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閱讀矽谷相關著作:「恐怖矽谷」也已經是約兩年前的事了,在那本書,我們看到了矽谷生態荒謬的一面。而這本於2022年出版,由在矽谷當工程師三十餘年的台灣人所寫的「異類矽谷」,則披露了矽谷世界更寫實,更多元的風貌。
國際化的矽谷
雖然我們都知道,矽谷集結了世界各地的頂尖人才,多元文化的適應想必是重要的課題,但意外的是居然有高達75%的工程師都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高階主管的主要組成也不是美國人,甚至有些職缺,美國白人還處於競爭劣勢。熟不熟悉傳統美國文化,或是能不能說出字正腔圓的英語,在矽谷似乎越來越沒人在意,與其花費大把心力訓練這些能力,不如多精通自己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或訓練自己聽懂印度腔或看懂印度式搖頭的含意可能還比較有幫助。
炫耀不一定要穿金戴銀
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地位的人通常不太需要用穿戴名牌或開名車來炫耀,矽谷這樣的高科技人才重鎮也是一樣,並不都是因為他們很謙虛,只是炫耀的東西不太一樣,畢竟彼此都領著高薪,拿出能看得出價錢的奢侈品略感俗氣,不如抱怨自己很累,因為承接多少案子,帶了多少人的團隊,出差多少國家等等之類的事,更顯得自己與眾不同。
誘人的福利可能別有心機
從《當女孩成為貨幣》這本書我們看到,當有人付錢請你吃飯時,可能是因為從你身上得到更多。科技公司提供的免費餐食、娛樂、紓壓小站等等福利,讓員工心甘情願留在公司更久,生產力更高,被拿去做文章又好看。資方群起跟進效法通常不是一起良心發現,而是更加有利可圖,換另一個說法可能是,雙贏。
隨時失業的壓力
在這高度競爭的環境,沒有足夠價值的人隨時都可能被迫離開,不是下個月,不是下禮拜,而是立刻馬上。不管過去對公司擁有多少貢獻,要你走所用的手段一點也不會客氣,好聚好散的故事並不是很多。蓋棺論定這個成語用在矽谷人士的身上相當貼切,不管你現在薪俸再怎麼高,倖存的時間不夠久,可能都很難說出自己已經是人生勝利組。
有錢的低收入戶
什麼地方會把年收三百萬台幣的人列為低收入戶?就是矽谷。從這兩年台灣科技園區附近的房價大幅上揚就可看出,高薪族群會推升房價是鐵錚錚的事實。但舊金山礙於法規嚴格的限制,讓能作為住宅的土地更加物以稀為貴,讓本來就很高的矽谷房價更是高得離譜,想擁有居住品質的高薪人士也必須妥協於每天三至六小時的開車通勤,那些像是大學教授之類的”低收入戶”們只能住在廁所、倉庫、車庫、帳篷、露營車、或是有名到被拍成諷刺電影的的”Hotel 22”巴士。
房價與生活品質不成正比
居住成本這麼高的地方是否有相對應的生活品質?看看時常發生又難以撲滅的加州大火及居高不下的空汙指標,停電不講武德的電力公司,幫花圃澆水會被檢舉罰錢的乾旱環境,因公廁稀少而遊民眾多,導致街道充滿糞水進而產生”巡糞員”這個職業的奇幻城市,如果不需要在這裡工作,很難想像有多少人會想久住於此。
過去三十年來,夢想到矽谷一展長才的頂尖學子一直都不少,沒有能力或勇氣越洋挑戰,而只能羨慕的人,更多。在人生苦海中究竟是誰贏誰輸,誰幸福誰辛苦,真的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