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稚園開始我是代表年級/學校去致辭演講比演講朗讀比賽的,不討厭,也沒特別愛,但也能說是打下了一些口語的基礎和對語言聲音的靈敏度。直到二十多歲,才參加了「配音班」,那時也是抱著好玩試試看的心態,也想了解一下這個行業。關於配音這個行業我是不懂,也不是不得其門而入的,對於動畫配音這些也比不上各種「迷」的狂熱。
最開始是在台北廣電基金開的培訓班,如今廣電基金已不存在,可見是多早多早以前的事了。我當時的工作狀況與台灣的養成流程難以配合,所以並沒有持續練聲。學習的內容留在記憶中的也少之又少,年初在家裡翻找舊物時,竟然找到當年的筆記,有如時空穿越一般。
重新再報班學習,是2021年的事,當初報班並不是對有聲小說演播有興趣,比較想進的領域是「拆書/聽書」,作為一個得到app的長期聽書人,對於這塊算是最初的響往。參與課程後,也才慢慢了解到聲音市場的需求面向遠比我想像得多,入門的門檻不低,但也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在整個互聯網出版業、有聲相關媒体平台、視頻平台類的各自用戶累積與相互競合下,創造出不少有趣的需求,不過市場是確實卷。
雖然重新踏上演播這條路也才短短一年,第一期畢業時,跟助教老師說:「我要在一年內有自己的代表作!」,如今的我回到過去,應該會跟當時的自己說:「妳這無知之輩,還是多練練吧!」
過去的一年多裡,有上課、有考試、有試音、也曾成功簽約工作室、到最近參與愛好者的廣播劇製作,邊走邊看,邊看邊學,各種嘗試,吸收實練,其中也不乏和騙子交手過招。
最早在台灣參加培訓班的細節,只剩模糊的記憶,還記得一些在錄音室配韓劇、配動畫的練習片段。最近在線上找一些課程教學,應該重覆率還是很高。
這類需要手把手教,有人當面聽著看著揪錯指導的技藝類課程,我本來是不怎麼相信線上課了,在報名中國的線上演播課時,問了很多關於課程流程、輔導的安排,就簡單介紹一下:
上課時間:40周,每周至少有三天有課,課程型式主要有三種:錄播課、直播課、小班課
錄播課有四階段:
第一階段:練氣息、練唇舌力度、練提打挺鬆
第二階段:練平翹舌、練前後鼻韻、練輕聲儿化變調、練語流音變
第三階段:情緒表達、角色分析訓練、對白演繹訓練、旁邊場景建立訓練、節奏感/講述感訓練、戲感訓練
第四階段:現代言情演播訓練、刑偵懸疑演播訓練、宮鬥演播訓練、有聲電台、童書繪本、動漫角色、商業配音、市場方向界定輔導
每課後面有作業,每階段有考試
直播課本周1-2次,直播課的內容會根據當周課程,安排老師進行講解、示範、分析、帶練、"公開處刑"、線上答疑。除此之外,也安排多堂課給大家建立麥克風的選擇、Adobe Audition的用法(錄音、打標、降噪、去口水音、錯誤用法......)、還有如何搭建自己的錄音棚、看懂試音單、理解行規等等。
小班課每周一次,考試周暫停,學員們依自己的時間在線上約課,每個時段約8-15人,在上課前至少一天,大家會拿到講議,在課堂上輪流演播,然後老師進行評點、根據每個人演播的弱點進行調整。
助教,參加課程的學員,每十幾人會被分配一名助教,助教除了發發講義提醒交作業外,在演播的練習上有什麼問題,也可以把聲音發給助教,請助教幫忙建議,嗯,可以理解為是一個褓姆的存在。
培訓班也有一個接單系統,對接許多有演播需求的甲方,大家可以每天上系統去試音。培訓班有審聽老師,初步篩選後,再把通過的發給甲方,中音了才會拿到剩下的稿件,錄完交件就等收錢即可。有些甲方如果有預期的需求,也會請審聽老師直接介紹符合的學員參與試音,此時審聽老師從聲音庫中找到聲音後,就會先聯絡相應的助教,然後拉一個小群。如果是長期單,要和甲方簽約,助教老師和審聽老師也會幫忙把關合同的合理性。
在這一期課後,我又參加了第二期以有聲書演播為主的訓練課程。課程都不錯,但每個人適合怎樣的學習方式並不一定,之後再以學員/消費者觀點講一下我對課程安排的喜惡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