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O在"多年後"再次踏入身心科就診後,
醫生從病歷中查到,他"多年前"第一次看身心科時,醫囑中就曾留下有亞斯特質的註記。
多年後的再次就診,仍是再次由醫師判定具有亞斯特質。
帶著醫生的說明及建議,
輔導老師們暗示+明示地請問小O的家長,
是否願意讓孩子做亞斯鑑定?
家長留言「再想一想」後,就無下文了。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
我可以想像家長的猶豫,
例如,
❦ 有必要嗎?
小O在家裡與家人的互動"很正常",只是比較文靜一點,這世上也有很多文靜的人啊,有必要因此就去鑑定是亞斯兒嗎?
但小O在學校可真的不是這個樣子!從同儕間常態分佈來看,已落在正常人際光譜外了,是"跟一般學生很不一樣"的樣子……
❦ 鑑定後,不就像是被貼標籤了嗎?
亞斯特質不是孩子的錯,也不是家長的錯,所以家長不該自己先給自己貼上標籤!!
現代社會多元開放,對於亞斯兒的理解也愈來愈多,包容度也愈來愈大,甚至社會上還有一些亞斯名人!醫學上也已經知道亞斯是生理上天生特質,而不是教養方式造成。
學校裡還有比亞斯更奇奇怪怪的特殊生,高功能亞斯這張標籤,不是負面的標籤,別擔心!(你看我都把其他特殊生拖下水了 XD )
鑑定的目的就是要確認,但確認後的目的,不是要給孩子貼標籤,而是要給孩子適合且足夠的資源
。
因為「確認」,才能讓大家以更適合的方式跟小O互動,包括老師,包括同學,包括整個學習的資源。
❦ 鑑定前、後會有什麼差別嗎?
沒有做鑑定,所能取得的資源,就是如現狀。
鑑定確認後,才能合法合理地獲得恰當又充足的特殊教育資源
。
人是群體生活的生物,小O能躲在自己的殼裡多久?父母親能護他多久?
若他終有自己獨自面對社會生活的一天,相關所需的能力,"何時"養成具足會比較好?小時候?長大後?
小O已錯過最佳的早療時機(0~6歲開始),亞斯特質不是他的錯,而且可以透過學習良好的人際互動訓練,協助小O慢慢變得能融入團體,獲得獨自一人時不會享受到的成就與快樂。
特殊教育資源,專業,有效。
☙ ❦ ❧
小O家長的態度,
讓我推測他們傾向不進行鑑定,
校方當然是會尊重家長的決定。
只是我心裡有些想法,
也曾以文字含蓄地向小O家長透露,
若要把那些含蓄改為直白地講的話,
那就是,
- 高中輔導老師看過百百千千個高中生,高中生該有的樣子可從常態來判定,小O的家長或許覺得他只是在常態的某一端"內",但事實上他是在常態"之外"了!否則輔導老師不會向家長開這個口的(亞斯鑑定)!
- 一旦小O確認是亞斯兒,特教資源介入後,老師們將增加許多忙碌的事情,這世上誰喜歡給自己添事?可想而知,要不是小O已讓老師們擔心不已,老師們是不會向家長開這個口的!
- 在"目前的現況"下,所有能幫的、想幫的,都試過了,進展微乎其微,重點在於「小O本人不想改變」,所以
唯有專業的亞斯心理諮詢輔導,才能敲開他的心
;若不是校內老師們已經沒招了,否則老師們不會向家長開這個口的!
- 特教資源要能取得,就是看有沒有鑑定證明。有了特教資源,可以幫小O很多很多忙……(
希望家長不要變成小O的阻力)
- 小O已
錯過早療黃金期
,糊里糊塗地長到了高中階段,他的身心狀態已固化,此時再不介入特教資源的協助,未來他會自行變好嗎?若不會,豈不是將繼續固化,更難改善?!
也罷,
這本無是非對錯,
旁人如何能真實猜透一個人的真實需求?
說完即可,
互相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