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覺上人〈嘆德文〉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家道不興。一直到蓮如上人重視《安心決定鈔》的教理,視為金礦,四十年間閱讀不厭,將其思想融入於教化中,本願寺派才略具規模,逐漸壯大,而成為親鸞一派的主流。《六要鈔》

日.存覺上人(1290‐1373)在<報恩講式>的基礎上,以漢文所寫〈嘆德文〉,簡要記述親鸞聖人的一生事蹟,讚歎親鸞聖人的高德。此二文常在淨土宗儀式上合用,一起印刷。

夫親鸞聖人者,淨教西方之先達,宗末代之明師也。博覽涉內外,修練兼顯密。初習俗典兮切磋,此是在「伯父業吏部」(宗業)之學窗,所抽「聚螢映雪」之苦節也。後携「圓宗」(天台宗)兮研精,此是陪「貫首和尚」(慈鎮和尚,1155-1225)之禪房,所聞大才諸德之講敷也。依之「十乘三諦」(天台宗的十乘觀法+空假中三諦)之月,觀念送秋。「百界千如」之華,熏修累歲,爰倩窺「出要」(出離生死的要道),作此思惟:「雖凝定水,識浪頻動;雖觀心月,妄雲猶覆;而一息不追,千載長往。何貪浮生之交眾,徒疲假名之修學!須拋勢利,直希出離。」然而,機教相應,凡慮難明。迺近對「根本中堂」(比叡山延暦寺本堂之本尊),遠詣枝末諸方之靈窟,祈解脫之徑路,求真實之知識。特運步於「六角之精舍」底,百日之懇念之處,親得告於五更之孤枕,咽數行之感淚之間,幸臻「黑谷聖人」吉水之禪室,始入「彌陀覺王」淨土之秘局,爾降三經之沖微.五祖之奧賾.一流之宗旨.相傳無誤;二門之教相.承有由。是以,所仰者,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誠說,宛住「平生業成」之安心;所憑者,「歡喜踴躍,乃至一念」之流通。此乃無上大利之勝德,仍以自修之去行,兼為化他之要術。于時尊卑,多傾禮敬之頭;緇素舉齊崇重之志。就中披一代藏兮,擢經律論釋之肝要,記《六卷鈔》兮,號《教行信證》之文類。彼書所攄,義理甚深,所謂決凡夫有漏之諸善,不入願力成就之報土;呈如來利他之真心,令生安養勝妙之樂邦。殊明佛智,信疑之得失;盛判淨土,報化之往生。兼復就擇瑛法師之釋義,雖摸橫豎二出之名,探宗家大師之祖意。巧立橫豎二超之差,彼此助成,標權實之教旨。漸頓分別辨長短之修行。他人未談之,我師獨存之。又有題《愚禿鈔》之選,同為述自解義之記。彼文云:「聞賢者信,顯愚禿心,賢者信,內賢外愚也,愚禿心,內愚外賢也」云云。此釋假卑謙之言辭,其理存翻對之意趣,內雖備宏智之德,痛炫名于碩才道人之聞;外只現至愚之相,欲侔身于田夫野叟之類。是則竊示末世凡夫之行狀,專表「下根往生」之實機者哉。加之或二教相望,明四十二對之異;或二機比挍,顯一十八對之別。大底兩典巨細,不可具述,抑聖人由當教中興之篇坐辜之刻,聖人為法匠上足之內同科之故。忽出上都之幽棲,遙配北陸之遠境。然間,居諸頻轉,涼燠屢悛。爾時,憍慢貢高之儔,翻邪見以赴正見。儜弱下劣之匯,悔怯退以托弘誓,貴賤之歸投,遐邇合掌。都鄙之化導,首尾滿足。遂則蓬闕敕免之恩,新加之時,華洛歸歟之運再開之後。迎九十有回生涯之終,證十萬億西涅槃之果以來,星霜積兮幾許歲,年忌月忌,本所報恩之勤無懈。山川隔兮數百里,遠國近國,後弟參詣之儀猶煽。是並聖人之弘通,協冥意之所致也。甯非眾生之開悟,依根熟之令然乎。凡三段之式文,稱揚雖足,二世之益物歎未倦,是故加一千言之褒譽,重擬百萬端之報謝。然則于蓮華藏界之中,照見今講肆,自檀林寶座之上,影向斯梵筵。內證外用,定添果地之莊嚴;上求下化,宜究菩提之智斷;重乞,佛閣基固,遙及梅怛梨耶之三會;法水流遠,普潤六趣四生之群萌。敬白。
 延文四己亥年十一月十六日草之訖。蓋是始自二十八日當月之禦忌。可有盡未來際每度闡揚由。依為本所願望。憖記短才卑言。且專感興隆發意大志。且兼擬至愚報恩一端者也。存覺滿七十/俊玄律師自去比雖誂之。自然懈怠處。禦忌近近間。期日以前為可致清書。此兩三日忘他事草之。今日十六日加中書畢。先年依俊玄僧都(于時律師)發起草送已來。當台講演次同用之。而件本全分草案。頗以左道間。今所染老筆也。貞治五丙午歲五月十三日/常樂台主釋存覺(七十七)

試譯:雖然打坐修禪定(止),卻不能入定,因為意識心(妄念)不斷的起伏,如水波動;雖然觀察此心(觀),卻不清晰,因為無明妄想仍然層層的遮蓋,如雲覆日。「止觀」都修不成就,若繼續這樣下去,「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不曉得哪一天,突然斷了氣,這一去(死亡),千年萬載,何時再得人身(回到人間)?想起來真可怕,豈能再貪著泡沫般人生的交情往來,徒然浪費時間,疲勞於有名無實的修行學佛?應趁早醒悟,拋棄世間名利權勢的追求,直下設法求能出離這個多苦的娑婆世界。……以眾惡業所匯集的下劣凡夫,若要修功德,遠而不可得,非力所能及。後悔退怯這卑劣的人格,以這樣的人品,而得託阿彌陀佛的弘誓,唯此一途,別無他路。所貴的是那自知之明,得見自己無力,唯有投歸阿彌陀佛的願海,因之合掌稱慶。

以開山聖人的智慧和毅力,求定而意識心的波動有如浪潮,妄念如烏雲覆蓋不清。要知,凡夫人的識心,無處不能攀緣,轉個不停,雜念太多無從察覺。開山聖人認知「修道」非是自力所能,只能求佛力加被,在六角堂精舍靜坐,祈求聖觀音菩薩加持,而有感應,往吉水處,歸入黑谷聖人(法然上人)門下,始入彌陀淨土之奧秘,深入三經,研五祖之奧績。天親菩薩「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此願非是自心所生,乃依修多羅。開山聖人為眾生故,不願成為學問僧,因念佛受罪流放,被除僧格,自稱非僧非俗。以一介凡夫,已非僧人,又不落為俗人,故以「愚禿」自稱,行腳教化於北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3會員
332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3/03/04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2023/03/04
印光大師<淨土決疑論> [1] 民國三年,狄楚青居士以端甫回籍,13期報料不足,令作一二篇以助熱鬧耳。……文雖鄙菲,而於斷疑生信,不無少補。至於「永明〈料簡〉」訓釋處,須仔細參詳。若不如是信向,便成虛文。此不慧數十年痛心疾首者,於此以發揮之。萬不可以今人所說為的,致辜負永明大慈悲心也。<復永嘉某居士
Thumbnail
2022/12/11
<東海若>柳宗元撰。收於《柳河東集》卷20銘雜題部、《全唐文》卷586、《居士傳》卷19。內容敘東海若,登上孟豬岡,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滿糞壤蟯蚘,海神將之密封投海。後一瓠從海神之教,於荒島破瓠,去群穢而令海水復歸於大海;一瓠則不知己之臭穢,猶以海水自負,遂令海水不復歸大海。後者寓「我即本來佛」,撥
Thumbnail
2022/12/11
<東海若>柳宗元撰。收於《柳河東集》卷20銘雜題部、《全唐文》卷586、《居士傳》卷19。內容敘東海若,登上孟豬岡,拾有二瓠,中混海水且滿糞壤蟯蚘,海神將之密封投海。後一瓠從海神之教,於荒島破瓠,去群穢而令海水復歸於大海;一瓠則不知己之臭穢,猶以海水自負,遂令海水不復歸大海。後者寓「我即本來佛」,撥
Thumbnail
2022/11/23
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論法藏對《大乘起信論》「真妄和合」的探討/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
Thumbnail
2022/11/23
論華嚴宗的「染淨善惡」觀與「妄盡還源」的修行路徑/論法藏對《大乘起信論》「真妄和合」的探討/就《華嚴法界觀門》論華嚴思想之演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觀經四帖疏》註釋(象山慶’23.10.12)     近日細讀善導大師(613~681)《觀經四帖疏》,文句雖平易,內容頗深邃;可惜從唐武宗滅佛之後,此疏在中國不傳,卻流入日本,法然上人據此創立淨土宗,因此有許多註釋本。我從網路上只找到(鎮西派)良忠(1199~1287)《傳通記》,(西山派/深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善導流為淨土正宗(象山慶’23.10.2) 有人說(取意):有七個理由來熏學「善導師的淨土思想」:1.等同彌陀親說。2.楷定古今疏釋。3.淨土正宗傳承。4.淨土教集大成。5.百代依行標準。5.契合末法根機。7「稱念必生」之確定[1]。     其實,在今日尊依善導師思想而研讀《觀經四帖疏》,有四
Thumbnail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
Thumbnail
覺如、存覺父子年青時代曾先後進入證空上人再傳弟子彰空上人之門下學習,故其父子倆亦擁有親鸞上人所無之機法一體、名體即行等教理、思想,而此思想之代表作《安心決定鈔》亦傳授於其父子之手。然而後來覺如以為存覺對教理的見解與自己相左,思想既不一致,乃與其斷絕父子關係,並將職位改傳次子之兒。經此變卦,信眾分歧,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淨土主流與少康中興 (象山慶/原創22.12.25) 唐宋以來,淨土思想與信仰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逐漸成為佛教主流宗派,對中國文化及民眾心理有深廣的影響,例如:人與佛的關係、眾生皆有佛性故可往生、末法唯依念佛得解脫…….;或云其「特色」有四:向死而生、捨自歸他、指方立相、果覺因心[1]。有云:淨土信仰
Thumbnail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Thumbnail
此書被譽為「中國淨土宗第一奇書」,其人奇,其書亦奇,其影響更奇。先是在印度,龍樹與世親二尊菩薩,一前一後分別造了《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簡稱<易行品>)、《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簡稱《往生論》),弘揚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淨土的獨特與殊勝。身為印度佛教
Thumbnail
「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非有非空。隨緣合道。」— 永明延壽大師 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竊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云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
Thumbnail
「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非有非空。隨緣合道。」— 永明延壽大師 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竊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云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
Thumbnail
「如云布施者。大菩薩行施等時,能觀唯識。知境是心,即心外無法。三輪體空,是稱真施。」夫菩薩欲報佛恩。皆須不惜身命。護持如來正法。云何唯述一心,能報慈化。 答 : 覺王最後慈勅,唯令於念處修真。首祖當初所傳,只但指人心是佛。若能信受。是真報恩。示他則不負前機。自究則剋成大事。
Thumbnail
「如云布施者。大菩薩行施等時,能觀唯識。知境是心,即心外無法。三輪體空,是稱真施。」夫菩薩欲報佛恩。皆須不惜身命。護持如來正法。云何唯述一心,能報慈化。 答 : 覺王最後慈勅,唯令於念處修真。首祖當初所傳,只但指人心是佛。若能信受。是真報恩。示他則不負前機。自究則剋成大事。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一卷,為淨土宗二祖,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集記, 簡稱《般舟贊》。內容分為前序、正讚、後序。善導大師 (613–681) 為淨土法門的集大成者,世稱「彌陀化身」。正讚 1. 總讚緣起 2. 讚正宗分 3. 讚得益分 4. 讚流通分
Thumbnail
「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前序 一部綱要: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Thumbnail
「欲生淨土,必須自勸勸他,廣讚淨土依正二報莊嚴事;亦須知入淨土之緣起,出娑婆之本末。」 —善導大師 《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善導大師 集記 前序 一部綱要: 敬白一切往生知識等: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02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四之一 祖堂幽棲寺丁亥除夕普說 若真為生死持戒,持戒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聽經,聽經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參禪,參禪亦必悟道。 真為生死營福,營福亦必悟道。 專修一法亦悟道。互相助成亦悟道。 以因地真正故也 諸昆仲欲複本來面目,須破我法二執,欲破我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