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佛說 ? 依祖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佛經、祖語:宗派「祖師」與「依法不依人」
觀成法師:如來禪(佛經/依教修心)、祖師禪(祖語/悟心成佛):「如來禪」以佛陀所說的經教,為文字所詮,又名「教內禪」;「祖師禪」不依經論,不立文字,師徒印心,又名「教外禪」。
楊曾文:民族化佛教宗派的形成與發展,所崇奉的除了「佛、菩薩」,又增了「祖師」,而祖師駐錫、傳法及墓塔的寺院,為祖庭。燈史、語錄中的“佛祖”是佛與祖師。……開創宗派(開祖),或傳承教法(列祖);安置祖師像之堂,稱為祖師堂。祖師之著作為祖典。祖師所住為祖山。
依法不依人若從他人聽云「這是佛說、是長老說、是眾僧說」,不可輕信、亦不詆毀,應與諸經對照,推定其虛實,依論究其正確性。《注維摩詰經卷10:
什曰:「佛言,我泥洹後,當依止四法以為大師,所謂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於法不依人者,法謂經教也,當依經法,不可以人勝故,背法依人也。……肇曰:「法雖由人弘.而人不必盡應於法,法有定楷人無常,則所以行者,依法不依人也。」生曰:「人行理無非法為法也,苟曰有法,不遺下賤,若無法者,雖復極貴極高,亦不從之。」
有人說:佛弟子修學、宣說佛法,當以佛經為依,以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三時判教、四依四不依為據,若如是者名「依法不依人」。當今的中國佛教界,依人不依法的現象很普遍,例:《解深密經》有佛陀親自認可的「三時」判教,可中國佛教界卻有種種不同的判教,…….。
聖嚴法師〈從印度禪到中國禪(二)〉:部派的雞胤部(Gokulika):不必依佛說的經、律,應依祖師所作論為依準。以跟隨的師父為修行的(皈)依(住)止,不依佛說的經律。
佛海居士:佛教之八大宗派,依教造論,判教立宗;修行者以各自可堪修行的法門修學,便有其不同內容的「法」。「法」之內容有三:一、釋迦牟尼佛說的淨土三部經;二、淨土宗開宗、立宗祖師的淨土思想及思想吻合的其他大德的思想;三、弘揚以上二者的法師;弘化者「人」有其三:一、不依本門正依經典;二、不依立宗祖師思想;三、以己見解,從經文或法語中抄章摘句,自認是「法」者。
法四依【三藏法數】:依法者,謂依實相等法,修諸波羅蜜行,則能具足清淨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經》<四依品>: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種人。何以故?……魔等尚能變作佛形,況不能變作羅漢等四種之身,坐臥空中、左脇出水、右脇出火、身出煙炎猶如火聚?以是因緣,我於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說,不能稟受,亦無敬念,而作依止。」佛言:「善男子!於我所說,若生疑者,尚不應受,況如是等?是故,應當善分別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長夜受樂。」雖是凡夫,若所說所行,與實相等法相應,則可依信。雖現佛身相好,若所說所行,違於實相法者,則不應依也。
淨空法師:隨順「佛陀」經律的教誨,菩薩、祖師無明未盡,法義不純,可參考而不可依準。或有標榜其祖師乃「o佛再來(化身)」,其教言亦不等於釋尊所說經,除非以應身於娑婆而示現八相成佛。一切祖師不得擬於諸佛,一切祖論亦不可等於佛說。
隨佛禪師:漢傳佛教千百年來「唯信祖師言」:重信仰,輕事實;信古說,疑考證;親祖師,疏佛法;偏重人與人的恩情道義,內心更溫暖、厚實,缺點是「感性遮蔽了理性,信仰障礙了事實」。「知見不同如敝屣,作法相左若讎寇」;尤其密教的傳承,「視師如佛、四皈依(依本尊、依密續、依上師)」。中直之道是「依法論法,情真義重」。
慶案:「宗派」,乃以「祖師」對經論的詮釋與判教而成立及傳承,可稱之「祖師教(台.賢.相)」、「祖師禪」;
淨土三經,祖師各有解釋,或說是「為凡、為聖」;或判為「報土、化土」;或偏於「觀佛、念佛」。若無相承--系譜(人)、論著(法)--則學者無所依。然而,判教立宗,有時是認知不同,各有偏蔽;或習性有別,各有見執:或應以整體佛教立論,大方向上存異求同,才能和合無諍。合則雙美,分則兩傷?
王恩洋<唯識通論>/附錄:自昔古德,判別教時,異說紛紜,莫衷一是。要皆崇自所宗,抑餘宗也。故釋經論者,文前分別,必廣辨之。……自昔判教,議論糾紛,西方則小大相非、空有互諍,大乘則說小乘為方便之談,小乘則認大乘為非佛說,空宗則說相宗空而不盡,未會究竟,相宗則說空宗但偏一空,非中道義。故各自處第三時,而說他宗契經非了義。至於此方光德,議論更復繁多,一時,二時,三時,四時,五時等,雜說不一,……非特判教多時,亦復立宗各異,其在西方,但有大小之分,於大乘中但有空有之別耳。 (其實大乘之分空有,始自清辨、護法,然清辨固亟閑法相,護法亦特表般若,博大宏通,慧智無礙,各據聖言,昌明正理,雖互諍難,真俗兩宗精義益彰,而啟後學之妙解,皆非守一家之言,而伐異黨同者。抑護法、清辨亦絕未自立性宗相宗之名,特學性宗/相宗者,因二師之論辨特盛,緣是而有二宗之分耳,……) 其在東土,則同講法相也,而地論/攝論各自分宗;同宗地論也,而南北兩道又自分宗﹔成實俱舍,但小乘中一部論議;法華/華嚴,但大乘教一部經典;所詮教義,各局方隅,或則教理不該,或則行果不備。夫境行果三,學佛之終始;三藏十二部經,聖言之宏規;缺一不全,便難修己化物;……況夫守一遺多,而可自為宗祖者也。夫地論/攝論兩宗之興,固原於佛法初來,經論不備,守缺待全,江漢朝宗,終歸於海猶可說也。乃若教典既備,譯事已昌,猶復固局一隅而自尊大,則不得不歎其所見之陋矣。宗派既繁,判教愈雜,……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佛語圓音,隨類解別,教唯是一乘,則有三之說。……我佛說教,所為同故,所說一故,隨宜應機,時無定故,同時聽法,根有別故;以是四義,不特無始終圓頓之分,亦且無大乘小乘之別。
如來大悲願,從初發心,以至成佛,常念眾生流轉生死,沉淪五趣,邪見僻執,虛妄顛倒,心斯悲愍,誓願拔濟;金剛經云,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想若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法華經云,如來出世普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是也。以是因緣,可知我佛平等大悲,說法因緣皆為眾生入於涅槃,成於菩提,所為是一,無二無三,是為說法所為同義。
一切佛教,二諦所攝,勝義明空以顯實相,世諦說有以明緣生,是故一真法界,無我無法,無作者受者,而善惡因果法相不壞。……如是聖言,妙廣無邊,不可備述。刻求其義,靡不同一。所謂勝義皆空,一法不立,世諦故有,萬法俱彰;空有兩輪,攝佛法盡;法性緣生說聖教盡,而此兩輪相依而立,依法緣生始言法性,依法空性說實緣生。不即不離,非一非異,故無法外之如,亦無如外之法,離俗無真,離真無俗,世諦勝義,平等平等,此之謂我佛說法所說一義也。
諸契經雖說法無量,妙義無邊,然宗旨所在,則咸為大悲度生,使證菩提涅槃;義趣所歸,則咸為根本後得二智所照法性緣生。說緣生者,令知法有用,知法用故,則能正起功德;說法性者,令知法無體,知法無體,則能悟入無得。以功德故,加行滿而證得菩提;以無得故,煩惱斷而畢竟涅槃。諸佛度生,如是如是。是故一切經義,所為所說,靡有不同,平等平等,一切一味,何大何小?何別何通?何頓何漸?何偏何滿?諸有於諸契經生高下想者,斯皆凡夫習氣,分隔聖言,不善會通,謬生邪執者也。諸魔得便,感匱法業:愚癡可矜互諍無益也。我佛說教,義趣旨歸雖惟一義,而為眾生諸根性欲有差別故,即依一義說無量義,於一相中無量相生,由是因緣,各經所明,亦有差別,此則如於般若.華嚴.深密.楞伽.等雖並言諸法性相,然輕重不同,於是所明有了不了。了者顯了義,了盡義。夫空而不至般若,法性之義不盡;有而不如法相,緣生之理不顯;故言法性則必以般若為了義,而深密等經未為了義;若言緣生,則必以深密等為了義經,而般若等為非了義。互有所了,即互有所不了。……聞佛聖言,惟應因言求義,不可執言迷理,此則所謂「依義不依語」者也。由是可知,依義求理,則一切契經,皆是了義;依語起執,則一切契經,皆不了義。……三乘聖果所以別者,緣於眾生種姓有殊故耳。是故教惟是一,乘則有三。教惟是一者,一切契經同說法性緣生;乘則有三者,二乘固局人空不達法,無蘊處界三執實執假,三世諸法說有說無,而不了知依他起性一切如幻;就法性說,真如實際平等一空;大小三乘由斯判耳。諸法實相本不可言,借指示月,方便顯示,不觀月而觀指,隨言說而生執,此非說法者教不平等,實聞法者根性自差耳。
契經云「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宣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眾生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住辟支佛因緣中。」觀此經文則知我佛說教初中後時三乘同聽,雖同聽一法而以乏異故得果遂差,而佛初度聲聞亦即度於獨覺菩薩,度獨覺菩薩亦即度於聲聞菩薩獨覺,由此可知一地所生一雨普被,草木禾稼生起不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教惟是一、乘則有三,此義堅立,靡可動搖。則定判教時,大小先後者,全無當矣。是為隨宜應機,無有定時;隨類聞法,得解各異義。了是諸佛說法「所為同、所說一,時無定、解各殊」四義,判教之事都無有當,大小之諍空有之爭,都可以已。若夫四教、五教,則更無辨論之價值矣。……若在我意,則一切佛語無非「藏」收,豈但阿含?一切佛法,三印、九事,緣生、法性,諸經並說﹔就事而言,三乘之教,無不皆「通」;就根而言,悟入有殊,得果各異,則一切契經,無不皆「別」。就理而言,則法性圓滿,妙用無礙,無不皆「圓」。今以般若為通,方等為別,法華/華嚴為圓,高下顯然。夫然,則般若所陳,應非究理,云何得為「諸佛智母」?既非別教,應二乘亦證法空。別者,方等之專名,般若非別,般若應非大乘。夫方等者,即方廣之別名,而方廣則大乘契經之總名也。般若既大乘,般若何非方等。方等既大乘之總名,又何不可以攝法華/華嚴。又別而非圓,豈其說理有所未盡?既有未盡,應同二乘有見?有執。如是仍不得名方廣。如是之義,都無有當。四教之義,胡能安立?四教之說既非,五教之旨亦破,以五教固抄襲四教而來,而又自尊於圓位者而已。……前既申四義,顯示佛法平等,一切一味,度生無定時, (初中後說法,普度三乘,非定先度聲聞,次度緣覺,後度菩薩)得解無定教, (初時人天聞四諦而發菩提心,二時聞十二因緣教而成聲聞或發菩提心,後聞方等教而或得聲聞四果.或住辟支佛因緣中) 則一切高下先後之說,都無待辯矣。
以人傳法,法由人顯,二者不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蕅益智旭/編,門人成時/評點節要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唐湘清[1] 前言: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人人都應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益處呢?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淨心,
《大般涅槃經》卷31說「定、不定」業: 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善男子!
景德傳燈錄》卷四/32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第二世/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嵩嶽元珪禪師( 644—716 ),伊闕(河南洛陽市南)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No. 1164-A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本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問答.擷錄/蕅益智旭/編,門人成時/評點節要
蓮池大師<普勸念佛文>釋義,唐湘清[1] 前言:明代高僧蓮池大師,是佛教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曾著〈普勸念佛文〉,勸導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才智庸愚,大家一起念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人人都應念佛?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什麼益處呢?原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的大覺清淨心,
《大般涅槃經》卷31說「定、不定」業: 一切作業,有輕有重,輕重二業,復各有二:一者決定,二者不決定。善男子!或有人言:『惡業無果,若言惡業定有果者,云何氣噓旃陀羅而得生天?鴦掘摩羅得解脫果?』以是義故,當知作業有定得果、不定得果。我為除斷如是邪見,故於經中說如是語,一切作業無不得果。「善男子!
景德傳燈錄》卷四/32祖弘忍大師五世旁出/第二世/前嵩嶽慧安國師法嗣:嵩嶽元珪禪師( 644—716 ),伊闕(河南洛陽市南)人也,姓李氏。幼歲出家,唐永淳二年,受具戒隷閑居寺,習毘尼,無解。後謁安國師,印以真宗,頓悟玄旨,遂卜廬於嶽之龐塢。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袴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
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簡言之,得聞佛法,受到佛法啟發,獲得法益者,並且因此而發願護持佛教,這即是佛教的護法。這裡我們所講的並不是以時間、金錢護持的人們,當然這類發心的功德主也是佛門的護法。我們所講的是在法界的護法,從經論上可知,佛教的護法從事相上來看可以分為世間護法和出世間護法;也可以分為共同護法和不共護法。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的祖師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法不賣錢。」現在很多的法師都有這個問題:「法」,嘴巴講都不賣錢,為什麼呢?「法」,不賣小錢,只賣大錢。弘法動機:「想賺大錢」。這實在真糟糕!天災人禍怪不得這麼厲害。做弘法的法師真的要警惕自己的身語意,常常審視自己的動機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三寶」就是供養佛、法、僧殿堂,或對經典,三寶所依物比如法器、佛像或佛塔等,都是 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化現,都要恭敬。 「以彼作證違誓等。」在三寶殿、佛前、舍利塔前、法器前、經像前......,請常住三寶作證,發誓後自己又違誓,罪過很大。 不要找三寶所依物去發誓願罪過沒那麼大,還是有罪過,可是以三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簡言之,得聞佛法,受到佛法啟發,獲得法益者,並且因此而發願護持佛教,這即是佛教的護法。這裡我們所講的並不是以時間、金錢護持的人們,當然這類發心的功德主也是佛門的護法。我們所講的是在法界的護法,從經論上可知,佛教的護法從事相上來看可以分為世間護法和出世間護法;也可以分為共同護法和不共護法。
Thumbnail
佛三種說法,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Thumbnail
《句義寶藏論》:「凡詆毀上師者,如何懺悔,亦必墮地獄。對上師發怒一剎那亦有無量的過失。」所以,為什麼這個人要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道場,我開設這樣的一個次第。其實「三皈依」跟「四皈依」本質一樣。有的人在正式受密宗的戒律之前,可以先學大乘
Thumbnail
我們(觀音山 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的祖師堪千 阿貝仁波切開示:「法不賣錢。」現在很多的法師都有這個問題:「法」,嘴巴講都不賣錢,為什麼呢?「法」,不賣小錢,只賣大錢。弘法動機:「想賺大錢」。這實在真糟糕!天災人禍怪不得這麼厲害。做弘法的法師真的要警惕自己的身語意,常常審視自己的動機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三寶」就是供養佛、法、僧殿堂,或對經典,三寶所依物比如法器、佛像或佛塔等,都是 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化現,都要恭敬。 「以彼作證違誓等。」在三寶殿、佛前、舍利塔前、法器前、經像前......,請常住三寶作證,發誓後自己又違誓,罪過很大。 不要找三寶所依物去發誓願罪過沒那麼大,還是有罪過,可是以三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