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不想要照廠商規定方式業配 為何無法避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到不少人在討論Hello Catie - 這一切越來越荒謬這支影片,基本上就是有一個KOL覺得一堆廠商都規定他們要怎麼去葉配,而KOL認為創作者就應該要有自己的自由去說,這樣內容才好,廠商買葉配才有價值。然後兩邊就戰起來了~

我也來分析自己的觀點,這篇文章沒有要討論怎麼葉配才是比較好的,我會注重在利害關係分析上。

為什麼廠商要規範創作者

一樣套用"會購買就是因為有看的見的偉大"這個原則來說,這觀念前面很多文章都講過了。

廠商找KOL葉配,就是希望可以得到
1.KOL觀看數的曝光,簡單的說就是單純當廣告通路
2.KOL把產品說得很厲害,所以讓大家想買
3.KOL本身有名望,所以大家會相信產品

我們換個角度來說,一個廠商雖然上面三項都想要,可是...真的都能得到嗎?

我們得說KOL要能把產品說得很厲害,這是很難"保證"做到的,畢竟KOL也是要有靈感,更可能這個KOL壓根不喜歡這產品。
如果因為KOL寫的案子不好,廠商要求修改,結果改來改去兩邊都很浪費成本,所以廠商乾脆寫個規範

第三點,KOL本身有沒有名望這廠商更難了解了,當然有很多數據公司可以分析一大堆,可說真的,KOL到底多有名,有名到多有說服力廠商根本不知道,所以只要KOL不是黑到發亮、社會性死亡那種,廠商根本就當沒事。因此這點廠商直接忽略。

綜和上述,KOL葉配的價值只剩KOL有觀看數,買這個廣告便宜的很,比跟youtube官方直接買還便宜,所以才找KOL拍影片。這是看的到吃的到的事,就是可預見的偉大。

這也是志祺七七曾說,他覺得youtube頻道的流量太便宜了,所以他要當KOL。我猜這也是為什麼志祺七七的葉配都長完全一個樣子,這樣才有信任感阿~

小結

當然創作者跟廠商怎麼合作都只是一個政治角力,不過大部分都是創作者弱勢,廠商主導,沒辦法,台灣KOL太多了,CPC太高了。

所以沒甚麼好討論廠商把KOL當工具人用,因為KOL只能保證出他能當工具,其他的都無法保證。等到KOL變成林志玲或是謝震武,那時廠商絕對不會說,你一定要怎麼拍我的葉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Beta-avatar-img
2023/01/05
基本的經濟學,供需二邊角力,似乎也在此可見
萬物道理真的都默默有共通性
小步隨安-avatar-img
2023/01/05
哇! 這篇正中要懷!我12月陪朋友去吃一頓,她要寫KOL的餐廳,還沒去前我原本也想來練手寫分享文。結果,我的餐點踩雷後,回家都寫不出來,怎麼寫就是周邊交通方便甚麼的,現在文章也只有開頭,躺在方格子的草稿堆中.....後來,朋友分享她的成品文。我只能興嘆,寫作高手真的是很厲害。想想,像我這般性情中人若走KOL寫作這條路,恐怕會餓死。
太誠實不能當KOL(笑) 我之前也跟別人去體驗過葉配,然後那個餐真的慘不忍睹,幸好我只是去不要浪費食物的XD
avatar-img
酒吧七 看見一切並快樂的活著
51會員
237內容數
認真雜學與思想,最近認真研究總經的創業人
2024/05/24
跟朋友聊投資問題就聊到了房市,而朋友就跳出這問題,到底是誰在炒房? 政府也限制要持有六年賣增值稅才低,也不能轉紅單,理當來說投資客應該都消失了才對,不過很明顯的,房價依然一直漲,只是有時慢有時快,那到底是誰一直在墊高房價? 先給大家一個結論: 這環境造成任何一個有房的人都在炒房
Thumbnail
2024/05/24
跟朋友聊投資問題就聊到了房市,而朋友就跳出這問題,到底是誰在炒房? 政府也限制要持有六年賣增值稅才低,也不能轉紅單,理當來說投資客應該都消失了才對,不過很明顯的,房價依然一直漲,只是有時慢有時快,那到底是誰一直在墊高房價? 先給大家一個結論: 這環境造成任何一個有房的人都在炒房
Thumbnail
2023/09/15
最近接到一個新平台的邀稿,說可以給固定底薪的讓我把創作放上去,有人斗內或訂閱再不抽成的給分潤,大概就是流量低的方格子+給底薪的玩法。後來發現他們也是看創作速度來給薪水,給的不至於可以靠寫作生活但就是加減可以多跑幾次酒吧。 想到很多人在呼籲創作有價,不過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創作是無價的(真的是收不到錢的
Thumbnail
2023/09/15
最近接到一個新平台的邀稿,說可以給固定底薪的讓我把創作放上去,有人斗內或訂閱再不抽成的給分潤,大概就是流量低的方格子+給底薪的玩法。後來發現他們也是看創作速度來給薪水,給的不至於可以靠寫作生活但就是加減可以多跑幾次酒吧。 想到很多人在呼籲創作有價,不過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創作是無價的(真的是收不到錢的
Thumbnail
2023/07/27
其他國家匯率相對難預測,但如果是長期的美金匯率還真容易,我們google一下看一個歷史匯率就知道了 大家應該一看就知道,美金對台幣就是上上下下,匯率其實穩的不得了,這也廢話,因為台灣中央銀的策略就是要穩,手上又拿著超多美金,要穩也是對美金穩。20年來最高~35,最低也有27.6,不過實際上大多在3
Thumbnail
2023/07/27
其他國家匯率相對難預測,但如果是長期的美金匯率還真容易,我們google一下看一個歷史匯率就知道了 大家應該一看就知道,美金對台幣就是上上下下,匯率其實穩的不得了,這也廢話,因為台灣中央銀的策略就是要穩,手上又拿著超多美金,要穩也是對美金穩。20年來最高~35,最低也有27.6,不過實際上大多在3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今天在 threads 上看到有個做品牌的脆友很生氣的譴責:「KOL把公關品拿去賣二手!有沒有常識啊!」然後底下留言吵成一團。 實在是太有趣了!我真的沒想到公關品這種小東西也可以吵成這樣! 到底公關品跟KOL之間有什麼愛恨情仇呢?拿到公關品又該怎麼處理呢?
Thumbnail
今天在 threads 上看到有個做品牌的脆友很生氣的譴責:「KOL把公關品拿去賣二手!有沒有常識啊!」然後底下留言吵成一團。 實在是太有趣了!我真的沒想到公關品這種小東西也可以吵成這樣! 到底公關品跟KOL之間有什麼愛恨情仇呢?拿到公關品又該怎麼處理呢?
Thumbnail
網紅要收入,主要來源之一是接廠商合作貼文或行銷貼文(俗稱業配文)。雖然業配文是網紅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仔細檢視,發現許多網紅的業配文都不符合公平交易法與「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薦證廣告之規範說明」。
Thumbnail
網紅要收入,主要來源之一是接廠商合作貼文或行銷貼文(俗稱業配文)。雖然業配文是網紅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仔細檢視,發現許多網紅的業配文都不符合公平交易法與「公平交易委員會對於薦證廣告之規範說明」。
Thumbnail
根據雜誌報導,由於消費者逐漸對太多業配文感到疲乏,加上企業找網紅團購合作可以將利益綁在一起,所以越來越多企業找網紅合作團購而不是業配。由於業配報酬通常是一件固定數額。而團購報酬則是比例制,計酬期間則比較長久,報酬是隨銷售額成長而增加。這時候有個問題,如果團購出問題,網紅要負的法律責任是不是比較高?
Thumbnail
根據雜誌報導,由於消費者逐漸對太多業配文感到疲乏,加上企業找網紅團購合作可以將利益綁在一起,所以越來越多企業找網紅合作團購而不是業配。由於業配報酬通常是一件固定數額。而團購報酬則是比例制,計酬期間則比較長久,報酬是隨銷售額成長而增加。這時候有個問題,如果團購出問題,網紅要負的法律責任是不是比較高?
Thumbnail
延續前二篇「網紅與廠商的合作契約要寫什麼_以臉書貼文為例(上)」、「網紅與廠商的合作契約要寫什麼_以臉書貼文為例(中)」,這篇是這主題最後一篇。
Thumbnail
延續前二篇「網紅與廠商的合作契約要寫什麼_以臉書貼文為例(上)」、「網紅與廠商的合作契約要寫什麼_以臉書貼文為例(中)」,這篇是這主題最後一篇。
Thumbnail
看到不少人在討論這隻影片,基本上就是有一個KOL覺得一堆廠商都規定他們要怎麼去葉配,而KOL認為創作者就應該要有自己的自由去說,這樣內容才好,廠商買葉配才有價值。然後兩邊就戰起來了~ 我也來分析自己的觀點,這篇文章沒有要討論怎麼葉配才是比較好的,我會注重在利害關係分析上。 為什麼廠商要規範創作者 一
Thumbnail
看到不少人在討論這隻影片,基本上就是有一個KOL覺得一堆廠商都規定他們要怎麼去葉配,而KOL認為創作者就應該要有自己的自由去說,這樣內容才好,廠商買葉配才有價值。然後兩邊就戰起來了~ 我也來分析自己的觀點,這篇文章沒有要討論怎麼葉配才是比較好的,我會注重在利害關係分析上。 為什麼廠商要規範創作者 一
Thumbnail
我一向對明星、名人代言的產品不買單。 不關反星情節,其實邏輯很簡單: 一、如果產品好,市場上自然口耳相傳,日久一定有口碑。廠商找明星、名人來代言,無非是想短期搶到市場或是對自己的產品沒啥信心,需要這些名人加持,讓消費者藉著月暈效應或是愛屋及烏的心態買單。 第二、找來了這些明星、名人代言,是不是要給一
Thumbnail
我一向對明星、名人代言的產品不買單。 不關反星情節,其實邏輯很簡單: 一、如果產品好,市場上自然口耳相傳,日久一定有口碑。廠商找明星、名人來代言,無非是想短期搶到市場或是對自己的產品沒啥信心,需要這些名人加持,讓消費者藉著月暈效應或是愛屋及烏的心態買單。 第二、找來了這些明星、名人代言,是不是要給一
Thumbnail
前幾天某行銷抱怨,她以高價聘請某IG網紅,粉絲數破萬,每篇貼文按讚數也高,應該不是假粉,殊不知廣告投放後居然賣不到十雙。行銷哭訴壓力有些大,難以向公司交代。我雖然深感同情,但聊完後好奇點進連結,我只能說:這種能賣得出去一組就該感恩,當初會發案真的很有事。
Thumbnail
前幾天某行銷抱怨,她以高價聘請某IG網紅,粉絲數破萬,每篇貼文按讚數也高,應該不是假粉,殊不知廣告投放後居然賣不到十雙。行銷哭訴壓力有些大,難以向公司交代。我雖然深感同情,但聊完後好奇點進連結,我只能說:這種能賣得出去一組就該感恩,當初會發案真的很有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