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究竟是愛那個人的什麼呢?⋯⋯先是對眼前的這個人抱持好感,然後,愛上這個人包含他的過去。可是,如果知道了這個人的過去是別人的,那麼兩人之間的愛會該何去何從?」
──《那個男人》平野啓一郎
拿下芥川獎、渡邊淳一文學獎的平野啓一郎,其作品皆有一個明顯的共通性,就是他的目的性相當明確,種種故事安排、人物情節像是圍繞著這個「目的」而生,《日間演奏會散場時》是,《那個男人》更為明顯。若褪去懸疑推理元素──闡述人一生受制於「身分原罪」,無論個人悲劇或集體共業的故事──置換了時空背景後,其實稱不上新穎的創作題材。但有趣之處在於,作者選擇一個引人入勝的切角,猶如一場社會實驗,藉由他人的目光,重新探究身分與自我之間的緊密連結。
《那個男人》從律師城戶的視角展開,洋蔥般一層一層剝開此起離奇社會事件背後的始末。安藤櫻飾演的里枝為城戶的委託人,其再婚的對象谷口大祐工作時不幸於伐木林場意外身亡,在處理後事的過程中里枝才驚覺,這個拿著谷口大祐身分的男人,原來並非真正的谷口大祐,自己的先生另有其人。那過去幾年的枕邊人、孩子聲聲呼喚的「爸爸」真實身分到底為何?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才需要徹底改頭換面?更精準地問,若這個人不是里枝自以為認識的對象,那兩人之間的情感是否也同樣被掏空了根基?
有的人巴不得想被記住臉孔,有的人拚了命在抹去人生。像是俗話說的落土八分命,或網友又將某某人起底,在社會上生存的我們愈來愈難擺脫標籤與身分。對此,石川慶感同身受,認為這個世代的人,自幼就被強加上許多對身份的認定;而平野啓一郎則說,近幾年來,自己時常思考著「人從過去被解放而自由生存」的可能性。
因此,故事裡的人都是「那個男人」,透過每個人的生存方式,一邊追尋谷口大祐的真實身分,一邊揭露社會暗潮洶湧的幽微面向。
相較於原著,電影提升懸疑推理的比重,將劇情主線聚焦於釐清真相,鐵錚錚的事實之外的情感真相。於是,觀眾跟著妻夫木聰飾演的律師,從「谷口大祐」身分周遭曾經產生交集的人們著手,藉由一個死去的無名身影,追問是什麼樣的過去、出身、經歷會造就人們渴望在社會上消失,恨不得刪除自己的存在。耐人尋味的是,城戶在試圖解謎的過程中著了魔般愈陷愈深,與他觸礁的婚姻現狀、擺脫不去的在日朝鮮人處境遙相呼應,似乎只要案件真相水落石出,自己無力解決的痛苦亦能得到舒緩。
「總之,透過別人的人生,間接觸及自己的人生,思考一些非得思考不可的事。不過,直接改善是沒辦法的,身體也會排斥。所以我才說像在看小說一樣。自己的苦惱,到頭來都只能靠自己解決吧?只是希望有個人可以寄託心情。」
主修法律的平野啓一郎,對日本社會的觀察尤其銳利,舉凡層層包覆的體制,牢不可破的階級,對異己的偏見與排斥,單一價值觀的苛求云云,難以容許一個人展現真實的自我。換言之,「那個男人」可以是殺人犯之子,也可以是在日朝鮮人,而諸如此類的面向必須設法隱藏,方能換得一小塊容身之處。
比起電影,小說觸碰的議題層面更深更廣,推理成了其次,主要的張力放在「人性」,為一個悲傷的故事找到情感出口。正因「《那個男人》是部關於如何繼續愛,與重新再愛的作品」,唯有站在谷口大祐的角度,順著谷口大祐的思惟,才有機會推敲出謊言背後的動機。但在試圖撥開迷霧的過程,城戶也陷入了自身困境,包括與妻子在思想上各有各的認知,對大愛與小愛的定義差異;更觸及了敏感的死刑議題,國家不為大環境造就的個體悲劇伸出援手,反而道貌岸然地將責任歸咎於現實,好似一一將重犯判處死刑就能遏止惡行再度發生。
而如此之愛,深遠而言,關乎「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無愛來自標籤、身分,來自陰影、不安,來自社會的潛規則。
想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談及給予他極大影響的影史經典黑澤明《生之欲》曾說,對多數人如我們而言,人生是受限的、卑微的、充滿挫折的,那是日常的磨難,但當你付出極大的努力時,渺小的一生也能變得美好知足。《那個男人》也傳遞出同樣一份難能可貴的「生之欲」,就建立於「愛」之上:一但擺脫自己的過去,遂能保有愛與被愛的平凡期望,活在愛與被愛的平凡日常。
「與其說是任憑自己的過去消逝,說不定反倒是積極地想消除它。因為對想活下去的他而言,過去是沉重的包袱,是腳鐐。然而,在他已過世的現在,若愛他的人能夠以愛去瞭解他的一切,應該也能重塑他的全貌吧。」
日前,與出版平野啓一郎著作的新經典文化副總編輯梁心愉討論兩部小說與電影時,她提出一個清晰的洞見,意思為:《日間演奏會散場時》談論的是愛情之中的人性,《那個男人》捕捉的是人性之中的愛情。
無法改變社會的敵意,那就將自己徹底抹去。谷口大祐必須經過兩次的洗滌,才得以暫時卸下身為殺人犯之子的內在恐懼,但也因為開啟「第二人生」,他在最後三年九個月的時間,活出比原本的谷口大祐更美滿幸福的人生。愛讓人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模樣,里枝也有機會不帶成見地完整認識眼前這個人,畢竟太多問題並非談談說說就能迎刃而解,真正經歷過苦難的人們方能知曉,遺忘是多麼重要,重新出發多麼美好,破碎後重新修補的事物更加彌足珍貴。
偏偏人性之中的愛情可善可惡,電影將小說的開頭畫龍點睛移至末端,以開放式結局留下了伏筆,也許是個順水推舟或無心插柳的事件,甚至暗指「那個男人」匍匐於社會的角落比比皆是,尖銳刺穿了當今文明社會的表象。城戶命定般走上這條路,而這樣的結局難以和解,無法和解,卻給予觀眾和讀者從過去中解放的可能──惟有接受真實的自己才有能力愛人,而那最大的力量始終來自於愛,以及不斷地重新再愛。
全文劇照提供:政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