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後真相》:真相在罪之前,相信在罪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的電影隨筆系列從來不是影評,也不總是完全繞著導演、編劇或劇情想說的,只是記下看完之後、和同行友人說完:「欸還不錯欸...」之後,腦袋冒出來的那一些事。以下開始。

要樂觀要善良要熱血要勇敢要積極進取要欣賞自己要誠實要貼心要負責任要感謝別人所作所為要比別多付出一點點要認真做好任何事要高效率要凡事靠自己要早睡早起身體好要天天開心要堅持到底就會發生奇蹟

忘了具體的原因,但總之高中的時候在手機裡打了上面那一大段,沒事就打開來提醒一下自己,換手機之後還不忘把整段複製,存在電腦資料夾裡面,後來就再沒打開看過了。又換了一次電腦、幾次手機,原文早就不知去向,之所以還有這段紀錄是幾年前發的動態,有把它記下來。

看完電影的那刻,我談到的就是原則。影中的媒體人劉立民總在開頭說著:「新聞很重要,真相更重要。」看似是他的新聞原則與初衷,或至少是為了顧好老婆的節目,而堅守的立場。但最後他仍篩選加工了所謂真相,而吸收這些資訊的我們,相信的又是什麼呢?

因為原則與改變,才讓我想起高中打下的那一大段文字,在找回動態前,已經對那一串字沒有印象了,但猜想得到自己應該在好好長大的過程中,歪歪斜斜的取捨了一些什麼,雖然那稱不上原則,但大抵可定義為尚年輕的我的初衷吧?就如我也曾不願意在隨便一場小考作弊;不願意前往那些養動物,任人觀賞遊玩的園所;不願意購買任何親中品牌......但後來仍搖搖晃晃地摔下平衡木,僥倖地想著放鬆一下再爬上去也不遲吧?可有些事通常有一就有二。

距離高中打下那一段的三年後,我在個人的貼文裡記下的是,「『要勇敢』真的很重要,所謂勇敢當然不是不怕黑不怕鬼,或是一個人留宿校外租屋處(當時覺得很可怕?)而是那些太容易消散的道德勇氣。」

又呼應了劇情,如果把自己代入瞥見犯罪現場的局外人,會有勇氣上前制止嗎?如果自己是媒體人,會為了道德與真相而堅守原則嗎?如果自己是冤獄受害者,道德和勇氣又該用在哪裡?而所謂真相,真的凌駕在一切之上嗎?如果看見了罪前的人性及情感,遇見了罪的無可奈何,而罪後,要相信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han的沙龍
50會員
118內容數
名字念起來是易寒,唱起來像遺憾。 於是就這樣其實符名的活著。
Yiha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21
最開始吸引我的點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對這個詞深感興趣,總以為「非物質」是如此縹緲並難以傳承,一不小心就再也沒有人記著;而殯儀文化更是另一個感興趣的點,因為它帶點神祕、帶點恐怖、帶點禁忌,有人談了傷感、有人談了忌諱,而大多數的人是根本不理解。
Thumbnail
2025/01/21
最開始吸引我的點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幾年對這個詞深感興趣,總以為「非物質」是如此縹緲並難以傳承,一不小心就再也沒有人記著;而殯儀文化更是另一個感興趣的點,因為它帶點神祕、帶點恐怖、帶點禁忌,有人談了傷感、有人談了忌諱,而大多數的人是根本不理解。
Thumbnail
2024/10/12
很多時候,心之所嚮的事無法好好抑制,但至少我們通常能夠掌控腦袋,封存身體裡的動物,離開叢林、表現得社會。可是有時候,腦袋的、社會的病沒辦法控制,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記得要笑,連哭的時候都要笑,誰叫這個世界連一點點愛都給不起。
Thumbnail
2024/10/12
很多時候,心之所嚮的事無法好好抑制,但至少我們通常能夠掌控腦袋,封存身體裡的動物,離開叢林、表現得社會。可是有時候,腦袋的、社會的病沒辦法控制,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記得要笑,連哭的時候都要笑,誰叫這個世界連一點點愛都給不起。
Thumbnail
2024/08/28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方針通常都是努力、成功、不要甘於平凡。直到出了社會,大家開始認知經濟能力的重要,所以開始比社會貢獻、比薪資水平,都贏不過的話,至少也要比工時假期。誰的工作符合「錢多事少離家近」,誰就那麼值得稱羨一點。
Thumbnail
2024/08/28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方針通常都是努力、成功、不要甘於平凡。直到出了社會,大家開始認知經濟能力的重要,所以開始比社會貢獻、比薪資水平,都贏不過的話,至少也要比工時假期。誰的工作符合「錢多事少離家近」,誰就那麼值得稱羨一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始終相信,人性本善。然而前任的種種所為,讓我看見人性所惡。 我始終相信的善良,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體諒。但是在偽善之人中,善良是一種假象,內心的本質是利益,更是一種必須接受聽話的利用。沒有了尊重,反而是一種軟土深掘的侵犯。 「與人為善,但不任人侵犯。」,在人性中的真相,有些人的刻意加害,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始終相信,人性本善。然而前任的種種所為,讓我看見人性所惡。 我始終相信的善良,是一種溫暖,是一種體諒。但是在偽善之人中,善良是一種假象,內心的本質是利益,更是一種必須接受聽話的利用。沒有了尊重,反而是一種軟土深掘的侵犯。 「與人為善,但不任人侵犯。」,在人性中的真相,有些人的刻意加害,
Thumbnail
「模仿犯」 ⁡ 最近看了一部最近推出的一部電視劇「模仿犯」,改編來自於日本作家的推理小說,劇情設定在1990年代的連續殺人命案。整部劇情我覺得整體來說帶有刺激、感情和難過,以及在演員精湛的演技上栩栩如生,讓人很投入在劇情之中;雖然覺得在劇情的推演和節奏上還有進步的空間,不過值得大家觀賞👏 ⁡ 不過
Thumbnail
「模仿犯」 ⁡ 最近看了一部最近推出的一部電視劇「模仿犯」,改編來自於日本作家的推理小說,劇情設定在1990年代的連續殺人命案。整部劇情我覺得整體來說帶有刺激、感情和難過,以及在演員精湛的演技上栩栩如生,讓人很投入在劇情之中;雖然覺得在劇情的推演和節奏上還有進步的空間,不過值得大家觀賞👏 ⁡ 不過
Thumbnail
又呼應了劇情,如果把自己代入瞥見犯罪現場的局外人,會有勇氣上前制止嗎?如果自己是媒體人,會為了道德與真相而堅守原則嗎?如果自己是冤獄受害者,道德和勇氣又該用在哪裡?而所謂真相,真的凌駕在一切之上嗎?如果看見了罪前的人性及情感,遇見了罪的無可奈何,而罪後,要相信什麼?
Thumbnail
又呼應了劇情,如果把自己代入瞥見犯罪現場的局外人,會有勇氣上前制止嗎?如果自己是媒體人,會為了道德與真相而堅守原則嗎?如果自己是冤獄受害者,道德和勇氣又該用在哪裡?而所謂真相,真的凌駕在一切之上嗎?如果看見了罪前的人性及情感,遇見了罪的無可奈何,而罪後,要相信什麼?
Thumbnail
想要真相,你以為真相是兔子守著一棵樹自己就撞過來了,想要真相你去找了嗎,你知道上哪兒去找嗎?你找得到嗎? 真正令我動搖的其實是這張照片,IG網友從微博搬運過來的。據說是去年10月拍的照片。 不知道為什麼直覺就是他了! 聽到IG他唱平凡之路時,也覺得是他的聲音。也猜到有人會說不像。
Thumbnail
想要真相,你以為真相是兔子守著一棵樹自己就撞過來了,想要真相你去找了嗎,你知道上哪兒去找嗎?你找得到嗎? 真正令我動搖的其實是這張照片,IG網友從微博搬運過來的。據說是去年10月拍的照片。 不知道為什麼直覺就是他了! 聽到IG他唱平凡之路時,也覺得是他的聲音。也猜到有人會說不像。
Thumbnail
適逢假期,這兩天花了一點時間看了兩部日劇《勿說是推理》與《新聞記者》,新聞記者是一次上架完成,所有追了六集,勿說是推理則是現正熱映中,所以期待每週一的跟播的推出。結果,一集的日劇,就推翻那朗朗上口二十年的一句話。其實會對這特別有感覺,是因為勾起了心中許多的回憶。事情會過去,過不去的是情緒
Thumbnail
適逢假期,這兩天花了一點時間看了兩部日劇《勿說是推理》與《新聞記者》,新聞記者是一次上架完成,所有追了六集,勿說是推理則是現正熱映中,所以期待每週一的跟播的推出。結果,一集的日劇,就推翻那朗朗上口二十年的一句話。其實會對這特別有感覺,是因為勾起了心中許多的回憶。事情會過去,過不去的是情緒
Thumbnail
我認為,接受各方面資訊,在斷定真假之前,該先思考價值——尤其是八卦類資訊。 這個習慣能夠使我們在後真相時代把注意力放對地方。
Thumbnail
我認為,接受各方面資訊,在斷定真假之前,該先思考價值——尤其是八卦類資訊。 這個習慣能夠使我們在後真相時代把注意力放對地方。
Thumbnail
說謊並不可恥,有沒有反省之心才重要 「英國哲學家史賓賽說過一句話,『因為做了壞事,所以必須說謊,因為說了謊,就會毫不在意的去做更多的壞事』 沒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的錯誤,進而真誠地道歉加以感謝的人,是不會得到幸福的。
Thumbnail
說謊並不可恥,有沒有反省之心才重要 「英國哲學家史賓賽說過一句話,『因為做了壞事,所以必須說謊,因為說了謊,就會毫不在意的去做更多的壞事』 沒有勇氣去承認自己的錯誤,進而真誠地道歉加以感謝的人,是不會得到幸福的。
Thumbnail
真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以是以上皆非,也可以是以上皆是(我現在就是在經驗以上皆是),或者是任何一種形式。可若是一直卡在某種觀念裡,反而是劃地自縛,自以為的正,有可能是負
Thumbnail
真相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可以是以上皆非,也可以是以上皆是(我現在就是在經驗以上皆是),或者是任何一種形式。可若是一直卡在某種觀念裡,反而是劃地自縛,自以為的正,有可能是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