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的滑雪場本身就有一定的知名度,山脈提供起伏的地形,湖泊提供豐沛的水量,冬季一到,山區便蓋滿厚厚一層雪。若是連續幾天氣溫低、陽光普照,雪質更是細緻如粉,雪板輕輕一勾,就掃出一道漂亮的雪煙。天然雪場的地形多變,一條雪道往往並非平整,而是充滿高低起伏、左凸右凹、甚至有微微呈現半管的趨勢,卻又不同於刻意形塑的地質公園或貓跳滑道。更別說眼前是廣闊的山脈連綿、俯瞰整個宛若童話的村落、或是在挺直的衫樹林道間滑行。這樣多元又美麗的滑道又總是輕易延綿10公里,省去滑雪客不少排隊等纜車只為了花上5分鐘的煩悶。
是說滑雪作為一個總稱,並且多半被用來指單、雙板的滑降滑雪,其實這裡面涵蓋了不只是滑降滑雪,還至少包括越野滑雪與滑雪登山。
越野滑雪這個名字最初實在是把我看的一頭霧水,還以為是滑野雪的滑降滑雪。搞了半天,原來是不靠地形而是靠自己的肌肉力量來推進的滑雪。其實那動作實在跟健身房的滑步機很像,說不定滑步機根本就是參考越野滑雪為原型設計的。總的來說,比起滑降滑雪那寬寬的板子,越野滑雪是踩在兩根比棍子粗一點的細長雪板上,搭配兩根手帳推著地面前進。一般來說分為走在軌道上的經典滑行與在一般平面上,像在滑直排輪那樣的滑行方式。比起滑降滑雪的緊張刺激以及類似兜風賞景的悠閒,越野滑雪更像是在雪地慢跑、做全身運動。
至於登山滑雪可就更玄了。這裡使用的雪板外觀看上去跟一般雙板滑降的雪板長得沒兩樣。但是這種雪板可以不固定腳踝,還會在接觸雪地的那面套上皮,一般似乎是馬的鬃毛做的雪板皮。然後就這麼踩著雪板往上坡上爬。每次滑降通過一個陡坡,看到這些登山滑雪客氣喘吁吁的往上爬,滑下了山,坐纜車上來在滑一次,還是在同一個陡坡看見他們,仍然在氣喘吁吁的往上爬。但是這種滑雪就沒有纜車的限制,哪都可以自己爬上去再滑下來。或是比起其他冬季登山客,下山時倒是輕鬆許多。
不過滑雪作多半被用來指單、雙板的滑降滑雪還是有原因的,畢竟這兩項活動的參與人數還是最多的。特別是初次學滑雪的人,多半也是從這兩項活動則一開始。瑞士人學滑雪多半家庭啟蒙,父母帶著去雪場,手把手的教一個兩三歲的孩子。再大一點,約莫5、6歲吧,就開始上一些兒童滑雪教室,更進階的甚至會參加兒童滑雪俱樂部。青少年時代多少都曾和朋友相約去滑雪,就像相約騎單車一樣。出社會之後,許多公司的員工旅行也常常是一起去滑雪。甚至到中老年,仍然可見夫妻一塊搭著火車去滑雪、或是三五好友相約去滑雪。只能說滑雪這項活動,在瑞士的地位僅僅相當於登山健行或是騎單車,輕鬆自然也就是休閒生活中的一件事而已。
也就是因為這樣,像我這樣滑雪啟蒙晚了當地人三十年,實在無法跟瑞士同事一起相約滑雪。畢竟速度、滑道難度都差太多了。只好自己扛著雪板週末便往雪場跑,勤能補拙囉。第一位接觸滑雪的時候請了個教練,是位美國人,在瑞士教4個月的雪,就緊接著到紐西蘭繼續教雪。一堂課3小時下來,至少是能夠自己搭圓盤式的滑雪纜車,有稍微克服了對坡的恐懼。後來就是練習、上網查資料看教學,倒也就慢慢開始喜歡滑雪了。冬天的週末,乘著夜色趕搭一大早的火車,全身是鮮豔顏色的滑雪裝扮,在扛著沈重的雙板與滑雪靴,感覺至少扛了10公斤上身。一上了火車,這樣的裝扮一點都不突兀:滿車的人全穿這個樣子,放雪板的空間放得滿滿,滑雪靴響亮的腳步聲此起彼落。整個火車充滿活力。偶爾上車了一個穿著普通大衣、戴毛帽、穿著踝靴的乘客,蜷縮著坐在一身滑雪裝扮的滑雪客身邊,反而顯得既單薄又格格不入。
在雪場練習的時候,有時候會看到教練帶著一個或幾個成年人,用英文教雪。就想到之前第一堂課的樣子。總是會忍不住多看兩眼,也會想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再繼續滑雪呢?以雙板來說,雪板的長度跟身高有一定的匹配,越長的板子既快速又穩定,但缺點是轉彎也比較困難一點。既然滑雪是個透過連續轉彎不斷減速的過程,對於初學者來說,拿短板子比較容易操控。到了後來,搭火車時有回偷瞄那放雪板的區域,到底我的板子是不是最短的、排隊等纜車時,也會偷瞄別人是不是拿了短板,來猜測對方是第幾次滑雪了。透過觀察會滑的人、不會滑的人,有就這樣一點一滴學了起來。
也許瑞士的雪場也算是一種循環經濟的產物。這些冬天美麗的滑道在還沒下雪的季節都是牛羊吃草的山坡。春夏秋在附近登山,抬頭望去整群整群的牛,或站或躺,悠閒的咀嚼。遠處大型割草機把草割了、留在原處曬乾,再用另一台大型拾草機,把乾草收拾成整捆或是整成方塊的草堆,最後拿大白色會淺綠色塑膠布,用打包機包好,運回農舍去,給牛儲備糧食。特別是在夏秋的季節,這些坡上的農舍小屋每每飄出青煙,蒸煮牛奶或是製作乳酪。
然而一但到了晚秋,早晨的露珠往往結冰,綠草直接被冰存在露珠冰塊中。當初雪降下,山坡瞬間銀白一片,農民們如果忘了收拾放牧用的電絲圍欄,被雪一埋就只有壓斷的份。連日幾天的雪,過去可見的圍欄木樁早就通通埋進雪裡。山區積雪往往動輒100-200公分,此時所見景色早已與過去不同。所以事情是這樣的,隆冬裡頭沒法放牧、農作,乾脆就開設雪場吧!
瑞士過去是歐洲出了名的養病勝地,彷彿所有得了肺結核的名人都來養過病。而閒得發慌的陪病家屬,大雪紛飛的也打不了小白球,便開始接觸滑雪。也就這樣讓瑞士雪場的名氣漸漸經營了起來。甚至對於一些實在太愛滑雪的人,瑞士在策馬特也設了個高山滑雪場,將近4000公尺高,終年不融雪、終年可以享受天然雪場的樂趣。再加上邊境相鄰的地利之便,還可以搭了滑雪纜車到義大利,在滑回瑞士。
雖說瑞士幾乎是人人會滑、能滑,但大家的保護工作到也是一點都不含糊。滑雪外套、滑雪褲以及一頂比一頂高級的安全帽幾乎是標準配備。也許是在這個環境下第一次接觸滑雪,後來搜集資料時看到去日韓的滑雪體驗團,沒戴安全帽甚至穿了牛仔褲就去滑反而感到很驚奇。瑞士僅僅把雪道簡單的分成初、中、高三級,而且不只考量陡升程度,還要考慮長度,以至於如果陡度已經到中級,但實在太短了,也還是會被標示為初級。這對初學者只能說是很大的考驗,換個雪場,同樣是初級滑道,也不免會遇到不敢下坡的窘境。對於追求刺激的老手,只有這樣肯定是不夠的。各大雪場雪道外的鬆雪往往可以看見被滑過的痕跡。而且多半不止一道,老手們可是不願意滑被滑過的坡道的。當天的雪質如果鬆軟細緻,滑在道旁野雪上別有一番風味。甚至有人為了追求野雪,搭起直升機,只為飛到纜車到不了的地方滑行。這也讓瑞士的計程直升機升級到產業等級,像策馬特之類的知名雪場,往往都能輕易找到計程直升機,收費比救難直升機還實惠。作為一個啟蒙晚的新手,是沒辦法和瑞士同事一起出門滑雪的。畢竟喜歡出門滑雪的同事,通常是直接上高級滑道狠玩一番,再到中級滑道休息調整。對於在初級滑道上玩、掙扎著想上中級滑道的我來說,那種三歲啟蒙、自有記憶以來就能自然滑雪的同事們,實在是望塵莫及。
只不過滑雪自然還是有點風險的,畢竟速度一快,一旦感受到無法控制又沒能成功挺過去,大概就會摔倒。之前一直有個誤會,覺得滑雪摔到地上了會很疼,真摔了之後才發現疼的不是撞擊地面。瑞士的冬天多半都有豐沛的降雪,除了雪季的頭尾比較容易遇上冰面,難滑又硬之外,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雪地都是滿鬆軟的。再說,瑞士的滑道往往整理的很乾淨,不會有石頭、樹木擋在中間;只要小心別滑到雪道外面,倒也不太需要擔心撞上東西。那滑雪是怎麼受傷的呢?摔到鬆軟的雪地身體是不疼的,但以雙板滑雪為例,摔出去後,在落下,壓到了堅硬的滑雪板、滑雪杖,那可真是挺疼的。或是甩出去後,身體要怎麼被板子扭轉可就難說了。往往真的疼起來的,都是身體在摔出去的時候經歷了無法預期的扭轉。特別是膝蓋的扭轉更是危險,運氣差了,扭斷了韌帶,只能叫雪場救援下山了。
說到這就得說,瑞士人其實滿友善的。像我這樣總是一個人去滑雪,摔了那麼多次,每次停下來問我有沒有事、在我爬不起來的時候把我拉起來、把我拖到旁邊幫我叫雪場救援的,從那特有的口音判斷,大概都是瑞士人。儘管雪場上外國人很多,不管是外國滑雪度假客、或是住在瑞士的外國人,卻仍然是瑞士人會真的停下來幫我一把。就算語言不太通(我的德文還沒到可以對話或聽的比較懂的程度),還是會得到他們的協助。
至於雪場救援,其實要不是受傷了,那還真是個有趣的體驗。畢竟有些滑道在林子裡,旁邊就是山谷,雪道上又不能開車,這怎麼救人呢?謎底揭曉,雪場救難人員會滑著雙板、拖著一個雪橇來救人。記得那天從在一個中級道上摔斷韌帶,被拖到旁邊等待救援,那位就救難隊員就這麼踩著雙板、拖著一個大雪橇,從那個我滑得膽戰心驚最後還是摔倒的陡坡上輕鬆滑下來,剛好停在我身邊。接下來就被綁在那個大雪橇上,他繼續滑著一般滑道把我拖下山。才那麼一個人啊!還不是兩人一組,前拖後推的,就他一個人在前面拉。他下山的那個滑道我也滑啊,就算沒那麼陡,但我滑的時候也絕對稱不上平順,躺在雪橇上想著這下等一下會吐成什麼模樣啊。結果倒也就沒暈沒吐、順暢的下了山。就算他一天平均要救8個人下山,但還是再次感受到滑雪的博大精深。對於在雪板上長大的人來說,穿著雪板滑雪大概就像穿著鞋子走路吧。
下了山和同事分享這被救援的經驗,瑞士同事倒是都對能夠做上大雪橇露出羨慕的表情;同樣台灣搬來的同事倒是怎麼也沒想到到會是雪橇救援(他們想了車子、直升機、人力扛),但一聽又覺得無比合理。兩週後收到雪場救難隊寄來的一塊大巧克力還有一張慰問卡,祝我早日康復並且期待再次在雪場看到我。同一封信裡自然是附上三百塊大洋的救護帳單,叫人五味雜陳。
雖然這麼一摔把這個雪季都摔掉了,還要面對漫長的復原之路,但一想到自己從完全沒接觸過,到有一天能夠滑上正經的中級道、享受速度、享受粉雪、享受墜落的感覺。在這塊土地上,跟這裡的人一樣的去享受雪、有滑雪經驗、覺得會滑雪很理所當然、去趕頭班纜車、甚至一樣的出過滑雪意外、知道原來滑雪會傷到哪裡,倒是頗有一種與當地稍微有一點連結的感覺,好像有稍微可以體會一點點當地人的生活。在那個我學習滑雪、練習滑雪、進步的啟蒙地,也用這麼一摔來為這一個雪季劃上句點,也許也是一種必然。能夠在那開始的土地上結束,也是一種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