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這十二個字的主旨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重要。生養孩子,供給吃穿卻不教育他,是父母的過失。教學不嚴謹是老師怠惰失職。
家庭教育中,父母只著重提供孩子衣食住行的豐足,卻忽略家庭教育對型塑一個人的人格與生活習慣的重要,這是父母之過。
三字經文中只提到父之過,而非父母過,為什麼孩子沒教好,都是父親的錯?天下的爸爸應該抗議,也太不公平了吧~
原因應在於古時候為父權社會,父親可能是家中唯一有上過學堂、常出門與人交際往來者而有見識者,一家的門風往往是由父親的為人處世風格而形成,父親也是一家人的依歸與典範,因此在古代社會,比較強調父教的影響力甚於母教。但在今天,母親負擔的責任愈來愈多,從襁褓時期到長成,母親往往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因此,在二十一世紀解釋三字經時,我們已經無法忽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同等重要的地位。
教不嚴,師之惰。坊間註解多解釋為老師教學不嚴格就是懶惰,卻忽略了”嚴”除了要求他人之外,還有對自我和所學的要求。”嚴”有以下三種解釋:
1. 嚴己—老師的自我要求,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傳不習乎」。
2. 嚴學—老師對所教的內容的掌握,教學內容是否嚴謹?
3. 嚴他—為人師表對自己嚴正以待、對上課內容嚴謹備課,然後才能在教學上有嚴格要求。
成功的教育需要親師共同合作,也就是家教與師教缺一不可。但如果有用心教的父母與師長,孩子卻還不上進,其過失就如同下文: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為人子女,如果處在父已教、師已嚴的環境裡卻不知勤學,是不應該的。幼小的時候不好好向學,到了老年,能有什麼好的作為呢?
漢代樂府《長歌行》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唐朝大書法家顏真卿作《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讀書要趁著年輕體力好、記憶佳、時間多、牽掛少時把握光陰,否則韶光易老,等年歲漸高回首少年時,只能感嘆生命蹉跎、年少夢想毫無所成。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人的學習可以和玉石成器相互輝映、比擬:以玉比人,以雕琢象徵學習,玉經雕琢而成器,人經學習而知義理。
根據台北故宮博物院巧雕玉石展的展覽說明:『眾多石材中,玉兼具石之堅實、水之潤澤,猶如山川精英的匯集凝結』、『量材就質,就是順應材料自然生成的色澤與形態,以決定作品的主題、紋樣。』,台北故宮最巧奪天工、聞名於世的玉石作品翠玉白菜,原本是一塊有裂紋、有斑塊的瑕疵劣才,經過工匠的巧心雕琢而成為精細溫潤、最有人氣的傳世之寶。而從和氏璧的故事中我們知道美玉藏於石,外觀看來平凡無奇,但經過大塊經營的切磋和細部講究的琢磨,方能顯出箇中價值、成為有用的器物。
再好的石頭不經切磋不能見到內藏的美玉,美玉不經琢磨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人也跟玉石一樣,即便天賦優良,不學聖賢智慧就不能以正知見處世。
求學是未來成器的必經過程。求學的目的是學習聖賢的智慧,有助於養成正確的知見,言行舉止、進退應對都能合乎義理。
以上說明學習的重要,但學習應該什麼時候開始?學習的內容與次第和基礎又為何呢? 請待下篇詳述說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