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思考的13條準則】下 #設計心理 #圖像視覺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本專欄是圖解讀書會的文字版,此次書單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每周三與六與你一起共讀,分享書中100個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知識,如果您喜歡或關注知識圖解、圖解設計、用戶體驗相關話題,歡迎追蹤本專欄。

正文開始↓

01 故事是最佳資訊處理形式

故事是人們處裡資訊最自然的形式,書中提到亞里斯多德的故事架構三步式架構起因、經過、結尾,運用此架構講述一個需要解決衝突的故事,能吸引用戶的注意力,此外故事的描述型態,也會促使用戶自行補足因果關係。

舉例來說,A非常喜歡B,B獲得了一大筆獎賞——這段話沒有明確描述出A給B獎賞,用戶也會自行補充因果關係,讓故事變得自然。

👉製作圖解或圖卡時,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去講解,比如,某人或某個動物發生問題要解決,過程經歷什麼,如何解決,會讓用戶更有帶入感,以及容易記憶。

👉補充:三步式架構是相對簡單的故事架構,對故事架構有興趣可參考英雄之旅。

02 示範是最佳的教學方式

別只告訴人們要做什麼,也要示範給他們看、教學效果:操作影片 > 步驟截圖 > 說明文字。

👉 可將圖解當成影片背景或解說圖像(Youtube上有寫些影片是用手畫圖解來解釋知識點),影片也能提升用戶的視覺負荷,吸引用戶注意力。

👉 擔任軟體導入顧問時,會將軟體各功能按步驟截圖(step by step),製作成操作手冊,但亦會提供操作影片,方便用戶直接觀看學習——成效確實較截圖更好。

03 人天生愛分類

7歲以下的小孩沒有分類的能力,7歲以上開始會分類,尤其當面對大量資訊時,人會自動去分類,人把分類當作認識周遭的一種方式,換言之,若設計者沒有將資訊分類,用戶也會自行分類。

你或許會好奇,到底是用戶或設計師分類容易讓用戶記憶,根據本書作者進行的研究,比起分類更重要的是:分類的結構與資訊的定義更為重要,只要分得夠好誰分都沒有影響。

分類最好按照之前提到的:4件事法則,將資訊分為4組塊。

👉 製作圖解或圖卡時,將資訊先替用戶分類好,以降低認知負荷。

04 時間是相對的

2009年發行的《津巴多時間心理學》(The Time Paradox)指出,人對時間的感受是相對,而非絕對的。

人會因為對時間的感知,會受到對時間的預期以及預測性影響,舉例來說,20年前,打開網站等20秒,用戶可以忍耐,現在連3秒都受不了。

作者提到,若要讓用戶減少等待時間,可以使用:(1)使用進度條,讓用戶知道等待的時間;(2)完成任務的時間一致,讓用戶可預期(3)拆分任務,降低處理過程,心理活動(思考)過多,會讓用戶感到過很久。

👉 在教學場景,若要更延長上課時間,需要讓學員知道延長多久,最好也詢問學員是否願意延長。

05 四種創造力

2004年Arne Dietrich根據腦部活動不同,定義出4種創造力:

(1)刻意的認知創造力(代表:愛迪生)
區域:與前額葉皮質有關,前額葉有兩個功能,分別是:讓人集中注意力與將儲藏的知識關聯起來。
特色:刻意的認知創造力是在將已存在的知識透過關聯整合出新的事物,若想培育此創造力需要具備多領域的知識儲備。

(2)刻意的情緒創造力
區域:與前額葉皮質有關,也可能與杏仁核及扣帶皮層有關。
特色:與認知創造力差異在於,情緒創造力來自於感覺與情緒,而非知識與知識間的關聯。

(3)自發的認知創造力(代表:牛頓)
區域:與基底核有關,基底核是大腦以潛意識狀態工作的地方。
特色:潛意識可打破常規來思考,通過做不相關的事(休息),前額皮層就能透過潛意識腦活動把資訊用新的方式聯繫起來。

(4)刻意的認知創造力(代表人物:藝術家或音樂家)
區域:與杏仁核有關,杏仁核是大腦處理情緒的地方。
特色:通常不需要特定知識,需要一些技能(寫作、繪畫、音樂),才能根據創意產出作品。

👉 製作圖解或圖卡時,無論如何都想不出點子,可以休息一下或改做其他的事,讓潛意識腦活動,說不定會產生新點子。

06 人可以產生心流狀態

心流狀態是由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指全神貫注在某項事物上,全心投入感受不到時間流逝,幾乎忘了自己是誰、在哪裡。

作者將的心流狀態的觸發條件,用戶需要沒有感到威脅以及:(1)要有明確目標:讓用戶只接受與目標相關資訊;(2)要任務拆分:讓用戶有掌控感;(3)有足夠挑戰:挑戰>能力15.87%;(4)有足夠反饋:了解目標完成狀態。

👉 這比較偏向遊戲設計或行為設計,若舉辦圖解或圖卡訓練營,可設定可達成的目標,並且細化需要練習的技能,讓用戶能逐步挑戰,並對其作業給予反饋,讓用戶知道如何調整,以促使用戶進入心流狀態,更樂於學習技能。

07 文化影響人的思維方式

書中提到東亞人與西方人的文化差異,比如東亞人更重視文化關係,西方人更重視個人主義,這會導致兩方關注的點有差異,舉例來說,一張圖,東亞人通常看到整體內容,而西方人看到的是識別個體。

👉 這主要是提醒,在進行設計時,應該考量到文化對用戶的影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吉嶺|閱讀行動派的沙龍
105會員
203內容數
圖解讀書會後的文字稿
2023/05/24
➡️ 本篇文章為如何使用Midjourney與PS製作Line表情包。 之前上架了一組 Line 表情包,將操作方式記錄。 可愛的白髮卡通少女貼圖 – LINE貼圖 | LINE STORE 正文開始 一、適用人群:無須基礎,操作難度低 二、注意事項: 1. 記得使用付費版 Midjou
Thumbnail
2023/05/24
➡️ 本篇文章為如何使用Midjourney與PS製作Line表情包。 之前上架了一組 Line 表情包,將操作方式記錄。 可愛的白髮卡通少女貼圖 – LINE貼圖 | LINE STORE 正文開始 一、適用人群:無須基礎,操作難度低 二、注意事項: 1. 記得使用付費版 Midjou
Thumbnail
2023/02/01
上周六我們共讀了《學習學習:快速變強4步法》,現在將部分內容,轉為文字稿,方便大家後續的閱讀與使用,以下整理有經刪減處理,把我需要的部分給節露出來,書中有很多實際舉例,非常推薦購買書籍。 讀這本書可以獲得的: 1. 一套完整且經測試的學習方法論 2. 達成輸入-思考-輸出-實踐的完整閉環
Thumbnail
2023/02/01
上周六我們共讀了《學習學習:快速變強4步法》,現在將部分內容,轉為文字稿,方便大家後續的閱讀與使用,以下整理有經刪減處理,把我需要的部分給節露出來,書中有很多實際舉例,非常推薦購買書籍。 讀這本書可以獲得的: 1. 一套完整且經測試的學習方法論 2. 達成輸入-思考-輸出-實踐的完整閉環
Thumbnail
2023/01/11
今天中午在其他讀書會分享《一人創業》裡的5提問—找到真正想做的事,也分享給大家。 《一人創業》是一本談論創業的書籍,它最特別的地方是:作者本身是日本創業導師,他帶領學員去找到真正在想做的事,用這件事來創業,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把熱愛當成工作。 有些人會擔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真的能够謀生嗎?
Thumbnail
2023/01/11
今天中午在其他讀書會分享《一人創業》裡的5提問—找到真正想做的事,也分享給大家。 《一人創業》是一本談論創業的書籍,它最特別的地方是:作者本身是日本創業導師,他帶領學員去找到真正在想做的事,用這件事來創業,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把熱愛當成工作。 有些人會擔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真的能够謀生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本專欄是圖解讀書會的文字版,此次書單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每周三與六與你一起共讀,分享書中100個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知識,如果您喜歡或關注知識圖解、圖解設計、用戶體驗相關話題,歡迎追蹤本專欄。 正文開始↓ 本篇文章是關於:人是如何注意,以及如何吸引用戶的注意。 01 人無法完成多個任務 即使人看起來
Thumbnail
本專欄是圖解讀書會的文字版,此次書單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每周三與六與你一起共讀,分享書中100個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知識,如果您喜歡或關注知識圖解、圖解設計、用戶體驗相關話題,歡迎追蹤本專欄。 正文開始↓ 本篇文章是關於:人是如何注意,以及如何吸引用戶的注意。 01 人無法完成多個任務 即使人看起來
Thumbnail
本專欄是圖解讀書會的文字版,此次書單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每周三與六與你一起共讀,分享書中100個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知識,如果您喜歡或關注知識圖解、圖解設計、用戶體驗相關話題,歡迎追蹤本專欄。 正文開始↓ ( 15分鐘 貼上來 ><
Thumbnail
本專欄是圖解讀書會的文字版,此次書單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每周三與六與你一起共讀,分享書中100個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知識,如果您喜歡或關注知識圖解、圖解設計、用戶體驗相關話題,歡迎追蹤本專欄。 正文開始↓ ( 15分鐘 貼上來 ><
Thumbnail
本專欄是圖解讀書會的文字版,此次書單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每周三與六與你一起共讀,分享書中100個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知識,本次內容: 01 人更擅長處理小塊資訊 02 不同心理活動有不同負荷 03 用戶30%時間正在走神 04 人擺脫認知失調的路徑 05 人會創造心智模型 06 人與概念模型交互
Thumbnail
本專欄是圖解讀書會的文字版,此次書單是《設計師要懂心理學》,每周三與六與你一起共讀,分享書中100個與設計相關的心理知識,本次內容: 01 人更擅長處理小塊資訊 02 不同心理活動有不同負荷 03 用戶30%時間正在走神 04 人擺脫認知失調的路徑 05 人會創造心智模型 06 人與概念模型交互
Thumbnail
人有3種記憶方式,分別是感官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感官記憶大約存在4秒內,短期記憶存在5-60秒、有4組塊的容量限制,長期記憶則長期存在、空間無限,以下將敘述如何將:要學習的資訊轉化為長期記憶。 01 感官記憶 02 短期記憶:人一次只能記住4項事物 03 長期記憶:靠重複練習和新舊關聯
Thumbnail
人有3種記憶方式,分別是感官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感官記憶大約存在4秒內,短期記憶存在5-60秒、有4組塊的容量限制,長期記憶則長期存在、空間無限,以下將敘述如何將:要學習的資訊轉化為長期記憶。 01 感官記憶 02 短期記憶:人一次只能記住4項事物 03 長期記憶:靠重複練習和新舊關聯
Thumbnail
甚麼是Z字點子呢? 就如同書封上呈現的那樣,利用8個步驟連結成三個Z字,來激發自己的創意和點子。
Thumbnail
甚麼是Z字點子呢? 就如同書封上呈現的那樣,利用8個步驟連結成三個Z字,來激發自己的創意和點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想與你分享,我閱讀「引人入勝想法慣例 (Routines for Engaging with Ideas)」後,產生的想法與理解。 這個章節下有六個慣例,仔細分析他們的目的,會發現很有意思 辨認與問出更好的問題 架構對主題的探索,以建築理解。 利用可視化聚焦描述,建築工作記憶
Thumbnail
本篇文章想與你分享,我閱讀「引人入勝想法慣例 (Routines for Engaging with Ideas)」後,產生的想法與理解。 這個章節下有六個慣例,仔細分析他們的目的,會發現很有意思 辨認與問出更好的問題 架構對主題的探索,以建築理解。 利用可視化聚焦描述,建築工作記憶
Thumbnail
這周要來討論 人類是如何學習的。 或著說,定義學習。 (其實定義學習是我本來想用的篇名, 但我覺得疊字更棒:D宜家家具新店店) 藉由理解學習的底層邏輯,或許可以對於 該如何學習 有新一份認識。 但至少,對於學習造成的行為改變,可以有新的見解。
Thumbnail
這周要來討論 人類是如何學習的。 或著說,定義學習。 (其實定義學習是我本來想用的篇名, 但我覺得疊字更棒:D宜家家具新店店) 藉由理解學習的底層邏輯,或許可以對於 該如何學習 有新一份認識。 但至少,對於學習造成的行為改變,可以有新的見解。
Thumbnail
你覺得看完一本書或學一項技能之後,這四個階段(記住、分享、應用、賺錢),應該怎麼排序能夠達到高效學習(能夠實踐跟使用)的目的呢?​
Thumbnail
你覺得看完一本書或學一項技能之後,這四個階段(記住、分享、應用、賺錢),應該怎麼排序能夠達到高效學習(能夠實踐跟使用)的目的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