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異類矽谷》──矽谷那些,探照燈所照不到的陰暗角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看完一本書後,就立刻被作者圈粉,甚至,愛上作者,巴不得想要認識他本人。

《異類矽谷》的作者「鱸魚」,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想認識的有趣人物。這本書,也是我近期看過的幾本書中,特別「偏愛」的一本。

偏愛到什麼程度?

看完書後,我立馬上網Google作者「鱸魚」,看到他有在「方格子」上寫文章,為了一覽他文章的風采,毫不猶豫的刷卡,買了永久閱讀的會員資格;看到Youtube、Podcast有他的專訪,在幾天內,我利用通勤和空閒時間,將它們「全部」聽完。

鱸魚大哥雖然為矽谷科技人,但他的文章字裡行間中,卻充滿著人文關懷。這也許,和他特殊的人生經歷有關。

他大學念的是英國文學,畢業後做過幾年翻譯工作。看著身邊的朋友都往矽谷跑,自己不甘示弱,也跑到美國,棄文從理念了資訊工程,學寫程式。這一待,就是30年。

這本《異類矽谷:老派矽谷工程師不正經的深度田野踏查》,就是鱸魚在矽谷生活、工作30年的所見所聞。

這本書有三個我特別喜愛的點:「不正經」、「異類」和「深度」。

「不正經」,指的是作者的幽默文筆;「異類」,指的是作者在描寫矽谷時,所選取的獨特視角;「深度」,指的是作者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思考深度。

後面兩點,也是許多以矽谷為主題的書籍、Youtube頻道所少有的。

考量到篇幅,這篇文章我只分享這本書的「不正經」和「異類」,至於「深度」的部分,就留你自行閱讀體會啦!

不正經

作者的文筆極度幽默詼諧,我在閱讀時,經常放聲大笑──不誇張,真的是「大、笑」。分享書中兩小段文字給你瞧瞧:

當在會議室,面對一群印度人報告時,作者這樣描述──

「我自認回答得不錯,可是每論述一個問題,下面總有一半的人點頭,另一半的人搖頭,而且每個人點頭和搖頭的方式都略有不同,乍看像十幾個『失控的搖頭公仔』……」

當騎著登山車,行經在狹窄的山間小路,撞見野牛時,作者這樣說——

「看來他們也蠻守規矩的,還懂得靠右,把對向車道讓出來讓我通過,這一點比很多左右不分的印度人都強。問題是30公分寛的間隙要讓我通過……第二隻還是隻公牛,也許是隻種牛。通過的時候那個比我頭還大的睾丸,距離我的臉可能只有幾公分。我決定還是不要惹這種人。」

相信看完這兩段文字,應該就能體會,為什麼我會看書看到捧腹大笑了XD

異類

一般我們提到矽谷,想到的,不外乎就是Apple、Google、Facebook等富可敵國的大型跨國科技公司,或是令人稱羨的薪水、股票分紅;聽到有朋友在矽谷工作,第一個在腦海中冒出的詞,可能就是──「人生勝利組」。

但,這本書選取的角度非常獨特,他不談矽谷的高薪、成功、讓人羨慕的一面,反而將聚光燈照在那些鮮少為人知的偏僻、陰暗角落。

分享一個書中所談到,我印象最深刻的議題:矽谷的「高房價」。

相信這議題,所有台灣人都會很有感,但矽谷面臨到的問題更嚴峻,甚至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因為,他們除了房價高,「房租」也驚人的高。

矽谷主要城市之一,舊金山市,是全美房租最貴的城市。在矽谷,一個三口之家、兩房的「平價」公寓,房租大約是4000美金;倘若你孤身一人,沒有妻小,一間一房的公寓也大約要3000美金;即便是分組雅房,月租也要1000多美金。

也許有人會說,雖然房價、房租貴,但矽谷的科技金童們薪水也高得嚇人啊!(在舊金山,家庭年收入在11.7萬以下,官方就認定為「低收入戶」。)

沒錯,但你有沒有想過一點,就是……在矽谷居住的人們,不是人人都從事「科技業」啊!

即便是從事科技業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工程師;當工程師的,也不是所有人都在那些喊得出名號的大公司,也有領普通薪水的工程師。

對於這些人來說,不要說買房,有些甚至連租房的壓力都不小。

高房價、高房租的問題,也衍生出三個矽谷特有的現象:

1. 極限通勤族
2. 晚上才會出現的旅館
3. 全美特有的職業

1. 極限通勤族──每天花「六小時」通勤的人們

你身邊所認識的朋友,每天最多花幾小時在通勤上呢?

你能想像在矽谷,有人每天花4到6小時在通勤嗎?

在矽谷,如果你的工作地點在「蛋黃區」,也就是那些知名的大科技公司所在地(如Apple、Google、Neflix、Facebook等),想在這區域買房,節省交通時間,那麼你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令人咋舌的高房價──「中位數」約為150萬美元。

但,前面提到,並不是所有居住在矽谷的人,都從事高薪的科技業,即便是同為科技業,也不是所有職位、所有公司的薪水都這麼高。所以,多數人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蛋白區」的房子。

蛋白區的房價,比蛋黃區便宜三成,單趟通勤時間約為1個小時,來回兩個小時,是矽谷通勤時間的「平均值」。

再往外退,來到山的「那一邊」的「蛋殼區」。蛋殼區房價再便宜三成,但付出的代價是每天上下班來回要花「4個小時」。雖令人不悅,但勉強還在忍受範圍之內。作者說他的同事,有約四分之一住在這區,他們被稱為「超級通勤族」。

倘若是藍領階級,蛋殼區的房價還是高不可攀,他們只能再繼續退,退到山的「那一邊的那一邊」──「蛋盒區」。這裡的通勤時間,來回高達6小時。

這群人被稱為「極限通勤族」。

非科技業的普通人,若想在矽谷討生活、買房,付出的代價就是每天「比睡眠時間還要長的通勤時間」。

即便你是領高薪的科技業工程師,大部分人也被迫面對「薪水、房價、通勤」,三個選擇只能選兩個的無奈。

矽谷逼你做出價值排序,認清自己的價值觀。

2. 晚上才會出現的旅館──「Hotel 22」

這標題乍看之下,會讓人以為是什麼鬼故事,就像電影《神鬼奇航》裡的幽靈海盜船一樣。但了解「Hotel 22」的故事後,你可能會覺得,它比鬼故事還可怕、還悲哀……

Hotel 22是一間非常特別的旅館,它的特別體現在幾點:第一,價格便宜,住「一晚」只要10塊美金左右;第二,每兩個小時──當你睡的正甜時──就會有人將你搖醒,叫你「換房間」;第三,這間旅館,只有晚上才會「出現」。

你可能會問,這是什麼詭異的旅館?

嗯……事實上,它並不是旅館,而是──一台公車,「22號」公車。

22號公車,是矽谷唯一一台24小時營運的公車,從起點開到終點,車程約2小時,一張單程票2.5美金。只要10美金,換三次車,就能睡一晚,不用露宿街頭。

在寒冬的夜裡,有暖氣的Hotel 22,是那些付不起房租的人眼中的──「五星級」旅館。

這些房客,有些甚至帶著家眷(是的,你沒看錯);有些人跟我們一樣,有一份正經的工作,只不過薪水實在支付不起每個月的房租,只能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

矽谷的高競爭、高房價、高房租,讓這些努力工作的人,連居住,都成了一種奢侈。

當垂落的夜幕被掀起,曙光透進窗戶,這家旅館,又「回復」成公車。上班族們魚貫上車,鮮少矽谷人知道,昨晚,在同一個空間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3. 全美特有的職業──巡糞員

160多年前,舊金山因淘金熱崛起;21世紀的今天,舊金山又掀起一波「新的淘金熱」。但此一時,彼一時,此黃金,非彼黃金。

在矽谷,有人買不起蛋殼區以內的房子,成為「極限通勤族」;有人租不起房,住進了「Hotel 22」;有人連一晚10美金都拿不出來,成為露宿街頭的遊民。

目前在舊金山,遊民數量約有一萬人。而這些「黃金」,就是遊民們所留下的排泄物。某種程度上,這或許也是在向社會發出抗議──「無聲,但有味」的抗議。

舊金山市政府為了解決這棘手的問題,特別成立了「淘金隊」,專門穿梭在市區的大街小巷中「尋糞」,找到目標後,再用強力高壓水柱沖洗。這份工作有個官方頭銜,叫做「尋糞員」,喔,抱歉,是「巡糞員」(Poop Patrol)!

不要小瞧或者嘲笑這份工作,他的年薪超過18萬美元。

誰能想的到,矽谷的高房價,不只讓人”feel like shit”,更帶來滿地的shit。

結語

想不到一篇推薦好書的文章,隨意竟也寫了超過三千字。

其實這本書帶給我的所思、所感,可以寫好幾篇文章,例如「為什麼矽谷有著這麼多印度人,擔任高階管理職?」「使矽谷成為矽谷的關鍵因素是什麼?」「為什麼在矽谷,說英文有『口音』,反而是一種該自豪的優勢?」

這幾個問題,都能體現作者深度觀察和思考的能力。

為避免講太多,不只讓文章字數過多,也剝奪你的閱讀樂趣,還是就此打住吧!

這本書,不敢說會讓你「全面」了解矽谷,但絕對會讓你看到,矽谷鮮少為人所知的一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劉彥廷的沙龍
102會員
34內容數
劉彥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所有沒有被覺察到的潛意識,都會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它為命運。」 這句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 潛意識真的有主宰命運的力量嗎?這句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所根據呢?
Thumbnail
2025/04/05
「所有沒有被覺察到的潛意識,都會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它為命運。」 這句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 潛意識真的有主宰命運的力量嗎?這句話是危言聳聽,還是有所根據呢?
Thumbnail
2025/03/21
前一段時間年假,我到朋友家作客。 幾個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飯、邊聊天,氣氛非常歡樂。 吃著、吃著,其中一個朋友的兩個小孩,不知什麼原因,吵起來了。
2025/03/21
前一段時間年假,我到朋友家作客。 幾個許久不見的老朋友聚在一起,大家邊吃飯、邊聊天,氣氛非常歡樂。 吃著、吃著,其中一個朋友的兩個小孩,不知什麼原因,吵起來了。
2025/03/15
你有聽過「思想實驗」這個詞嗎? 思想實驗,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好,知道自己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思想實驗。
Thumbnail
2025/03/15
你有聽過「思想實驗」這個詞嗎? 思想實驗,可以怎麼樣幫助我們的人生活得更好,知道自己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思想實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令人髮指的高薪、奢華的總部、優渥的員工福利、華美的美式住宅加上1小時車程可及的陽光沙灘比吉尼,這是你對美國矽谷的印象嗎? 可惜這只是矽谷的一小部分,那真實的矽谷又是如何? 不妨聽聽資深格友鱸魚的說法。
Thumbnail
令人髮指的高薪、奢華的總部、優渥的員工福利、華美的美式住宅加上1小時車程可及的陽光沙灘比吉尼,這是你對美國矽谷的印象嗎? 可惜這只是矽谷的一小部分,那真實的矽谷又是如何? 不妨聽聽資深格友鱸魚的說法。
Thumbnail
不管你對矽谷有沒有興趣,我都建議應該要去找這本書來看一看,因為你看的不只是矽谷的介紹,更是鱸魚的生命體驗和生活智慧。看了你也許會發現,原來生命可以這麼有趣,原來人生可以這麼豐富。
Thumbnail
不管你對矽谷有沒有興趣,我都建議應該要去找這本書來看一看,因為你看的不只是矽谷的介紹,更是鱸魚的生命體驗和生活智慧。看了你也許會發現,原來生命可以這麼有趣,原來人生可以這麼豐富。
Thumbnail
今日的矽谷雖以高科技著稱,但矽谷在科技研發上並非獨占澳頭。所以,矽谷究竟是在哪一方面勝出呢?答案或許還是在矽谷早期的玩家生態。
Thumbnail
今日的矽谷雖以高科技著稱,但矽谷在科技研發上並非獨占澳頭。所以,矽谷究竟是在哪一方面勝出呢?答案或許還是在矽谷早期的玩家生態。
Thumbnail
上一次閱讀矽谷相關著作:「恐怖矽谷」也已經是約兩年前的事了,在那本書,我們看到了矽谷生態荒謬的一面。而這本於2022年出版,由在矽谷當工程師三十餘年的台灣人所寫的「異類矽谷」,則披露了矽谷世界更寫實,更多元的風貌。
Thumbnail
上一次閱讀矽谷相關著作:「恐怖矽谷」也已經是約兩年前的事了,在那本書,我們看到了矽谷生態荒謬的一面。而這本於2022年出版,由在矽谷當工程師三十餘年的台灣人所寫的「異類矽谷」,則披露了矽谷世界更寫實,更多元的風貌。
Thumbnail
說是田野踏查,講得是自己的經驗和故事,缺了反省的踏查還是不是田野踏查先略過不表,就靠著作者的敘述了解一下他眼中的矽谷。 高科技產業有許多高不可攀的事,像是現代天方夜譚,對凡人而言大約是另一個國度。科技巨獸的發源地,自然跟凡間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印象算是正面,那些文化差異與衝突,對作者來說大概是矽谷之所
Thumbnail
說是田野踏查,講得是自己的經驗和故事,缺了反省的踏查還是不是田野踏查先略過不表,就靠著作者的敘述了解一下他眼中的矽谷。 高科技產業有許多高不可攀的事,像是現代天方夜譚,對凡人而言大約是另一個國度。科技巨獸的發源地,自然跟凡間有所不同。整體而言印象算是正面,那些文化差異與衝突,對作者來說大概是矽谷之所
Thumbnail
Power Law 乘冪法則的本質是贏者全拿,也就是非線性成長將可造就巨大的機會,但也會嚴重的毀壞原有的平衡。如何在動態世界中實踐下一個摩爾定律與梅特卡夫定律,將是我們這個世代最大的機會與挑戰。矽谷難以模仿與無法複製,與其說是一個地方更可說是一種文化。但願本書能帶給您無窮的啟發。
Thumbnail
Power Law 乘冪法則的本質是贏者全拿,也就是非線性成長將可造就巨大的機會,但也會嚴重的毀壞原有的平衡。如何在動態世界中實踐下一個摩爾定律與梅特卡夫定律,將是我們這個世代最大的機會與挑戰。矽谷難以模仿與無法複製,與其說是一個地方更可說是一種文化。但願本書能帶給您無窮的啟發。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看完一本書後,就立刻被作者圈粉,甚至,愛上作者,巴不得想要認識他本人。 《異類矽谷》的作者「鱸魚」,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想認識的有趣人物。這本書,也是我近期看過的幾本書中,特別「偏愛」的一本。 偏愛到什麼程度? 這本書有三個我特別喜愛的點:「不正經」、「異類」和「深度」。 異類
Thumbnail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看完一本書後,就立刻被作者圈粉,甚至,愛上作者,巴不得想要認識他本人。 《異類矽谷》的作者「鱸魚」,就是這樣一位讓人想認識的有趣人物。這本書,也是我近期看過的幾本書中,特別「偏愛」的一本。 偏愛到什麼程度? 這本書有三個我特別喜愛的點:「不正經」、「異類」和「深度」。 異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