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燒了,做父母的您下一步會怎麼做呢? 是立即就醫,還是再觀察? 如果家裡有退燒藥,孩子服用後仍高燒不退,您下一步會是立即就醫,還是再觀察?
大部分兒童就醫的原因都擺脫不了發燒,這個現象在去年新冠疫情上升時尤其明顯。在去年疫情上升時,只要孩子摸起來燙燙的,許多辛苦的家長更是直接衝進醫療院所,造成兒童急診變成兒童擠診。 因此,希望透過下面的說明,讓家長們面對發燒時不再心慌。
Q 什麼是發燒?
發燒的定義是肛溫或耳溫 ≥ 38 ℃;口溫 ≥ 37.5 ℃;腋溫≥ 37.2 ℃。
Q 為什麼會發燒?
幾乎來到醫院的發燒病童,90%以上都是病毒感染引起。只有很少的部份是細菌感染,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發燒。不同的感染引起的發燒程度及時間長短會有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因抵抗力不同,發燒的情況也不相同。發燒的度數和不舒服的程度並不完全成正比,有些時候孩子摸起來燙燙的,就表現出一副病懨懨、累累的樣子。也常看到孩子活蹦亂跳的,結果耳溫槍量起來卻到40 ℃。所以,發燒常常是感染後的諸多症狀之一,常需要合併其他的症狀,才能判斷到底是得了那一種傳染病,以及情況嚴不嚴重。
Q 需要帶孩子打針退燒?
在筆者目前服務的地區,觀察到許多老一輩的長輩們一旦家中孩子發燒了,帶來醫療院所第一句話就是要打針退燒,因為不少長輩們認為發燒會燒到頭殼壞去,並且認為打針退燒比較有效。所以到底能不能打針退燒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來了解,打針退燒究竟是打什麼針好了。退燒藥大致上可分為兩種成分,一類是paracetamol 也就是acetaminopeh (普拿疼),爸媽比較熟悉的名字應該是安佳熱,另一類則是NSAID類藥物,爸媽比較熟悉的名字是伊普芬( ibuprofen)。這兩類藥物都有口服以及針劑劑型。許多長輩們口中的打針退燒是NSAID類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是ketorolac。因為此類藥物可以肌肉注射,在許多小型的醫療院所方便給予,至於普拿疼針劑則是必須以靜脈注射,因此通常不會在小型醫療院所給予。事實上,因為曾有通報案例疑似因使用含ketorolac 成分注射劑型藥品導致過敏性休克,因此衛生署於民國97年1月7日就已經公告含Ketorolac成分藥品之口服及注射劑型仿單應加刊「(1)Ketorolac不可用於退燒。(2)臺灣曾有病患使用Ketorolac導致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之案例發生,應小心使用本藥品。(3)使用注射劑型之Ketorolac成分藥品時,需有急救設備備用,注射後半小時內應有人監控病患之安全性」等警語內容。
Q 發燒塞屁股比較有效?
所謂的塞屁股退燒,當中的成分是diclofenac,也就是NSAID。屁股退燒會造成家長認為比較有效果的迷思,主要原因是塞劑使用的是粘膜退燒的方式,但是這種方法退燒退得快,燒起來也快。而且當免疫大軍就是需要維持空襲警報,但是你卻一直關閉空襲警報的結果,就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畏寒高燒。相信大家都有生病畏寒的經驗,相信比高燒難受多了。其他坊間錯誤的退燒觀念還有瘋狂用酒精擦拭和明明孩子已經發燒了,卻要孩子逼汗。也因為退燒塞劑必須經由肛門給予,因此多少會刺激腸胃蠕動,而造成糞便排出。所以發燒併腹瀉症狀的孩子通常不建議使用退燒塞劑。至於退燒塞劑是不是真的比較有效果?可以參考兒科醫學會發過的聲明:退燒塞劑與口服退燒藥並沒有作用時間與退燒效果的差別。
Q 是否一定要 39 ℃ 才可以使用退燒塞劑?
由於口服退燒藥物與退燒塞劑對於退燒效果並沒有明顯差別,因此建議父母優先選擇口服退燒藥物。但是如果孩童吃藥會吐,或者無法口服藥物,則可以先使用退燒塞劑。
Q 發燒會不會頭殼壞去?
發燒並不全然是壞事!我們的免疫系統要跟敵人作戰時需要一點燃料才能全力退敵,所以身體會讓體溫稍微上升,免疫大軍才知道大敵當前,該打仗了;換句話說,輕微的發燒就像身體的防空警報,有增強我們抵抗力的作用。發燒既然對身體的免疫系統有所助益,所以發燒不必一定要急著退燒。如果孩子發燒的原因是因為呼吸道病毒引起的 (流感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玫瑰疹病毒等),這些病毒的高燒,通常不來個39℃、40℃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但39℃~40℃不會讓孩子頭殼壞去。這些容易造成高燒的病毒也有可能引發6歲以下孩子熱痙攣,但也不代表頭殼壞去。熱痙攣跟基因體質有關,而不是因為頭殼壞去才熱痙攣。當然,要特別強調的是溫度太高還是有可能會燒壞腦袋,太高溫的發燒通常是神經學疾病的表徵,但是通常溫度會高於41℃,這也是為什麼在去年疫情嚴重時,兒科醫學會發出的新冠腦炎危險因子,其中一項就是體溫大於41℃的原因。
下一篇讓我們來聊聊孩子發燒了適不適合使用退熱貼。(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