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做自己的事,犯自己的錯,過自己的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常常會很納悶,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因為營養豐富發育愈來愈早熟,而且知識上也遠比任何時代的年輕人見多識廣,但是為什麼古人十多歲就成家立業,或者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在二十來歲就離家獨立,為自己做選擇,面對自己的人生,承擔屬於自己的痛苦與悲傷,社會上這麼多長不大的孩子,是他們個別的問題,還是父母的過度教養導致精神上無法成熟的孩子?

我相信每個「媽寶」後背一定有個「寶媽」、「寶爸」甚至「寶爺」、「寶奶」。當看到許多父母親幫孩子做了許多原本就該讓孩子自己處理的事情時,我常常會搖頭嘆息,難到那些父母不知道自己正在害孩子嗎?當我們剝奪了孩子學習自立,為自己負責的生活習慣時,最終還是會傷害到我們跟孩子之間的關係。

當然,會有那麼多「寶媽寶爸」,應該也是時代因素所造成的,家長因為恐懼,因為誤解的愛,使得孩子一直活在延長的青春期而無法變成大人。

這種媽寶現象是全球性的,尤其「過度教養」很容易發生在為教養投入太多心力的直升機父母身上,這些享有太多教育資源的孩子,若因為精神上的不夠堅韌與獨立,無法好好以所學來回饋社會,也是整個時代的損失。

當這一代有漂亮學經歷的媽寶逐漸進入職場,的確也產生了許多問題,這也讓更多機構有了新的評估人才的標準。比如說,台灣就有某大學醫學系的入學甄試口試時,在會場外架設監視器,看看哪位考生來口試還需要家長陪伴的,這些媽寶們都在口試委員心中留下負面的印象,最後總成績也是比較吃虧的。

「愛之適足以害之,」是對過度教養的家長最好的提醒,這句話每個關心孩子的家長要時時提醒自己。

社會上這麼多長不大的孩子,是他們個別的問題,還是父母的過度教養導致精神上無法成熟的孩子?我相信每個「媽寶」後背一定有個「寶媽」、「寶爸」甚至「寶爺」、「寶奶」。

社會上這麼多長不大的孩子,是他們個別的問題,還是父母的過度教養導致精神上無法成熟的孩子?我相信每個「媽寶」後背一定有個「寶媽」、「寶爸」甚至「寶爺」、「寶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7
英國愛丁堡大學曾經彙整了近年世界上有關學習成就的兩百多個研究來加以分析,發現影響學業成績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與勤奮盡責,這兩個在課堂上常被忽略的特質,我們最看重的智力不是唯一的關鍵。     所謂勤奮盡責意思是指能夠準時上課與完成作業。     好奇心是有效學習的動力,可惜的是,很多老師為了趕進
Thumbnail
2025/05/07
英國愛丁堡大學曾經彙整了近年世界上有關學習成就的兩百多個研究來加以分析,發現影響學業成績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與勤奮盡責,這兩個在課堂上常被忽略的特質,我們最看重的智力不是唯一的關鍵。     所謂勤奮盡責意思是指能夠準時上課與完成作業。     好奇心是有效學習的動力,可惜的是,很多老師為了趕進
Thumbnail
2025/05/06
  從孩子的學習領域,包括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以及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都可以從引導孩子接近大自然來著手。   可是有許多家長會擔心地說,我對自然一竅不通,該怎麼辦?必須請老師來上課嗎?    寫《寂靜的春天》、也是世界環保運動啟蒙者,瑞秋卡森女士曾經說過:「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的
Thumbnail
2025/05/06
  從孩子的學習領域,包括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以及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都可以從引導孩子接近大自然來著手。   可是有許多家長會擔心地說,我對自然一竅不通,該怎麼辦?必須請老師來上課嗎?    寫《寂靜的春天》、也是世界環保運動啟蒙者,瑞秋卡森女士曾經說過:「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的
Thumbnail
2025/05/05
希臘神話裡的智慧女神在羅馬神話裡稱為密涅瓦,她的身邊總有一隻貓頭鷹跟隨,因此貓頭鷹也成為智慧的象徵。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密涅瓦的貓頭鷹總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展翅翱翔。」這裡的黃昏象徵著生命的晚年,也就是經歷了人生各種遭遇,累積許多經驗,才揮動翅膀出發,換句話說,隨著歲月成長,我們才能將
Thumbnail
2025/05/05
希臘神話裡的智慧女神在羅馬神話裡稱為密涅瓦,她的身邊總有一隻貓頭鷹跟隨,因此貓頭鷹也成為智慧的象徵。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密涅瓦的貓頭鷹總要等到黃昏到來,才會展翅翱翔。」這裡的黃昏象徵著生命的晚年,也就是經歷了人生各種遭遇,累積許多經驗,才揮動翅膀出發,換句話說,隨著歲月成長,我們才能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對小孩來說,父母的樣子,就是他們最初對於長大後的想望。 比起一個偉大的媽媽,我更想當一個快樂的媽媽,因為我想給孩子一個活著是快樂的盼望。
Thumbnail
對小孩來說,父母的樣子,就是他們最初對於長大後的想望。 比起一個偉大的媽媽,我更想當一個快樂的媽媽,因為我想給孩子一個活著是快樂的盼望。
Thumbnail
「父母會為了孩子做任何事,除了讓他們做自己」- Georgia《Ticket to Paradise》 昨天看了一部由我很喜歡的兩位演員George Clooney和Julia Roberts主演的戲劇《幸福入場券Ticket to Paradise》,故事講述一對離婚多年的夫妻⋯⋯
Thumbnail
「父母會為了孩子做任何事,除了讓他們做自己」- Georgia《Ticket to Paradise》 昨天看了一部由我很喜歡的兩位演員George Clooney和Julia Roberts主演的戲劇《幸福入場券Ticket to Paradise》,故事講述一對離婚多年的夫妻⋯⋯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很多人從小到大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得不讓自己「快速長大」,那是一種自然界生物求生本能,碰到壓力自然啟動進化系統來防禦自己,然而在孩提時期進化過頭,不小心就會成為父母的父母。  A的母親17歲那年嫁給父親19歲生下她,家境貧困又時常目睹母親被父親羞辱家暴,孩子從小被迫接收母親大量的悲傷、哭泣、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對子女過於執著的父母,雖然出於愛和關心,但這種執著往往會引發一系列負面的後果,影響子女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後果:  一、孩子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  過度保護和控制的父母通常不允許孩子獨立做決定或承擔責任。這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無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
Thumbnail
當孩子被懷疑有亞斯特質時,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做亞斯鑑定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鑑定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涉及的負面影響和偏見。除了討論了鑑定前後的差別之外,還提出了現代社會對亞斯兒的理解和包容度逐漸提升的看法。
Thumbnail
當孩子被懷疑有亞斯特質時,家長是否願意讓孩子做亞斯鑑定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本文探討了鑑定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涉及的負面影響和偏見。除了討論了鑑定前後的差別之外,還提出了現代社會對亞斯兒的理解和包容度逐漸提升的看法。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媽寶男這一族群已經不再罕見。孝順和媽寶之間有著微妙的界線,但是過度依賴母親的成年男性特徵卻是明顯的。了解這些特徵有助於避免與媽寶男交往,免得日後煩惱不斷。 媽寶和孝順的區別 媽寶和孝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孝順是尊重和愛護父母的表現,而媽寶則是過度依賴母親,影響到個性、人際關係和愛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媽寶男這一族群已經不再罕見。孝順和媽寶之間有著微妙的界線,但是過度依賴母親的成年男性特徵卻是明顯的。了解這些特徵有助於避免與媽寶男交往,免得日後煩惱不斷。 媽寶和孝順的區別 媽寶和孝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孝順是尊重和愛護父母的表現,而媽寶則是過度依賴母親,影響到個性、人際關係和愛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