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禪 (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一、道德經信心銘解

1

道者,〇也。

此道,徧滿虗空、充塞宇宙、通貫三世、非去來今、有知有覺、靈明瑩徹、不墮空亡、不拘惑識,乃超越、絕對之知見。

此道,遍照萬物、頭頭顯明,而不為萬物之所縛;隨緣不動、念念恆淨,而不受業習之所染。

道,可道,非常道。

道,不可道得、無能名狀,蓋是形而上者;若可道得、能名狀,則非至道矣。

虗者,假〇也。

此虗,無始即有、與道並存,非由道之所生,乃人人依之,而妄見生、住、異、滅、變、遷、生、死之虗妄根源也。

此虗,一旦打破,則虗妄消於烏有、相對還原絕對,惑識轉為清淨思慮、煩惱化為慈悲喜捨;如礦煉成金,不復重為礦,是無始、而有終者。

無者,一也。

此無,在天地之先,名玄牝之門。

有者,二也。

此有,為萬物之母,名玄牡之根。

此二者,同處玄域;有、無相傾,前後相隨。

有、無,可以道得、能為名狀,蓋皆是形而下者。

形而上、形而下之分也,間之以虗。

銘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此隔者,虗之謂也。

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運化,萬物生生不息。

道,照乎有、無之域,存乎天、地之間,照澍天地萬物,熙澤芸芸眾生。

和其光、同其塵,無有入於無間,無為而無不為;如魚之不可以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不住者,道之涵融統攝也;遍照者,道之照澍熙澤也。

而冥盲眾生,闇於惑識、蔽於無常,妄見生、住、異、滅,不見至道。自不見道,非道之不見也。

2

無者,一也、阿賴耶識;

有者,二也、末那識。

二者,同居惑識闇蔽之兩處,寧知般若光明之一種?

銘曰:「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一種者,道也、〇也、般若之光明也。

不通者,隔以如翳膜之虗,處於如卵㲉之有、無也。

虗者,假〇也、菴摩羅識。

若見實相般若 (通也),則實相般若 (道) 以其光明之照澍,轉阿賴耶識 (無) 為大圓鏡智、是乃觀照般若;又轉末那識 (有) 為平等性智、是乃方便般若;其餘諸識,亦隨照澍而轉,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亦乃方便般若。是為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者,以能穿透阿賴耶識 (無) 之闇蔽、殄滅菴摩羅識 (虗) 之翳膜,見於實相般若 (道) 之光明,而照澍諸識、轉為諸智之謂;非如拭去鏡面塵垢般,徒以滅除阿賴耶識中有漏種子,見於如海面風平浪靜、湛瀅無波之業相,即以為是大圓鏡智也。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毫釐之差,在虗。

轉識成智者,以在阿賴耶識 (無) 烏雲之上,有如日光之實相般若 (道),方能以其照澍,轉烏黑之雲為潔淨之雲也。此潔淨,乃是真淨,非如烏玄鵠白、相待之淨。

若以為:轉識成智後之大圓鏡智、即為如來法身 (實相般若),此則不知:所謂轉者,乃照澍之轉,而非相待之轉也。

要旨,厥在以上轉下,而非以左轉右、以右轉左等。

如《頓悟入道要門論》云:「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智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即是謬言也。

如來法身,實在大圓鏡智之上。

《佛說佛地經》云:「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為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妙生!當知:清淨法界者,譬如虛空,雖遍諸色、種種相中,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復遍至、種種相類所知境界,而不可說有種種相,體唯一味。又如虛空,雖遍諸色、不相捨離,而不為色過所染污;如是如來清淨法界,雖遍一切眾生心性,由真實故、不相捨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

獨以此段,所有唯識宗之書、盡可毀矣。

故知:

實相般若,即如來法身、清淨法界也;

觀照般若,即如來報身、大圓鏡智也;

方便般若,即如來應 (化) 身、平等性智以下也。

轉識成智者,猶如光明之虛空,雖遍於紜蔚之諸色、不相捨離,而不為色過所染污;如是,如來法身之清淨法界,雖遍於一切眾生闇蔽之心識,由真實故、不相捨離,而不為彼過所染污,亦更無有真如、無明互熏之事。

曰以實相般若為體,觀照、方便般若為用者,乃歸根得旨 (轉識成智) 後,或無、或有,皆為道之用也。

銘曰:「能隨境滅,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原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麤,寧有偏黨?」

能,即無也、阿賴耶識;

境,即有也、末那識以下所現之相分;

空,即道也、即實相般若、如來法身。

故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曰援依有之牡根、以覷看無之牝門,終而穿玄、破虗、而徼其玄旨之道者,乃返看之功、還真之要也。

銘曰:「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於道,則空闊而有容;於器,則應事而無窮。

夫唯照澍而無物,方能涵融於無量。

一種平懷,有、無渙兮,若冰霜之融釋;曠兮,如洞然而明白;泛兮,處左右而不離。

3

道曰〇。

〇不生一,唯謐然遍照而已。

此道,以不住為體;以不住於六塵、六塵相、六塵相之想為用。

不住為體,即涵融、照澍也;

不住於物為用,即統攝、熙澤也。

體空虗而有容;轉萬物為自己。

故萬物之體,皆依〇而建立;〇之作用,須藉萬物而顯發。是為《心經》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此道,於有、無相傾、萬物生化、四時運遷、眾生紜為,唯照澍熙澤、涵融統攝,無生藴成辦、施造推動之事;蓋本體不生現象、唯謐然遍照而已。

銘曰:「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繼之,則曰:「〇即萬物,萬物即〇,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此道,即第一義空,非是空執、頑空之空,亦非因緣假名之空;又名實相般若、如來法身、真如、佛性、如來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餘涅槃。

無曰一。

一者,第一因也。

混成若有物,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瀰漫於無形,健兮、勤兮,用之而不竭。

此無,先天地生、為天下母、作萬物式。

人不知其名,曰無;強為之名,曰第一因。

夫生先天地、母孕萬物、曰第一因者,為無、而非道,為一、而非〇;蓋能生現象者,現象也,本體不預之。

傅大士頌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彫。」

若謂:此物為道者,則謬也。

此無,即阿賴耶識,又名種子識,乃萬有之原、萬形之宗、萬化之元、群生之祖、眾派之源也。

一生二 (〇不生一)。

無中,有動靜勢能,動者為陽、靜者為陰;一念起而動、一念滅而靜。

(實相般若之至道,不預運動、不受薰染,唯謐然遍照而已;蓋預運動、受薰染者,乃現象玄域裏、形而下之無也。)

若人擯除雜染妄念、臻於至靜心源,則達無之邊際、一之極頂,即虗、假〇;又名迷源、頑空、無明窠臼、無始無明、菴摩羅識、有餘涅槃。

此虗、與無,假〇、與一,無始無明、與無明,菴摩羅識、與阿賴耶識,如㲉之與卵,非一、非異。

然則,虗可滅、無不可滅,假〇可滅、一不可滅,無始無明可滅、無明不可滅,菴摩羅識可滅、阿賴耶識不可滅;以能殄滅迷源、消亡假〇為烏有故,仍以分敘虗、無,乃至菴摩羅識、阿賴耶識為要。

茲援微積分以喩之:菴摩羅識之假〇,為趨近於〇、近似於〇者,非為徧滿虛空、充塞宇宙、實相般若之〇也。

銘曰:「止動歸止,止更彌動,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此空,乃空執、頑空之空,即無之邊際、假〇也。

有、無曰二。

一分為二,由無,而分化陰、陽。

陰、陽分,則有、無判矣。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故大制不割。

此無,為雌、黑、辱;

此有,為雄、白、榮。

二生三。

由有、無之二,生天、地、人之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無;無不法道。

應須破虗,方能見道。

三生萬物。

東方玄學,乃於一中,分化陰陽,使一線段、無窮二分,構造二、三,以至於萬、億之數;雖於一中,有二、三,以至於萬、億等彷彿之象,實不曾離乎惑識之區隅,猶在一中、而未能出也。故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西洋數學,乃以累加、累減之勢,接續加長,使一線段、於左右兩端、無窮延伸,構造無限之數;此乃客觀唯物、而非主觀唯心之數理也。

故東方玄學,實於一中、未能得出,曾未跨至二,乃至更多;雖亦曰二,僅是劃一為兩半爾。

吾以此知:假〇之不出於一也,而萬法皆是惑識所現之水月影像。

4

大乘修法,援感官六根、朝阿賴耶識覷看,穿透阿賴耶識 (無) 之卵㲉、殄滅菴摩羅識 (虗) 之翳膜,破虗、見道,以凡夫之知見、合於如來超越、絕對之知見;一切皆真,唯虗妄消於烏有而已。

東方玄學修法,總以擯除雜染妄念,如拭去鏡面塵垢般,以滅除阿賴耶識中有漏種子為能,故而執滯玄域,無能脫出惑識之區隅、透穿業種之叢聚。

大乘修法,譬人登山,上方為樹叢、樹蔭所遮,不見天日,然俟其登至山頂,天空與日光皆現矣;回首眺望來時之徑,下方無非蓊蔚之樹林。

東方玄學修法,譬人思量分別、圍繞其旁之蔓草樹藤,起因為何、蔓延為何,俾翦除此擾人之蔓草樹藤,以求一偏之安寧、暫時之潔淨爾。

東方玄學修法,不啻將心覓心,妄圖以小心之惑識、充而擴為宇宙,然終不能得乎至道之大心。

大心,即佛心也。

蓋佛心非作意可得,亦非冥念即是;此猶緣木不能求魚、蒸砂不可成飯也。

彼至多臻於無之邊際、一之極頂,卻侷於虗、假〇、無始無明、菴摩羅識之域,無能超脫輪迴之圈圚、相對之輪轉;即便窮竭心力、轉至摩天輪之極頂,仍有墮落之時。如熊入於冬眠,仍有起來之時。

作意、冥念、修阿羅漢道等,譬人坐摩天輪;向心內參究之一念,譬人向上行走。

唯坐摩天輪、而不行走,即便至於摩天輪之極頂,亦無由能出,終不免復往下輪轉,何耶?蓋未嘗戮力親行,久之,則失於行走之力,故不能出也。

然向心內參究之一念,喩若向上行走,功不唐捐,日積月累,總有到家之一日。

《楞伽經》云:「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覺了。」

又云:「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

作意、冥念、修阿羅漢道等,但以諸境界轉、攝受不具、諸根境界休息,而作涅槃之想;實非如向內心參究之一念,趣於自覺聖智之無餘涅槃,而能照澍熙澤、轉識成智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小;見小曰明,物壯則老。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譬人迷失異地,失卻回家之路,流落伶俜,受盡辛苦,更有種種錯知謬見,阻其進路;然因善知識指示,返思家鄉,知非識情之可測,故而援以方便,返看還真,須臾之間,已如輕舟穿過萬重山矣。

吾以此知:道不遠人,人自遠道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此置換要表達的是:佛心對於眾生界、眾生、以及眾生的闇蔽無明之「照澍熙澤」;
「若復,時,善實!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世界七寶、滿中作已,如來等、應等、正遍知等施與;
「彼何所因?若此有,善實!如是說:『我見,如來說,眾生見、壽見、人見,如來說。』雖然,彼,善實!正說語?」
「若復,善實!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塵,彼如是色類、墨作已,乃至如是不可數,譬如最小聚。
「雖然,復次,時,善實!若有如是語:『如來去若、不去若、住若、坐若、臥若』,如法,不我, 善實!說義解。
「若復,善實!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恒伽河沙等世界七寶、滿作已,施與;
此置換要表達的是:佛心對於眾生界、眾生、以及眾生的闇蔽無明之「照澍熙澤」;
「若復,時,善實!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世界七寶、滿中作已,如來等、應等、正遍知等施與;
「彼何所因?若此有,善實!如是說:『我見,如來說,眾生見、壽見、人見,如來說。』雖然,彼,善實!正說語?」
「若復,善實!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地塵,彼如是色類、墨作已,乃至如是不可數,譬如最小聚。
「雖然,復次,時,善實!若有如是語:『如來去若、不去若、住若、坐若、臥若』,如法,不我, 善實!說義解。
「若復,善實!善家子若、善家女若,恒伽河沙等世界七寶、滿作已,施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無我境界的根源與「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轍,都是在實際給予的歡喜裡,使得良性循環生生不息,當自然就正大光明,卻成為一種約束與要求時,我們是否真的變得更文明? 如果不是要求,那麼特別寫出來是什麼原因? 至此! 總算知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的循環真諦。
Thumbnail
原文:道沖,而用之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光。   道本是虛空的,又無窮盡,萬物深淵啊,消磨他的銳角和光芒,拂塵之後,它依然存在,我不知道是誰發明的,好像地球開始就存在了。   這一段大概是說虛無飄渺的道之存在,有時候你不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導讀】「道」是宇宙自然界的規律(无),是萬物的根源(有),是萬物的父(无)母(有),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寫的 ●道可道 非常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乘起信论》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