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回顧|殖民式自然保育與原住民族生存權・紀錄片:保護藍色星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一年將到尾聲,我們在今年的最後一個月為大家回顧原住民族世界的重要新聞,今天我們來看一段聯合國新聞,回顧一則關於殖民式保育的文章,外加一部關於氣候變遷與全球保育的紀錄片,同時不忘記向年尾倒數:距離今年結束還有6天。
  • 昆明-蒙特婁協議:肯定原住民角色,但不全盤保障原住民
  • 回顧文摘:非洲原住民在保護區大會呼籲解殖民
  • 紀錄片:保護藍色星球
Source: Greenpeace / Toma Iczkovits

昆明-蒙特婁協議:肯定原住民角色,但不全盤保障原住民

第 15 屆《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於12 月 7-19 日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就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達成協議,稱為《昆明-蒙特婁協議》,主要內容為:到 2030 年為止,要將全球 30% 的陸地和全球 30% 的海洋納入保護,又有 30x30 協議的別稱。協議中並且肯定原住民族的工作、知識和實踐是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有效工具,未來實施協議內容的保護工作時,必須尊重原住民族領土,依照《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確保其權利及事先知情自由同意,也要確保原住民族有效參與決策制定。
協議文本中明確肯定原住民族的角色,被許多人讚譽為歷史性的進步,但同一時間也有缺憾。原住民族要求將原住民族領土訂定為一種特別的保護區,希望能夠藉由這種方式,免於國家經營的保護區(如國家公園等)驅逐掠奪,很可惜這個要求沒有被 COP15 全盤接受。這代表原住民族不能免於被國家以保育之名剝奪土地、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國際特赦組織形容 COP15「錯失維護原住民族權利的機會」。
Source: Marie-Josée Béliveau/Greenpeace

說殖民已成過去,那是謊言。

回顧文摘:非洲原住民在保護區大會呼籲解殖民

7 月下旬(18-23 日),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非洲保護區大會(IUCN APAC)首次在盧安達召開,這是一個全非洲等級的重要會議,探討保護區對於全球未來的重要性。然而這個會議就像即將於 12 月舉行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並沒有將原住民考慮在內。
原住民代表視非洲保護區大會為重要的意見傳達場所,於 7 月前往舉辦會議的盧安達首都基加利,在會議上呼籲「結束殖民保育」。
原住民指出,自然保育的通常做法,經常侵犯原住民與環境的和諧相處,也經常侵犯原住民人權,原住民往往被國家以保育知名驅逐並剝奪土地。近幾年國際風氣略有轉變,但忽視原住民的保育依舊是當前全球主流。
原住民在會議上指出,當前的保育方式以「佔據原住民土地」為前提,而不是將原住民視為「土地的合法所有者和管理人」。最新進的例子就發生在 6 月,坦尚尼亞以保育野生動物為由,驅逐境內的馬賽原住民,馬賽人只好避難到鄰國,投靠肯亞境內的馬賽人。
這次與會的原住民表示,從殖民母國宣布獨立的政府,事實上繼承了殖民體制,並且透過保育的方式持續宰制原住民。

紀錄片:保護藍色星球

這是德國《世界報》推出的新紀錄片,從第一幅地升(Earthrise)照片說起,探討當前人類面對的氣候變遷問題。(英語配音・可開啟英語字幕)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語言是否存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是使用語言的整個人群生存條件的問題。原住民能否保有自己的語言,與能否保有傳統領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此外還必須在政治上不受更強勢語言和文化的壓迫,否則就會像今天台灣的原住民一樣,連使用自己的語言書寫名字都受到政府機關的刁難。
聯合國人權高專辦指出,亞諾馬米總人口估計約有三萬,居住在雨林深處,但他們不斷流失土地,最終走向滅絕並非不可想像。
生態研究:可能流失語言多半是原住民語言/神經學研究:澳洲原住民失智症比例近乎全球平均值兩倍/基因研究揭曉香菠蘿身世:一個科學性的誤解/短片:清理太平洋大垃圾帶(無旁白)
代表們表示,這次會議開始時,將原住民議題納入討論,顯得很有企圖心,但到了會議晚期,因為許多重要議題並未達成共識,各國就開始妥協。最後達成的協議在碳補償市場方面,對於原住民人權保障少有著墨,整體而言,原住民議題受關注程度還不如 COP26。
維隆加國家公園為保育界所頌揚,但也立下一個麻煩先例,那就是將人類的存在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立起來,結果就是原住民被排除在傳統領域之外,其存在被視為犯罪。
今年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也去了,而且像往年一樣遭到忽視。例如來自澳洲的托雷海峽島民,來自南美洲亞馬遜雨林的原住民,當然也有台灣的原住民。不過在主流國際媒體上,與台灣有關的 COP27 相關新聞,多半也和美國與中國有關:由於台灣是美中關係最嚴峻的前沿,當美國尋求中國在氣候變遷問題上合作,雙方不免卡在台海問
語言是否存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而是使用語言的整個人群生存條件的問題。原住民能否保有自己的語言,與能否保有傳統領域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此外還必須在政治上不受更強勢語言和文化的壓迫,否則就會像今天台灣的原住民一樣,連使用自己的語言書寫名字都受到政府機關的刁難。
聯合國人權高專辦指出,亞諾馬米總人口估計約有三萬,居住在雨林深處,但他們不斷流失土地,最終走向滅絕並非不可想像。
生態研究:可能流失語言多半是原住民語言/神經學研究:澳洲原住民失智症比例近乎全球平均值兩倍/基因研究揭曉香菠蘿身世:一個科學性的誤解/短片:清理太平洋大垃圾帶(無旁白)
代表們表示,這次會議開始時,將原住民議題納入討論,顯得很有企圖心,但到了會議晚期,因為許多重要議題並未達成共識,各國就開始妥協。最後達成的協議在碳補償市場方面,對於原住民人權保障少有著墨,整體而言,原住民議題受關注程度還不如 COP26。
維隆加國家公園為保育界所頌揚,但也立下一個麻煩先例,那就是將人類的存在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立起來,結果就是原住民被排除在傳統領域之外,其存在被視為犯罪。
今年世界各地的原住民也去了,而且像往年一樣遭到忽視。例如來自澳洲的托雷海峽島民,來自南美洲亞馬遜雨林的原住民,當然也有台灣的原住民。不過在主流國際媒體上,與台灣有關的 COP27 相關新聞,多半也和美國與中國有關:由於台灣是美中關係最嚴峻的前沿,當美國尋求中國在氣候變遷問題上合作,雙方不免卡在台海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     這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峯會議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當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今天是第54屆的世界地球日,該節日源於1970年的美國校園,並於1990年第20屆時推向世界,如今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然而,全球的環境保護運動無疑是失敗的,全球對環境持續破壞,每分鐘仍有約10個足球場的原始森林消失。造成的結果是,去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化石能源補貼、人均肉類產量、地表高溫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何謂地質公園(GeoPark)?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也和不同?差別在於是否將「居民」作為保育的一環。國家公園的概念來自美國,美國是地廣人稀的國家,保育時傾向「無人荒野」的概念,當初成立國家公園時也未考慮印第安人的權益。地質公園的概念則來自歐洲,因其地狹人稠的特性,在思考保育時必定要考慮到居
Thumbnail
CMS COP14是《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的締約國大會,於2月12日至17日在烏茲別克的撒瑪爾罕舉行,是COP第一次於中亞舉辦全球性環境公約大會。聯合國在開幕日(2/16)發布世界首份《全球遷徙物種狀況報告》,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     這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峯會議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當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今天是第54屆的世界地球日,該節日源於1970年的美國校園,並於1990年第20屆時推向世界,如今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然而,全球的環境保護運動無疑是失敗的,全球對環境持續破壞,每分鐘仍有約10個足球場的原始森林消失。造成的結果是,去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化石能源補貼、人均肉類產量、地表高溫
Thumbnail
未來三年內,我們希望在大自然中,打造人與環境共生的地球花園生態共生聚落,活出與自然共生、與人共好的聚落生活及生態文明~一個真實存在的現代桃花源,成為新地球共好生活的示範! 建立以生態為基礎的生活模式,以供需為導向的生產和經濟循環,回到本心的人際連結與社群關係,一起活出生命的美好與意義!
Thumbnail
號召《地球花園行動》協力建設方舟基地,共工學習〔小屋森活〕〔水陸共耕生態生產區〕以及各種自給自足永續生活的知識技能和實作,透過《地球花園守護者支持方案》募集建設資源,集眾人之力及資源,創造與自然共生共好的示範教育園區,讓人們有能力改變環境與未來! 這是一場自我賦能-生活轉型運動,期待您一起參與!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何謂地質公園(GeoPark)?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也和不同?差別在於是否將「居民」作為保育的一環。國家公園的概念來自美國,美國是地廣人稀的國家,保育時傾向「無人荒野」的概念,當初成立國家公園時也未考慮印第安人的權益。地質公園的概念則來自歐洲,因其地狹人稠的特性,在思考保育時必定要考慮到居
Thumbnail
CMS COP14是《保護野生動物遷徙物種公約》的締約國大會,於2月12日至17日在烏茲別克的撒瑪爾罕舉行,是COP第一次於中亞舉辦全球性環境公約大會。聯合國在開幕日(2/16)發布世界首份《全球遷徙物種狀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