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謊的孩子是天性,還是後天造成?在我們責備反覆說謊圓謊的孩子時,應該要怎麼負擔起家長應盡的教養責任。打罵只會造成恐懼循環,但講又講不聽的時候,該怎麼辦?
小學一年級的班上
阿初:「老師,他偷我的筆!」
老師詢問小傑:「這是你的筆嗎?」
小傑:「是啊,是媽媽買給我的。」
阿初:「才不是勒,這隻筆明明是我的。」
老師問小傑:「小傑,那老師現在拍照問媽媽是不是她買給你的喔~」
小傑馬上改口:「不是媽媽買的,是安親班同學送我的。」
老師心裡對於誰在說謊已經慢慢心裡有數了~
老師繼續問:「是安親班哪一個同學呢?我來問問看~」
小傑有點心慌,又改口:「沒有啦~是我在失物招領區拿的。」
老師:「喔~是你在教導處的失物招領區拿的啊,那我問問負責的老師喔~」
小傑越來越結巴:「那個老師一定忘記了啦~」
老師:「沒有關係,我待會去問問看,你先去自然教室準備上課喔~」
帶領過一屆又一屆學生的老師已經差不多知道,小傑在說謊,而且說出第一謊言後,又必須用更多不實的話語圓謊。
老師把這件事傳訊息給家長,並且附加「小傑為了隱瞞錯誤行為而製造更多不實理由,不願坦承說實話。」
那位家長,就是我的隔壁同事。
同事很生氣,因為這已經不是孩子第一次說謊。
她說:「我以經跟他說過很多次了,再說謊我就要揍他,今天回家我一定要揍他一頓。」
我問她:「你之前有好好溝通過,叮嚀他不要再犯?還是只有罵他? 你有沒有試著了解事件背後的原因?」
同事說:「我當然有好好跟他溝通啊~一次兩次講不聽,多少也是情緒來了也會罵人。我在意的不只是他拿別人的東西,我生氣的是他犯錯就會編一堆理由閃躲,理由越編謊言越多。」
所以,其中有兩個層次:
1. 做錯事,但誠實。
2. 做錯事+說謊。
同事說:「我可以接受做錯事但誠實。我受不了做錯事又說謊。」
那為什麼孩子做錯事,卻不敢誠實以對呢?
因為他覺得如果說實話會被處罰,但是他不知道做錯是+說謊更嚴重。是誰造成七歲小孩有這樣的錯誤認知的?
同事無言。
應該是家長跟老師都造成了小孩的錯誤認知,但是因為孩子在家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我們要從家庭先做改變。
光靠口說告訴他:「雖然做錯事,還是要誠實」還是不夠的,必須配合幾個做法:
做法一:處罰差異化
做錯事+誠實 =小小處罰,告訴他,你做錯事要接受處罰,但是因為你很棒,願意說實話,所以我們只要小小小的輕輕處罰一下就好了。
做錯事+說謊 =大大處罰,要讓孩子明確感受到誠實與說謊的不同待遇
做法二:親子協議
習慣的養成是日積月累而來,戒除也絕非一蹴可幾。因此,家長要有心理準備,在戒除的過程裡,他還是會反覆犯錯。因此規劃好每一次的處罰方式會很有幫助。
我的做法是,很清楚地告訴孩子,如果你再說謊,第一次在廚房罰跪,第二次在客廳,第三次在門邊,第四次在門外…..
跪的時間依據屆時所犯的錯誤輕重來決定。
這個漸進式的處罰方式,是經過孩子同意的,也就是,到時候他必須心甘情願接受處罰,好處是,每一次處罰都不會傷害到親子關係。
協議完成後,很快地,孩子又會犯錯說謊。讓孩子清楚認知父母會落實協議是很重要的。
第一次處罰過後,會隔頗長一段時間,才會重蹈覆徹。這時候,在落實協議的同時,要再說明一次協議,讓他知道下次會跪到哪裡去。
相信我,兩次是學不到教訓的,還會有第三次。
我家女兒真的是到了第三次以後,就再也不敢說謊。
兒子則是切切實實地跪到了大門外讓一堆蚊子陪寫功課。
女兒的這個過程,從小一走到了小四
兒子則是小二到小五。
至於老三,聰明得很,哥哥姊姊受過的處罰,他才不會步上後塵,因此他很早就知道“說實話為上策”。
做法三:以一貫之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一貫地落實“鼓勵說實話”,不管孩子今天弄丟新買的外套、打破媽媽心愛的咖啡杯、要考試沒帶課本回家…..只要是不影響他人,能大事化小的,我們都必須按耐自己的情緒,溫暖地擁抱他的坦誠以對。
最後提醒,所有的處理過程裡,只就事論事,而且都是“事先”溝通清楚。所有的處罰都不能傷及親子關係,畢竟,我們只是希望把孩子教好,而不是要造成他的恐懼不安或童年陰影。
處理的過程,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
處理後,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依舊會信任他。
既然我們比任何人都愛自己的孩子,那就一定要讓他真實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關懷與信任與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