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以小勝大 | 翻轉你的既定認知

2023/01/24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Photo by TK on Unsplash
書名《以小勝大》已經快速破題,這本書在講述一個「弱不一定真的弱,強也不一定真的強」的概念,普遍失敗者會認為自己的先天條件較差,所以輸給其他厲害的人,但有時候事情並不是這樣。不過別誤會了,這本書可不是單純的勵志故事集,讓我們聽聽作者如何翻轉我們既定的印象,帶我們質疑傳統智慧,找出「強裡面的弱」,以及「弱裡面的強」。
英文書名《David and Goliath》大衛與歌利亞,是書中第一篇開頭故事,故事發生在三千年前兩個交戰中的國家,其中一方派出一個身高兩百公分、身穿盔甲、手持利劍的巨人歌利亞,對著山谷另一頭的敵方軍隊呼喊,要求對方派出一名士兵前來應戰。當時整個軍隊沒有人敢回應,大家看到巨人的體型就被嚇壞了,如此強壯又巨大,根本連靠近都沒辦法,哪裡有獲勝的機會?當時卻有一位到軍營裡替哥哥送飯的牧羊人大衛,自告奮勇與巨人戰鬥。大衛拒絕了國王給他的盔甲,也沒有攜帶刀劍,只撿了五顆石頭就走下山谷。接下來的事情發生在一瞬間,只見大衛掏出一顆石頭放進投石器裡,朝歌利亞彈射出去。石頭命中歌利亞的眉心,歌利亞倒地,大衛上前拔出歌利亞的刀子,一刀就殺死這位駭人的巨人。
這個聖經故事一直以來被作為「小蝦米打贏大鯨魚」的勵志範本,因為弱小的大衛獲勝的機率是如此的渺茫,他卻無所畏懼,並且出乎意料的贏得了這場戰爭,他的勇氣創造了奇蹟。但這真的是奇蹟嗎?我們會認為這是奇蹟,是因為我們也跟故事中的人一樣,理所當然地把巨人的「大」跟「強壯」視為優勢,也許事實並不是這樣呢?當作者深入分析,我們會發現,大衛的獲勝其實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因為在大衛的眼中,這是一場「速度」與「敏捷」的戰爭,而大衛佔盡了優勢。甚至大衛的投石技能在古代戰爭中是非常吃香的,有國防專家計算過,如果投石器在發射前經過六~七圈的加速,並在35公尺外投出石頭,石頭的速度可達34公尺/秒,擊中頭部的力道就像子彈一樣可以直接打穿骨頭。所以大衛的勝利根本不是奇蹟,而是必然,只是我們常常用既定的眼光看待一件事情,陷入了盲點,有時候強者未必真的強。
《以小勝大》這本書在2013年出版,至今已經再版三次,封面還越來越好看,讓人每一版都想收集。作者葛拉威爾本身職業是記者,曾在《華盛頓郵報》工作十年,也為《紐約客》寫專欄文章,可能是因為當記者培養的觀察力,老葛(沒錯,他的粉絲稱他為老葛)對於很多我們認為習以為常的行為都有獨到的見解,再加上採訪過許多有趣的人,最終總是能從許多不同的故事中發現其中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全新觀點。
老葛被很多人譽為最會說故事的人,這本書也不例外,他用幾個真實跟虛構的故事結合科學研究,用很簡單的方式傳達重要概念,就算對心理學或社會學沒有興趣的人,相信也會被他吸引。他出版的其他幾本書也很有名,像是《異數》中提出著名的10,000小時理論、《解密陌生人》刷新人跟人的固有認知,還有2022年出版的《失控的轟炸》探討戰爭中的人性。接下來我大概會把這幾本全部補完。

當小池塘裡的大魚

過去我們常常認為名校一定勝過一般學校,許多家長與學生本人在挑選志願時常常「選校不選系」,這當然有一定的證據支持,例如:名校的資源往往比較多,而且同學間充滿競爭,理論上讀書風氣會更強。作者並不否認這樣的優勢,但他試著提出另一個角度,平衡報導,究竟我們腦中對於好學校的定義是什麼
老葛訪問了幾位在高中時,非常喜歡化學、喜歡數學的優秀高中生,他們在班上都是認真且聰明的孩子,畢業後分別選了布朗與哈佛大學,也都是非常優秀的學校。雖然他們都有著對科學的熱情,但是因為在學校中有太多比他們優秀的學生,讓他們經歷了「相對剝奪感」-在其他更優秀的同學身旁,自己顯得很差。於是他們變得懷疑自己的能力,即便他們只輸給那1%的人,也讓他們漸漸失去信心,不敢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國有大約一半的學生後來會轉系。
同時,老葛也以SAT(學術能力測驗,美國的入學大部分參考SAT成績)來分析,同樣是數學560分左右的學生,在哈佛的科學類組排名為後1/3,最終這些學生只有15.4%成功取得科學類組學位,而另一所哈威克學院排名也不差,同樣560分左右的學生是該校排名前1/3,這些學生成功取得科學類學位的比例為55%
如果你是一位對科學懷抱熱忱的未來科學家,該如何選擇呢?進入頂尖大學你,學校的名氣一定可以帶來優勢,你在學校可以建立更廣的人脈,大學文憑也帶來更好的就業機會,但是同時你放棄學業的機率也將大增,因為你的能力不是取決於你多優秀,而是相對班上的優秀程度
這件事情非常違反直覺,因為我們對學校的既定印象已經形成了,即便有充分的證據擺在眼前,大部分的人還是很少去思考這個對於「優勢」的定義是否依然正確。要在大池塘裡當埋沒的小魚,還是在適合你的池塘裡當一個可以充分表現自己的人?

找到缺點中的堅強

生活中,不免會碰到不順利、不愉快的事情,但我們應該很難想像,閱讀障礙患者碰到的困難。閱讀障礙是由腦部神經功能缺損造成的,由於兒童時期小孩還不需要接觸太多文字,所以往往很難被發現。很多閱讀障礙的小朋友在學生時期因為沒辦法跟一般小孩一樣讀書、聽課,他們會感到沮喪,有時想透過調皮搗蛋來取得關注,結果常常被當成調皮的壞小孩。
在這裡,想考考大家一個問題。
「五台機器在五分鐘製造出五個零件,請問,一百台機器製造出一百個零件需要幾分鐘?」
很多人很快地出於直覺會回答一百分鐘,但是答案一樣是五分鐘啦。接著,心理學家把題目的呈現方式做了一點調整,答題的表現瞬間好很多,他們把題目變成這樣:
五台機器在五分鐘製造出五個零件,請問,一百台機器製造出一百個零件需要幾分鐘?
心理學家把題目變的更難閱讀,結果,因為大家必須更小心的讀,更深入思考,當他們投入更多資源在題目上,正確率也提高了。
雖然不能說這百分之百是閱讀障礙症者經歷的事情,不過,有時候被迫面對障礙,我們確實有可能被迫找到其他出路,稱為「有益的困境」(desirable difficulty)。有一位患者因此而發展出超強的聽力跟記憶力,最終變成頂尖律師;還有其他患者培養出談判技巧,變成電影製作人,或是創業家,或是理財顧問。
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碰到壞事,不過遇到壞事時,也不需要怨天尤人、或是直接放棄。少了一般人認定的優勢之後,只能努力尋找其他出路,而且經歷過「克服困難」的過程,最後反而變得更堅強

挑選自己的戰場

歷史上發生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人數多的國家想當然佔有絕對優勢吧?一位政治學家伊凡.厄瑞根托福(Ivan Arreguín-Toft) 針對過去兩百年的戰爭紀錄做了分析,在一方人口與軍力是另一方的十倍的戰爭中,如果雙方採取正規戰(雙方正面戰爭),大國贏的戰爭的比例是71.5%,小國還是有28.5%戰勝機率。
但如果小國拒絕跟大國正面對決,而採取非正規戰或打游擊戰的話呢?小國的獲勝機率從28.5%上升到63.3%。這不是巧合,只是小國不把人數少視為弱勢,反而善用人數少的機動性,可以從意想不到的地方突襲大國,大國這時大量的士兵反而變成明確的目標,而且不易移動,只能被動防禦。
我們常常像這樣,理所當然地把「人數」這種有形資源視為優勢而忽略了小國的「機動性」這種無形資源,其實雙方的條件沒有誰比較好、誰比較不好,小國只要善用自己的優勢,也能翻轉局面(其實不是翻轉,只是讓可能性提高)。
以前當業務時,老闆的口頭禪就是「把對方引導到我們擅長的戰場」。我們的產品跟競爭對手的產品有各自的優勢,但我們不需要全部都贏,只需要讓客戶知道,我們有優勢的地方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很必須,這樣就夠了。就像大衛打贏歌利亞一樣,打破既定的印象,清楚自己的優勢並且加以發揮,反而能夠贏的讓對方措手不及。

結語

我在讀這本書之前,已經知道葛拉威爾這位百大影響力人物,用一句現在的定位,他大概就是一位眼光獨到的「社會觀察家」吧!而且不只觀察入微,還很敢說。他在書中提出的許多案例,在剛出版的時候曾經受到不少輿論抨擊,因為他大膽的挑戰了當時的社會氛圍,並提起大家不敢提的議題,像是許多成功人物都是從小失親,而失親的困境如何轉變為逆境;或是黑人運動其實是一場利用媒體之聲的戰爭。即使是站在分享這本書的立場來提起這些故事,我都覺得有點害怕,但葛拉威爾卻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勇於挑戰社會的想法。
就像這幾年社會風氣很流行所謂的「政治正確」,但到底什麼是政治正確呢?這個問題,也許也像這本書中試圖傳達給我們的概念:「顛覆傳統認知」不謀而合,我們既定印象的強不一定強如其表、弱也不一定弱如其表,端看自己如何解釋,像大衛就從來不覺得自己弱,所以他一點都不害怕巨人。
最近分享的《內捲效應》中也有提到,我們對於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受到同一套社會價值觀影響,當中除了對「成功」的定義之外,當然也包含對「失敗」、「缺陷」的定義,現在我們知道,這種既定印象會引起社會的內捲,更往源頭探討,這些定義一定正確嗎?老葛告訴我們,沒有什麼是一定的,只要想想大衛,找到適合你的方法,不可能的事情也會變得充滿可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6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