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議價終於跨出一步了!但媒體撐的過這個寒冬嗎?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重點節錄

  1. 行政院在10月25日針對國內新聞議價召開跨部會會議,共識為由文化部、數發部、NCC三者於11月底推動數位平台與新聞業者對話,日後不排除立法。而Google則首度於11月3日邀請逾20家台灣媒體參與會議,會中主要分享Google輔導媒體的計畫成果,雖未實質談及新聞基金議題,但Google提到「只是個開始」。
  2. 新聞議價早已不是新鮮的議題,不過台灣本土的產業影響報告陸續有階段性成果,可以更深入瞭解數位平台如何影響新聞產業?究竟全球都在談新聞議價,台灣的經驗又是什麼?但是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也還要先釐清新/舊時代的媒體商業模式有何差異?
  3. 搶在政府之前,國內傳播學者提出「民間版議價法草案」,數發部長唐鳳對此表示可行度高。不過,一切感覺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但真的只要通過新聞議價法,新聞媒體就風平浪靜了嗎?抑或面對多變的商業環境,這只是治了沒錢的標,不治新聞沒能力賺錢的本?我們拋出一些提問,一起以更宏觀的視野思考這項議題。

焦點快報

—台灣跨出去了!政府、平台、媒體三者怎麼談新聞議價?

1️⃣ 行政院動了!跨部會討論新聞議價,決議近日展開4場平台與媒體對話

行政院雖然過去零星針對新聞議價政策發表看法,也正進行相關產業調查,不過10月25日的跨部會會議取得明確共識,確定要在11月底展開平台與媒體的對話,希望促成兩者間共識,並不排除立法。
根據立委多次質詢數發部相關進度,數發部指出將會在11/29、12/2、12/6、12/9展開4場「產業溝通諮詢會議」,希望分別讓「平面媒體」、「廣電媒體」與Google及Meta兩平台展開對話,然而原訂11/29的會議因溝通落差延期。根據《工商時報》報導,有官員表示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如何產生新聞業代表,意見仍分歧、無共識」。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新聞議價的內涵基礎|https://bit.ly/3tRJLcA

2️⃣ 推動新聞議價架構漸明確,由數位發展部擔任舵手

行政院目前針對新聞議價議題的規劃,由數位發展部統籌主導,負責跨部會溝通、統合意見,但若涉及到媒體業務時,則還是交由文化部、NCC處理,至於整體政策決定還是由跨部會一同處理。

3️⃣ 不等政府,Google先邀20多家媒體開會討論

11月3日Google台灣「首度」邀請20多家媒體、40餘人參與「台灣新聞倡議計畫:策略合作夥伴峰會」閉門會議,雖然會中並未直接討論到新聞議價議題,但Google表示「今天只是開始」,被解讀是「試水溫」,埋下伏筆。
這場會議「沒有提問環節」,主要邀請曾受Google輔導的媒體,分享數位轉型的心路歷程,除媒體外,Google台灣區總經理林雅芳全程參與,數位部、NCC、文化部也派員參加並致詞。

解讀焦點

-本土產業調查結果出爐,數字告訴你「新聞活不下去」不是假議題

1️⃣ 「新聞議價」議題的根本——新聞媒體從古至今怎麼賺錢的?

「廣告」可能是多數人反射性的答案,沒錯,廣告的確是媒體主要的收入來源,但除此之外,媒體也會透過訂閱、多元創收(如課程或活動) 等方式來賺錢。然而最主要的「廣告收入」的轉變,也會影響其他營利管道的發展,因此一起來看看網路如何影響廣告收入:
📌網路出現以前,報紙怎麼賺錢的?
報紙是「雙元市場」,也就是媒體一方面向讀者提供內容、收取發行費;一方面向廣告商收錢,再將廣告送到讀者面前。「廣告」成為媒體獲利的重要商品,於是新聞媒體也會兼營廣告事業,媒體同時掌握內容的發行,也掌握廣告市場的價格。
📌網路出現以後,電子媒體怎麼賺錢?受到什麼衝擊?
網路環境的數位廣告被Google、Meta等平台把持,平台成為雙元市場的主導者,一方面「聚合」各方內容、掌握閱聽眾流量;一方面「媒合」廣告商與新聞媒體,再從中抽取「不合理」費用。也就是說,媒體透過社群平台把讀者「倒流」到自家網站上,而網站上的廣告版位則又仰賴平台的媒合,可謂雙重夾擊。
於是目前新聞媒體的收入來源剩下「被平台抽成過」的「不合理」廣告費,失去廣告市場主導權,而因為「導流」成為網站主要流量,所以內容發行上也備受平台掌控。

2️⃣ 看廣告、付費訂閱,你會選擇哪一個?

通常媒體訂閱制都會在內容上做出區隔,但若撇除內容差異,免費觀看有廣告的新聞、付費觀看無廣告的新聞,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差異其實不只是在於「有沒有多花錢」,因為從閱聽人商品論的角度而言,「看廣告」也是一種勞動,一種幫媒體賺錢的勞動,同時這個勞動也包含提供個資以及把部分內容主導權交給廣告商。所以儘管這個選擇只是閱聽人各自的決策問題,但當我們有這個意識時,決策時的考量就會更全面。
但是,當新聞是一種公共知的權力,它到底應不應該築起付費牆?或者付費牆應該如何築起?也是當代社會應該思考的議題。

3️⃣ 真的嗎!台灣的「平面媒體」真有這麼慘嗎?

今年9月公布「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調查報告,由文化部出資、台北市雜誌公會委託傳播學者執行,針對台灣27家報紙、雜誌、網路媒體進行調查,希望瞭解台灣「平面媒體」受科技平台的實際影響,是難得的本土調查,重點發現如下:
📌紙本發行量腰斬、整體營收下降:雜誌苟延殘喘,報紙快要躺平
2012至2021年的10年間,報紙及雜誌的紙本發行量下跌都超過50%,然而數位發行的增長遠不及彌補紙本衰退幅度,主要原因是數位出版的平均定價下降,再加上數位廣告市場被平台壟斷,其分潤價格不透明也不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報紙這10年的營收雖腰斬,但由於雜誌開拓多元收入,尤其是「課程、活動、展覽」等,因此衰退幅度相對不大,但整體而言營收都還是下降。
📌臉書2015年後更改策略,導致新聞導流比重下降,證實平台具流量主宰權
2021年有70%的平面媒體網路流量被Google及臉書把持,而LINE、Yahoo、Mircosoft則合佔約5%,可見Google及臉書在導流面的關鍵角色。細究其中,近10年間Google的占比持續擴大到50%;臉書在2015年後調整策略,避免捲入爭議,新聞導流從最高53%下降到20%;LINE則在近4年逐漸成長到3%。由此可知,平台確實能透過調整自身策略影響新聞媒體的流量。(可搭配 #洞悉未來 提到Meta在加拿大的案例思考)
📌數位出版商大幅成長,但記者及編輯人數下降、小編及多媒體人數上升
不論報紙或雜誌都全力投入數位領域,以致總體家數上升,但由於產業限制,因此傳統的記者、編輯等人力呈現衰退,反而是社群編輯(小編)、多媒體等數位人才提升,比例上呈現移轉。這個趨勢彰顯出新聞機構減少在新聞專業方面的投資,而增加更多行銷相關的投資。
📌對「訂閱制的反思」
媒體數位轉型的手段之一就是訂閱制,但是深度訪談的結果中,有媒體指出不同於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等跨國媒體集團,他們能靠此成功轉型是因為其具有全球英語的市場利基,但台灣媒體相對只有內需市場,因此會是個挑戰。
延伸閱讀:
臺大新聞所》「數位平台對出版業新聞媒體之影響」調查報告細節|https://bit.ly/3U6ba5r
林照真》台灣三大報受科技平台影響報告|https://bit.ly/3MMsuc0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平會「數位經濟白皮書」重點摘要|https://bit.ly/3EApRrD

洞悉未來

-新聞議價法真能解決問題?或者問題就是「新聞媒體」本身?

1️⃣ 台灣傳播學者提「新聞媒體與數位平臺強制議價法」草案

台灣學界組成的「新聞民主與平台議價論壇」於今年9月提出民間版新聞議價法草案,他們主張新聞媒體與民主運作密切相關,但是數位平台無償使用媒體內容,威脅到新聞業發展,甚至影響公共利益,因此主要參考澳洲模式、參酌美國草案,並考量台灣特殊的媒體環境,提出草案,希望盡快推動相關政策,數發部長唐鳳則指出這份草案可行度高。
關於草案的重點整理如下:
📌定義何謂數位平台,以及讓跨國平台實質落地
第二條明確定義何謂數位平台,並要求境外平台也要指定本國代理人,能有效讓跨國數位平台實質落地,是台灣現有法規尚未觸及的部分。
📌確立新聞媒體之議價資格、需履行議價之平台行為
這常是爭論焦點之一,即「誰算是新聞媒體?誰有資格議價?」,於是第四條明確羅列要件,頗具參考價值。此外,本草案也明確列出平台應擔負議價責任之行為,像是不論使用範圍多寡,只要有使用到媒體內容,就應參與議價。
📌設有強制仲裁機制、設有不配合議價之罰責
草案賦予受登記的新聞媒體向平台議價的權力,也課予被公告的數位平臺和媒體議價的責任,因此給予議價的談判空間,然而為避免過程或結果不順利,草案也設有強制仲裁機制,並設有最高50萬、得按次處罰的機制。
延伸閱讀:
新聞民主與平台議價論壇》新聞議價法草案|https://bit.ly/3XH5ulx
新聞民主與平台議價論壇》草案起草人王立達談「主動協商比立法更重要」|https://bit.ly/3EytkqE

2️⃣ 立了法就太平?看看其他國家的經驗

📌澳洲的獨立媒體被遺落了,仍沒辦法有效議價
雖然2021年澳洲通過議價法,促使Meta及Google和當地媒體協議分潤,不過當地獨立媒體大多未能參與,像是澳洲媒體Broadsheet創辦人就曾在會議中表示「初衷良好的法規造成媒體生態的不平衡,是不幸的意外後果」。也就是說,其實只有一定規模或規模較大的媒體,才有能力和平台協議,其中又以Meta態度最強硬。
於是在議價法上路週年後,今年有30多家澳洲的獨立媒體響應 #WaitingOnZuck 運動,暫停發佈新聞24小時。他們向讀者道歉並說明「抱歉,今天沒有新聞,因為我們在等ZUCK(Meta執行長祖克伯)」,此外他們也號召讀者一起寄信給祖克伯,希望促成改變。
圖片擷取自Australian Jewish News
📌當Meta不再重視新聞內容,議價如何永續?
加拿大目前正醞釀《線上新聞法》,希望強迫平台分潤給新聞媒體,不過今年10月Meta表示其不認同該立法,並指出含有新聞連結的貼文占比不到3%,也不是Meta重要的收入來源,若立法通過,不排除取消加拿大境內新聞服務。
而Meta早就表示要把分潤經費移轉到發展Reels等更優先的項目上,因為他們發現新聞並不受用戶歡迎,於是當2019年簽訂為期3年的議價合約即將到期,Meta已向美國的新聞夥伴表示「不再付費」。有另一件事也證明這個趨勢,那就是11月Meta裁員的11000人之中,包含國際新聞合作夥伴關係總監Jesper Doub。
Meta的案例指出一個關鍵:只靠合約協議是不穩定的,媒體每幾年都可能因為產業環境、商業策略的變化,而威脅到其重要收入,然而法規的強制仲裁是否能夠有效,值得關注討論。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Meta為何消減對新聞領域的投資?|https://bit.ly/3V8WDXW

3️⃣ 先等等!先等等!為什麼要救新聞?你也很疑惑嗎?

「為什麼我們要耗費這麼大的力氣,去幫助數位轉型失敗、看似被時代淘汰的產業?」
雖然是個大哉問,但值得從幾個角度思考:新聞業如何與民主社會相互掛勾?新聞業依附平台是否為不得不的選擇?新聞業鑲嵌在平台的結構中,是否真有調整的能動性,抑或平台擁有主導權,他可以恣意調整策略?平台在廣告市場中,是否挾著壟斷地位進行不合理競爭?「新聞」適合成為資本市場下的商品嗎,如果不適合、但它又很重要的話,可以怎麼做?

4️⃣ 會不會問題其實是新聞業本身?

議價法短期可以解決新聞媒體收入短缺的狀況,但換個角度想,它沒觸及到這2個問題:
📌新聞業在新的數位市場中,有沒有其他商業模式
如同前面所述,「廣告」是傳統的商業模式,但當今天面臨數位轉型,新聞業還是拿著廣告營利的舊思維在經營,會不會其實是問題本身?如果廣告模式是舊思維,那假如我們是媒體老闆,還有什麼可行的賺錢方法呢?雖然議價好像是一條新的路徑,但這真的是永續的解方嗎?
📌數位廣告市場被壟斷,以致於不合理競爭
如果廣告還是不可或缺的商業模式,那麼數位廣告市場被Google及Meta壟斷就是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因為他們的不合理競爭已經觸及到公平法的範疇,然而這卻是議價法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各國都在打擊科技平台壟斷廣告市場|https://bit.ly/3Vu4wHj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平會「數位經濟白皮書」重點摘要|https://bit.ly/3EApRrD

5️⃣ 我們的想法

當前台灣政府與學界主張採取市場力的議價路徑,不過從澳洲現況、Meta消減對新聞的依賴與投資的經驗來看,這條路徑恐怕對新聞媒體而言不夠穩定,也不一定能順利改善困境。這項議題的關鍵仍在於少數平台主宰數位廣告市場,以致媒體無法從中獲取合理收益,並進一步影響新聞產製及內容。
我們認為, 長遠來看應該要處理數位廣告市場不公平競爭的問題,並以「基金模式」作為分配經費的手段,同時新聞媒體也應該積極在數位市場中找尋新的商業策略,並調適自身的廣告模式。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新聞議價的內涵基礎|https://bit.ly/3tRJLcA

支持我們🥰

⭐ 和我們一起塑造「更好的媒體,更好的社會」⭐
如果你喜歡這個專題,歡迎 單筆定期定額 贊助我們 這將能支持媒觀持續關心並投入媒體環境監督觀察、兒少閱聽權益、關注新聞自由等工作,謝謝你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鼓勵!
》關於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s://www.mediawatch.org.tw/about
》透過 媒觀官網下方贊助鍵 支持我們 💰
》歡迎在 FacebookInstagram 上追蹤我們 👍

參考資料

1.工商時報(2022)/試水溫?新聞議價 Google首邀媒體對話|https://bit.ly/3An73uE
2.經濟日報(2022)/數位跨境平台與媒體分潤 行政院規畫1個月內將召開首次對話|https://bit.ly/3EIX5X6
3.經濟日報(2022)/媒體分潤要訂專法 文化部與NCC立場一致|https://bit.ly/3TSFY9r
4.中央社(2022)/媒體與數位平台議價 唐鳳:調查產業損失試算彌補金|https://bit.ly/3EIxwW9
5.中央社(2022)/立委關注媒體議價法 唐鳳:民間學者版本可行性高|https://bit.ly/3V60Lr7
6.上報(2022)/行政院動起來!數位平台、新聞業者議價 1個月內首次對話|https://bit.ly/3tDKgXR
7.上報(2022)/Google首邀新聞業者對話 未提及分潤僅討論媒體轉型|https://bit.ly/3X7rllL
8.中央社(2022)/Google首邀新聞媒體對話議價 數位發展部與會|https://bit.ly/3UN6ylR
9.經濟日報(2022)/數位部將主掌媒體議價? 政院說明目前分工狀況|https://bit.ly/3AAnvrL
10.自由時報(2022)/新聞業與數位平台議價 月底數場會議展開對話|https://bit.ly/3Ve0z9s
11.聯合新聞網(2022)/媒體議價月底對話 拚具體進度|https://bit.ly/3Ot00Gt
12.新聞民主與平台議價論壇(2022)/《新聞媒體與數位平臺強制議價法草案》總說明|https://bit.ly/3XH5ulx
13.Meta(2022)/Sharing Our Concerns With Canada’s Online News Act|https://bit.ly/3VkhaZ6
14.AXIOS(2022)/Scoop: Meta officially cuts funding for U.S. news publishers|https://bit.ly/3VtYdn7
15.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2022)/Meta job cuts a harbinger of doom for Facebook’s news media deals|https://bit.ly/3OzpYs0
16.The Verge(2022)/Facebook warns it could block news in Canada over proposed legislation|https://bit.ly/3F2oJyB
17.Mumbrella(2022)/Independent publishers still #WaitingOnZuck as 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 fails to address industry imbalance|https://bit.ly/3GKtkGP
18.Independent Australia(2022)/Sorry...no news today, we're #WaitingOnZuck|https://bit.ly/3AI8aW7
19.自由時報(2022)/數位平台衝擊傳統媒體》學者示警:壟斷資訊流通方式|https://bit.ly/3OGZOnq
20.楊蕙萍(2014)/數位匯流對媒體商業模式之影響—聯合報系個案研究
21.聯合新聞網(2022)/新聞議價明日首場對話延期 數位部曝原因|https://bit.ly/3BquWlN
22.中央社(2022)/媒體與數位巨擘明日會議延期 舉行日期待定|https://bit.ly/3Fl9y3y
23.今日新聞(2022)/媒體與數位平台首場對話突喊卡?唐鳳:年底前會辦4場|https://bit.ly/3ixkcLu
74會員
47內容數
我們是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這裡,我們會定期推出專題文章,從「媒體時事」帶你掌握國內外媒體大事,並從中一起「長知識」😎另外,我們也有Podcast了,馬上搜尋「逆食NEWS」🔊 FB跟IG也趕快追蹤起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雅虎台灣新聞》2000年5月28日:義雲高畫作「威震」拍賣價創中國畫最高紀錄義雲高大師以獅群為主題「威震」畫作,今天在甄藏國際藝術有限公司由兩位律師見證下,以新台幣六千四百九十五萬元天價成交,創下世界中國書畫史在畫家最高成交紀錄。
Thumbnail
avatar
cultivator
2023-11-06
《台灣新聞報》2000年3月10日:绘画 佛学 制茶实至名归 旧金山订义云高大师日被誉为「全方位成就大师」的义云高大师,荣获美国加州州政府、旧金山市政府颁订三月八日为「义云高大师日」,该一殊荣在美国社会史无前例,堪称为华人之光,消息传抵台湾,大师的弟子们极为兴奋,认为是与有荣焉。
Thumbnail
avatar
cultivator
2023-11-01
《台灣新聞報》2000年5月29日:義雲高畫作以六千四百九十五萬天價 威震創中國書畫史最高成交價義雲高大師的「威震」畫作昨(二十八)日假甄藏國際藝術有限公司,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在兩位律師的見證下,以六千四百九十五萬元天價成交,創下了世界中國書畫史上在世畫家最高成交紀錄。
Thumbnail
avatar
cultivator
2023-10-26
《台灣新聞報 》2000年11月27日:義雲高水墨畫‧佛書拍賣再創高價義雲高大師的水墨畫精品《大力王尊者》最後以新台幣七千二百萬元的驚人天價,由英國書畫收藏家奈勒獲得,創造在世畫家最高成交紀錄。當今藏密最高女法王阿王諾布帕母的黃金版法著《子必依論》,以新台幣一千五百五十六萬元,折合美金四十七萬三千三百零七元,由最高競價者所獲得,創下全球佛書的最高價。
Thumbnail
avatar
cultivator
2023-10-19
《臺灣新聞報》2000年12月11日:大陸知名畫家創天價 業者稱宗教藝術?!台灣新聞報 中華民國89年12月11日 星期一 A7 大陸知名畫家創天價 業者稱宗教藝術?! 【台北訊】甄藏藝術品拍賣公司日前拍賣大陸知名畫家義雲高畫作「大力王尊者」,創下新台幣七千二百萬天價,引起畫壇高度重視,但隨後有業者指稱這是「宗教藝術」,所以價格才高,但他在台弟子指出,批評者崇洋心態值得
Thumbnail
avatar
cultivator
2023-10-17
英文新聞翻譯練習2:「烏俄戰爭迫使台灣民眾提升關於用槍的訓練以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在中國逐漸成長的軍事實力下,始終宣稱台灣就是其所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而在烏克蘭所發生的衝突,刺激了台灣人民對於強制國防提升辯論的重視。
Thumbnail
avatar
BR浪逃殺-
2022-06-15
從台灣攝影看到世界新聞攝影-已結束的展覽紀錄還會有意義嗎?(四)攝影就是認識過去與現在、自身與國家的一盞大門。 初次造訪第一個台灣的攝影博物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與草山玉溪《世界新聞攝影展》
Thumbnail
avatar
Peiwen K
2022-04-22
【央廣】兩岸新聞導報:從法律來看中國的拐賣婦女兒童與臺灣的買賣人口罪的異同【從法律來看中國的拐賣婦女兒童與臺灣的買賣人口罪的異同】 本所許惠菁律師接受央廣【兩岸新聞導報】採訪,許律師將在節目後半小時從法律角度談中國的拐賣婦女兒童與臺灣的買賣人口罪的異同。
Thumbnail
avatar
知言法律事務所
2022-03-01
為理解台灣新聞媒體提供線索如今,當新聞媒體在政治、社會,甚至文化議題立場上各自選邊,並以「藍媒」、「綠媒」、「統媒」相互指稱,彼此壁壘分明,因而經常被指為製造對立的「社會亂源」時,「商業媒體基於市場考量」的簡單論斷,似乎並不足以解釋這些現象。
Thumbnail
avatar
玉山社出版公司
2020-08-03
轉變中的台灣新聞攝影與大賽轉變中的台灣新聞攝影與大賽 當時代在轉變,事情也應該要有所轉變。 從2007年開始的「台灣新聞攝影大賽」走過12個年頭,今年共有109位參賽者,將近2,000張作品,其中還不乏有來自國外投件,規模與競爭已是12年來的高峰。從今年的得獎名單顯示了一些轉變的現象。
Thumbnail
avatar
小偉
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