助。學校老師曾和我說過一句話,她說:師徒制的學習機會很珍貴,要學的不只是技術,更重要的是師傅的「生活態度」和「熱忱」,那是書本無法給予的。這句話深深地反應了我在師傅Peter身上所學到的精神與技術。
培養對環境的觀察力
Peter是一個觀察力敏銳、樂於觀察與思考的人,在與他共同工作的那段時間,我每天都有很深度的學習與省思。剛開始實習時,我還沒抓到觀察環境的訣竅,Peter常做事做到一半突然冒出一句:「妳有沒有聽到剛剛那個聲音?」我通常都在心裡OS:「蛤?剛剛有什麼聲音嗎?」發覺自己過度專注於手上的工作,而忽略了對於周遭環境的覺察,但漸漸地,在跟著師傅學習觀察、打開各種感官後,越來越能抓住動植物們的節奏,與環境產生一種「合作的默契」。
「火雞通常要生蛋前會這樣叫,這陣子可以觀察看看她」「啊!是不是蛇要來了!?鵝牠們這種叫聲讓我很擔心。」我開始時時提醒自己「觀察」的重要,打開敏銳的感官,觀察天氣決定工作程序、觀察動物的情緒決定環境的設置、分辨植物選擇下廚的食材、觀察蟲害瞭解植物的需要進而增加生產力⋯⋯。這些看似在不停「服侍大地」的行動,對我來說非常有趣,也感到很有意義,因為大地與我們同時在工作,當我們在忙其他事情的時候,他們也在默默努力的吃蟲、翻土、大便堆肥、運輸養分⋯⋯。
(圖右)晚餐時間吃的是前一晚泡的麥片+米麩+水+牧草,雞鴨鵝搶食中,火雞妹妹在一旁被大家排擠。
慢下來、放下金錢,更有價值
舉個例子:我們養的雞、鴨、鵝、火雞,每天早晚餵食的是家裡廚房的廚餘(收集)、基地的銀合歡樹葉(收集)、構樹果實(收集)、村落附近的椰子汁店丟棄的椰子肉(收集)、少量的麥片(購買)。
銀合歡的生長速度快且數量大,每天砍一些給動物吃,它的根瘤菌能釋放氮給土地;掉落的果實被動物吃掉,能減少蚊蠅,牠們的糞便也成為最營養省力的堆肥;收集村落附近椰子汁店丟棄的椰子,剖開餵動物吃椰子肉,吃剩的椰子殼是非常具美感的天然覆蓋物,也是動物們堅固的飯碗。
其實很多事都可以用錢快速解決,但是我們慢下來,把買飼料的金錢省下來,花多一點時間利用在地的資源,多付出一點勞力,能獲得更豐富的資源、創造生態的循環,領受環境給予的回報。
(圖上)剛學習剖椰子,時常被噴得全身是發酵的椰子汁,身上全是嘔吐物的味道,搞得一身狼狽還剖不好椰子,感覺人生是黑白的。
(圖下)後來漸漸上手,會分辨椰子的成熟度、容易剖開的部位,發現人生是彩色的~
「永續」是計畫超出控制的未來
在實習的第二天,Peter以投影片向我介紹基地的規劃。讓我感到最深刻的是:我發現我原先想的「永續」精神,跟Peter所想的相對起來真是短視近利。我原先想的僅是我們要如何規劃、如何就地取材能解決問題。但Peter規劃的眼光是拉遠到自己無法控制的遠。基地的規劃甚至考慮到有一天能源危機的時候離村落的距離多遠;如果未來自己有什麼萬一,這片土地可以讓後續居住的人如何繼續使用⋯⋯,讓我感到非常敬佩,也覺得這是非常重要、有意義的規劃。
不只是學習樸門,也為出社會前的態度練習
在基地,除了學習樸門相關的思考與技術之外,也讓我不停地思考出社會後需要學習的應對進退。
在一次與Emily聊天的過程中,她分享到一句讓我感到深刻的話:「工作的時候不是只想著自己想得到什麼、做什麼比較有成就感,也要思考自己的所做的事情對這片土地長遠來講有什麼貢獻」例如,除草雖然是一件需要反覆做、時間長、耗體力、誰來做都差不多、且永遠沒有結束的工作,但它也是對土地有很大貢獻(製造覆蓋物)的事。因為Emily分享的這段話,讓我在做每一件重複性高、容易感到無聊的工作時,更能夠懂得思考每件工作背後長遠的意義。
反思自己這一個多月來的收穫,覺得心中充滿感謝。
珍惜能源,是畢生的功課
Peter常在出門工作(買材料、載椰子或吃飯等等)時,邊開車邊Murmur:「我越來越宅了,很不想離開家」「我應該不要開車、不要出門、不要再用石油了!」「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不要開車出門消費,家附近就能提供所有基地的需求」這些Murmur有時候讓我心裡有些壓力,我開始檢討自己現在及過去對石油、對消費的依賴,並思考未來能夠怎麼做,如果非得依賴石油,我是否能讓這些消費及消耗創造最大的貢獻?
打開對飲食的覺察開關
今年,我給自己的其中一個目標是「少吃肉、多吃蔬食」,但是在學校週邊的環境實在很少蔬食的選擇,所以我常常自己下廚,但總是一不小心外食又破戒了(破戒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也是沒有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少吃肉,以致意志不夠堅定)。來到大地旅人後,我的飲食習慣在不知不覺中有很大的改變,早餐是買有機食材自理,午餐是吃基地生產的食材料理,晚餐是與朋友們一人一菜。這樣不知不覺的改變,我才發覺原來用心的規劃飲食,可以不用吃肉,大量的勞動卻不會過早餓肚子!
我也在這段時間思考清楚自己為什麼想少吃肉,因為一般工廠飼養動物(肉雞、蛋雞、豬⋯⋯)為了方便大量、快速的生產販售,工廠提供給動物們的環境與資源很不健康,這讓我很不認同,也不敢吃這種方法下生產的食品,因此在外食時,如果我能選擇,會盡量少吃肉。
在大地旅人一起煮午餐時,打蛋是最讓我讚嘆連連的時刻。基地自己養的動物生的蛋,蛋殼都好硬、蛋黃好大顆,常常要敲五次蛋殼才會破。相較於雜貨店買的普通雞蛋,常常不小心碰到碗就破了!也讓我對於食品、飲食的覺察更加敏銳。
在大地旅人生活的期間,學習處理食材,是一門大學問,也是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部分!看著每樣食材從最原始的樣貌,改變成能食用、方便保存的樣貌。(圖上)是在磨麥,將優質的小麥挑出並磨成麵粉。(圖下)是利用太陽能烘乾機烘鳳梨乾、菠蘿蜜乾,將生產過盛的水果延長保存期限。
(圖上)炒花生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挑戰。在幾次練習後,我終於炒出適當熟度的花生了。
(圖下)因自然繁衍的公雞過多,師傅帶著我學習處理「肉」,也是門很重要的學問呢!經歷了殺雞初體驗後,我更珍惜與感謝每一天的飲食。
永遠沒有「學完」的時候
我在實習期間因為做著熟悉的工作內容,有幾次抱持著「這就是最好的方法了」、「這樣做蠻有效率的」心態在做事,後來被師傅「怎麼那麼慢?」「妳遇到了什麼困難嗎?」問得瞠目結舌。回家好好省思過後,發現自己還不夠謙卑、應該要更加打開自己察覺的能力、時時問自己如何做能更好、時時調整自己的方法,才能不斷進步。
在實習的這段期間我過得非常適應,常常以為自己就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忘記自己還沒讀完大學。在台東短短生活50天,我感覺好像來到了另一個國度。這裏的人普遍充滿信任,而且看見許多金錢背後的價值(陪伴、關懷、分享多餘等)。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一個社區(社群)的形成,真的是家家戶戶、每個人分享一點點多餘,或展開心胸的關懷所形塑的力量。謝謝這片黏人的土地,一直傳承著這份價值⋯⋯
離開台東後,短暫的到台北進修了一週,為都市的便利感到很不可思議,也覺得看不到星空、看不到海有些不適應。時常問自己,如果再繼續生活在城市,對自己未來的目標(蓋自己的自然建築)能有什麼準備的進展?同時,我也思考著自己回到原本的生活,可以帶來些什麼樣的感動或改變呢?
20170704-0818
圖、文/ 李薇
慢慢耕 Wei
慢慢耕 Wei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