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改編】讀劇演出|目前狀況不宜脫身|沈信宏V.S楊馨媛

更新於 2023/02/02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創作載體改變的時候,創作者會經歷什麼?
抵達這個系列最後的一場讀劇演出之前,讓我們從文學改編的契機說起。
對於一位純文字的創作者而言,最初的慾望是什麼?他為什麼要嘗試改編?在這個系列中,沈信宏親自對學員們揭露他書寫的問題意識:「我想知道,這樣處境的女性,為何選擇不離開?」從《雲端的丈夫》、《歡迎來我家》到《成為男人的方法》,一道關於自身性別建構與認同的軌跡就這樣畫成了。他是如此疑惑,卻又註定無法知道答案,這成為一種無限逼近說服,卻又沒有絕對目的的質問。
在這個過程中,當沈信宏以第一人稱書寫女性角色的時候,許多讀者讀到文字,甚至認為是女性所書寫。然而,即便作者成功對這個世界發射一個完整的訊號,創作者並不是解答之人,他只是在不知不覺中,邀請所有的讀者一起來理解、參與他的問題。
那麼,我們又會觸及到一個問題,他邀請的對象是誰?
沈信宏〈兩個女人的故事〉中凝聚了這種性別議題的能量,其中,對於愛好文字的讀者,應當滿意於文字帶來的成果,所以,一般讀者對於改編不同的形式,並不會有期待,但是對於議題,可能會觸動,甚至也許,會有動怒的讀者(無論是哪個方向)。在高雄文學館的媒合下,本來就喜愛文學閱讀的楊馨媛,是從這時進場。楊馨媛本來就是一位文學閱讀的愛好者,同時,她對於自己作為女性的狀態和樣貌,也有意識的觀察和產生掙扎。
過去,編導楊馨媛因為閱讀文學作品,在腦中擷取和創造的那些畫面,或許正是促使她成為劇場工作者的原因,而又是在她獲得可以運用的劇場資源之後,才終於透過累積的創作能量,嘗試轉化她曾經感知的文學。楊馨媛當然也持續發展自己原創的劇本作品,但她心中也埋藏改編文學作品成為劇場演出的渴望。而〈兩個女人的故事〉的議題性,就同時從兩邊包抄。這個過程中,她很清楚知道這次的目標,並不是以〈兩個女人的故事〉為靈感,而是要讓這個作品在轉換過程中,可以讓大家得到某種共通的體會。
兩位高雄在地的創作者,在高雄文學館文學討論室開會。左:劇本編劇楊馨媛;右:小說原作沈信宏。
文學改編,應該要為載體轉換時的美感再現服務嗎?透過異位性對話系列,我們確知並非僅有一種改編方向。這一次,我們要嘗試的不僅是,讓體驗的對象,從文學讀者,成為戲劇觀眾,也想讓這整個過程,成為一個在地的事件。
高雄文學館想推動「文學的地方想像」,如何用文學,帶動創作的可能性,並且凝聚有著共同想像的群眾,一起期待某種實驗能夠發生,就是關於這件事。於是,本次企劃,除了演出,先安排了小說和劇本創作者,將改編作品成為劇本的過程,設計成體驗工作坊。希望透過這個前置作業,讓參與的人,包含,卻不僅止於純粹觀眾身份。
2021年9月25日,改編沈信宏〈兩個女人的故事〉的舞台劇作《目前狀況不宜脫身》讀劇演出發表會宣傳視覺。
當文學在不同載體間變形,我們會獲得什麼體驗?
於是,高雄文學館先邀請文學創作者和劇場創作者,將這樣的體驗轉換成連貫的書寫工作坊,到最後的讀劇演出,這就是「目前狀況不宜脫身」全系列的樣貌。從經驗書寫到小說創作,從原文的解讀,到如何不偏移核心的創造一個與小說不同的工作場景。為了打造能夠為劇場所用的劇本,編劇將學習為「可以被演出的劇本」負起責任,了解解劇場中接力的創作過程。
「什麼是可以被演出的劇本?」
劇本和小說不同,比起背景的鋪墊、氛圍的營造,更需要把主要概念題取出來,從數個不同的時間地點揀選具代表性,將之壓縮在一個時空裡面、用最重要的角色、最關鍵的對話來進行。對於沈信宏老師而言,小說創作,尤其是以自身的問題意識進行挖掘,最困擾的事情就是「繁瑣」。因此,創作就像是帶著問題過日子,透過問題的篩網,收集更多日常的細節,再將這些細節,全部用以對最核心的角色提出疑問。
而對於編劇楊馨媛來說,基礎劇本形式,除了需要關注的是對話的目的和功能。文學改編的初學者很快會發現,小說原作蘊含的議題是很豐富的,場景也會自由的不斷跳躍。但是,這個篩選過程,不同於小說創作者是從「繁瑣」的日常中滔金,編劇從原文,要找到可以串起所有細節的關鍵場景。也就是說,人物每次吵架、每次對話、每個情緒,都有它相似的地方,我們需要呈現的是最「關鍵」的那一次,讓人們可以想像它反覆在不同的情境底下持續發生。
所以從原作改編時,楊馨媛建議初階劇本書寫的學員,在小說諸多片段中,選擇跟自身生命經驗最有呼應的事情來作嘗試。一齣戲,不一定要完全再現小說中出現的每一個場景,選擇最有感覺的事件,可以集中,使得身為讀者,挖掘到的議題,能夠更聚焦、更清晰。只不過,這樣一來,就出現文學改編的第一個差距,也就是,編劇和原作者會選擇的關鍵場景,以及讀者心目中的關鍵,不一定會完全重疊。
不過,對於帶領進階劇本書寫工作坊的朱賢哲來說,他提供的是對於劇場「開放」的觀念,創作是相對自由的一件事、戲劇更是共同創作的組成,所以他更希望帶著大家發現,透過討論、透過共同工作,我們是如何處理創作過程中的疑難雜症。
疫情期間舉辦的書寫工作坊,三個場次都是以線上教室的方式進行。
與本次編導楊馨媛同屬「Ben&Judy表演實驗坊」,負責進階改編劇本工作坊的朱賢哲老師。
書寫工作坊之後,透過讀劇演出,學員們,或者觀眾們,則看見專業編劇在確實和原作者工作過後,磨合的成果,回味原作和劇本的差距,也許就更能拆解楊馨媛的編導作品如何成形!而對於議題感興趣的部份參與者,也期待這段穿梭不同載體之間的嘗試,文學閱讀、書寫創作、讀劇體驗,可以真的帶來描述困境的勇氣,透過進出不同載體的能力,辨認自己正身處怎樣的「舞台」,即使不能脫身,文學賦予我們描繪「目前狀況」的能力。
讀劇演出,作為強化劇本文字的呈現形式.....
這是高雄文學館第一次嘗試文學改編,選擇了高雄作家沈信宏老師的作品,並且先由在地青年劇團 Ben&Judy表演實驗坊負責讀演員甄選。結果,剛好本次錄取的讀劇演員,都是來自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的戲劇青年。
讀劇演出由Ben&Judy表演實驗坊進行演員甄選,編劇、導演皆為Judy,楊馨媛。
不同於2020年參與「源紀百載」系列的紀實劇本工作坊、三場前導讀劇演出,以及最後評選學員作品於空間劇場呈現,當時的目標是在地文獻如何結合生命經驗;「目前狀況不宜脫身」系列的學員,同樣經歷三場次工作坊,但體驗過程,想做到的是讓學員重新審視形塑自己的日常,進而對作品的議題產生共鳴。
導演視角:演出空間、讀劇形式和演員的運用?
本場劇演出的空間,選在高雄文學館二樓文學沙龍。
不同於平常舉辦大型活動的空間使用方位,導演楊馨媛沒有使用文學沙龍的投影幕、書牆當作背景,而是採取和高雄文學館建築平行的方向,以兩側對稱的方式,將高雄文學典藏圖書室的門口作為舞台背景。文學沙龍中六座移動書櫃,集中在文學討論室前方,設置成一個「ㄇ字型」的工作檯,在上面架設投影機,演出的部分段落,影像會向前投射在典藏室大門和演員身上。
本次讀劇演出,觀眾從兩側聚攏,形成一個聚焦的平面舞台。
而典藏圖書室的前方,擺放了六張和觀眾席同樣的椅子。四位演員們坐定椅上,輪流走向前,到舞台中心(雖然並沒有高起的基座,只是一個與其他區域無異的地面),面對觀眾唸出自己的台詞。
讀劇演出通常會透過定點的座位,標記不同腳色、著重演員對台詞詮釋的聲音表現。
編導楊馨媛,設計在演出過程運用投影,創造虛實交織的劇場空間。
編導更利用空的座位,設定演員前往舞台區與走回座位的過程,自然產生錯落的走位,並盡可能讓這些走位與角色的關係相符。此外,也讓演員在手上拎著攜帶型的小道具,或者,在座位上準備可以弄出聲響的物件、象徵角色轉換的服裝飾品,還有,部份聲響不是由演員唸出,而是在空間用喇叭播放出來。
本次讀劇演出,導演設計唸出台詞的過場走位,也能呼應角色之間的關係張力。
小道具:石頭。在本次演出中,具有實體和象徵雙重意涵。
讀劇沒有正式舞台布景,又是一般演出本來就會經歷的過程,那是不是就不需要彩排,讓演員直接上場呢?不是的,為了讓演員們對於角色設定有更好的把握,呈現出導演楊馨媛最想要的設定,必須嘗試非常多次,並且對於字句的表現進行微調。例如,彩排過程中,可能會聽到導演說:「剛剛那一句,請給我一個無奈一點的版本」……以及,本次演出還有對於燈光投影技術點的要求,這些都需要事先準備。讀劇演出包含了一個不在角色群中的聲音角色「舞台指示」演出,由Ben and Judy表演實驗坊的另一位負責人朱賢哲擔任;他也在同系列中,擔任工作坊講師。
聲音角色「舞台指示」,由Ben and Judy表演實驗坊的另一位負責人朱賢哲演出(右一)。
對於觀眾體驗,則是在讀劇現場,準備了〈目前狀況不宜脫身〉劇本本事。並由此延展出許多不同的體驗形式:觀眾可以先觀看劇本文字,跟原作小說的閱讀感受互相比對;也可以在演出開始前,先行體驗尚未經歷讀劇時,自己對劇本文字的理解、想像;或者,先把小說和劇本的原始文本都放在一邊,單純先欣賞演員演出;最後,就是對照小誌,在讀劇演出時,順著演員的演繹,沿著劇本順讀。
〈目前狀況不宜脫身〉劇本本事小誌,由同樣來自高雄本地的 GHYZ design studio 設計工作室裝幀設計。
演員視角:小說和劇本的比較?
對於作品的消化,幾位演員們因為先經歷演員甄選,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先讀劇本,才回頭看沈信宏〈兩個女人的故事〉原作小說。
對於演員來說,收到劇本,再決定如何演繹之前,需要做角色功課,自己先決定自己設定的角色、想體現的形象,再用這個設定,貫穿每一次彩排,再依據導演指示,調整細節,或者換一個不同的設定來與其他演員彼此碰撞、嘗試。於是,小說原作,就像一整份更完整、更豐厚的角色功課。角色的生命歷史,甚至是一些個性選擇的小細節,都可以在小說中找到答案。
小說原作,幫助演員深化了對角色詮釋的立體度。
演員們也紛紛回饋,在兩個作品中,感受到劇本和小說的差異。閱讀沈信宏的〈兩個女人的故事〉,主要是透過情境和氣氛的包圍,讀者除了陷入對女性處境的同情,也會得到一個空間,在那個保有距離感的空間,會讓自己以回溯充滿既視感的生活、回憶起過往的類似情境,體驗「受困」的時空。然而編劇楊馨媛的創作風格,是將氛圍化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透過一個又一個對話和互動關係,用人與人的關係,編織角色之間,因為資訊落差而產生「狹隘」的視野。
本次演出的觀眾,有一位重要的特別來賓,就是原作沈信宏老師。
原作沈信宏作為讀劇演出的貴賓,來到現場觀看改編的成果。
演出之後,就是座談,主持人特別讓沈信宏老師率先發表他對讀劇演出的感受。沈信宏對於飾演母親女老師的演員最富感情,因為角色原型轉化自自己的妻子,每一句對話,都讓他想起自己的太太,因而觸動。此時,觀眾提問,一般想像中,編劇面對改編是否成功,應該會戰戰兢兢,那麼在〈兩個女人的故事〉的工作過程,原作者和改編者之間,彼此有沒有擦出什麼「火花」呢?
演後座談,觀眾提問原作和改編創作,在共同工作時,是否有擦出激烈的「火花」。
沈信宏表示,由於編劇在改編會議時提出的初稿,就讓他感覺到有抓取到作品的核心,現在看到現場演出,又更為生動了,非常感動。所以彼此之間並沒有爭執不下,如果一定要提出差異,就是他自認為自己的作品比較生活化,而編導楊馨媛的風格,其實在抽象場景的轉換上,更具詩意的特色。
演後座談,由編導楊馨媛回應觀眾的提問。
原作沈信宏作為觀眾,現場表示,看到讀劇生動的演出,覺得非常感動。
也許正是因為原作者的支持,楊馨媛在彼此的契合度中,也稍微開展出一些自己想嘗試的元素。演後座談時,特別介紹幾個特殊的場景:
其一,年輕女老師與男友的遠距離戀愛,加上小說中手機在過去和未來兩個時間點的份量感,讓導演使用投影呈現視訊戀愛的段落。其二,年輕女老師在地上一顆一顆的擺石頭,成為一個不太完美的半圓,那其實是原作小說中,在一片氤氳之間,兩位女主角在時空的縫隙看見對方的橋段之轉化,透過這個神祕感的儀式,以及具體存在的石頭質地,那些石頭就象徵著女主角的墊腳石,一步一步帶她通往未來。
其三,則是使用原作者書寫時參考的學校,拍攝國小附近街道的投影,用實景帶出年輕女老師的生活感,而第二次使用投影,則是三個角色彼此在台詞與台詞之間,繞行並追著對方形成不規則的三角形動線。這部份,則是在回應原作中,作者提到丈夫的時間永遠預支了母親女老師的時間,即使母親女老師再怎麼斤斤計較生活節奏,她的時間,仍會因為加諸在身上的新增任務,被無情奪走。
原作沈信宏、編導楊馨媛與本次讀劇演員合照,由左而右:蔣永瀚、陳芃秀、沈信宏、楊馨媛、張恩誠、羅培文。
也許就是這樣生活化的故事,讓我們不確定,究竟是讀劇還是自白呢?在日常的舞台上不宜脫身,讀劇演出散場之後,我們也就各自「很快回到正常生活」(註)。
註:這是小說中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本次劇本的最後一句台詞。
演員蔣永瀚,為這次獨劇演出的最後一句聲音台詞,配上動作。

演員介紹
  • 羅培文⋰⋰飾演 母親女老師
28歲,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畢業,目前斜槓藝術與服務業,野我劇場團員。對於這次演繹角色的生活感,她給出一個比喻:買一瓶很貴的香水,味道有前調中調後調,即使到了後調,發現味道像屎,因為可惜,還是會堅持地把它噴完。看哪,這就是我們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吧!
  • 陳芃秀⋰⋰飾演 年輕女老師
耳東陳、草凡芃、秀才的秀,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畢業,畢業後到台北發展。也許是因為小的時候跳舞,擔任導演的時候,對於由演員身體構成的肢體畫面、位置、質感,都會特別有感覺。
近期還有參與嚐劇場的原創作品《 #抓住星星的野人阿爾迪》,故事是關於一座人煙稀少的博物館,管理員守護博物館的文物以及價值,也正面臨著經營與典藏轉型的壓力......這不正是文學館目前努力的方向嗎?透過戲劇聚焦,也許大家一起來想像,我們想達成的未來,是什麼模樣吧!
  • 張恩⋰⋰飾演 男友/老公
張恩誠,張笑笑,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畢業,曾是本次編劇/導演楊馨媛的同班同學。選角時感受到他可以被討厭的能力,於是讓他來駕馭本次作品中的男性角色。2016-2019年原本都在高雄的勝利國小擔任表演藝術老師。教師的工作雖然讓他有穩定的收入,同時也限制他嘗試許多演員甄選的機會,終於下定決心回歸自由接案劇場工作者,沒想到遇上疫情爆發。目前除了接案演出,也兼職uber eats外送員。
在閱讀原作的時候,想像角色的狀態是如何變成這樣,那些沒有說出口的壓力,積累導致的不耐煩,最後到放棄溝通....,對於這種結果,他也同時體會到男性的受困。
  • 蔣永瀚⋰⋰飾演 郵差/小孩/主播
蔣永瀚是本次最年輕的演員,高雄人,長子,目前狀況是個即將從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的學生,還在準備畢業製作,畢製參演《男人與他斷掉的左手,偶而還有不聽使喚的肚子--來自非洲的復仇者們》,這個獲得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劇本,啟發自新聞,同樣來自對於生活經驗的觀察出發,闡述創作者對社會現象的觀察,預計在12月第一週開演。也許因為自帶喜感,經常參與情境喜劇的演出。本次雖然飾演男性角色,讀原作〈兩個女人的故事〉感受最深的還是兩位女性角色的痛苦。
原作介紹
2020年由寶瓶文化出版的《歡迎來我家》,是作者沈信宏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沈信宏擅長以家庭為劇場舞台,編造集結無數荒謬情節:人可以在家裡隱形,可以施暴、復仇,將彼此置之死地,日復一日地拋棄、消耗、遺忘,正因為是家和家人,才能身心放鬆地殘虐,讓各種表演、話術與欺瞞、暴力與冷血都有了歸屬感。
其中,本次選擇改編的作品,是帶有奇幻色彩的〈兩個女人的故事〉,以偏鄉流浪幼兒園教師為形象的女主角,時間的神秘性、家庭身份與角色的選擇和轉換,將生活中的冥思時刻裂開縫隙,兩個女人的命運在時空中交錯,形成銜尾蛇的無限永恆循環。
作者介紹
  • 原作小說⋰⋰沈信宏
1985年生,高雄人,曾獲國藝會與文化部創作補助、打狗鳳邑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林語堂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作品入選106、107、108年《九歌年度散文選》。著有散文集《雲端的丈夫》,本書《歡迎來我家》是第一本小說集,其中〈誰〉得到2017年第十屆林語堂文學獎參獎。現為高雄龍華國中教師,與妻子一起經營臉書專頁「我是信宏爸爸,偶爾媽媽」。
  • 劇本改編⋰⋰楊馨媛
MA in Acting, 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表演導演組,現為表演藝術工作者、戲劇教師、Ben and Judy表演實驗坊藝術總監。
近年簡歷:愛慕劇團 《愛慕,chill!(:不完成)》演員、響座劇場《親愛的魔神仔》表演指導、Ben and Judy表演實驗坊 《再說一次》創作者、前草創創生活節 x 愛慕劇團 《十月銀座街》演員、2019鹽夏不夜埕 x 響座劇場《夏夜夢遊》導演、響座劇場《信號》演員。
製作團隊
  • 原作小說|沈信宏
  • 劇本改編|楊馨媛
  • 工作坊講師|沈信宏、楊馨媛、朱賢哲
  • 讀劇導演|楊馨媛
  • 主辦單位|高雄文學館
  • 企劃專員|藍念初
  • 執行團隊|Ben and Judy表演實驗坊
  • 視覺設計|GHYZ design studio®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推理過程如何辯證「虛」「實」,又如何在小說「想像」中辨識「真實」?小說家設計好的布局,決定偵探如何透漏訊息,也操控著讀者的視界。藉由文字取得「身歷其境」的感官體驗,深切地與人們生活的地理環境、社會現實、人際網路連結在一起......
我們不想讓作品只是意識的魁儡,我要怎麼突破自己的邊界?思考「想要擺脫卻還是待在其中」的情境,是邊界感最明顯的時刻,同時,我們也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各自邊緣之外的「無緣」。所以,能夠交疊的,已經是我們透過他人而抵達的邊境,因為和他人相遇,使我們有能力透過理解而發生轉變。
今天的電影,觸發兩個主題思索,失去視覺的角色,如何在嶄新的世界摸索?當我們面對、描述、追尋一道光的指引,將會怎麼改變我們理解世界的方法?
怎麼遇見或憶起生命深深嚮往的,私密的輕顫?怎麼在雜亂無章的感覺和歧岔堆疊的經驗中,追探那塑造我們的情感沃土?年為期四天的工作坊「Must die of something――跨界藝術工作坊」,由散步、閱讀、觀影、對話、寫作、舞踏、演出相互串聯,我們以城市的公園現地創作,彼此交流。
當我還有足夠的生命力時,我整理我的園子,當有一天雜草的生命力勝過我後,這片土地還給它。——鍾鐵民〈生命力〉 記錄,是為了開始好好生活。 散步,不只是探索,透過腳步和線條,每一步都在創造屬於我們的城市。
比起「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事,作品中「不自覺記錄」下來的風景是什麼?如果有一天「這裡」消逝了,你會記得怎麼重新建造它嗎?本次解謎相談室,我們將會嘗試用評論的方式進入一本小說.....
推理過程如何辯證「虛」「實」,又如何在小說「想像」中辨識「真實」?小說家設計好的布局,決定偵探如何透漏訊息,也操控著讀者的視界。藉由文字取得「身歷其境」的感官體驗,深切地與人們生活的地理環境、社會現實、人際網路連結在一起......
我們不想讓作品只是意識的魁儡,我要怎麼突破自己的邊界?思考「想要擺脫卻還是待在其中」的情境,是邊界感最明顯的時刻,同時,我們也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各自邊緣之外的「無緣」。所以,能夠交疊的,已經是我們透過他人而抵達的邊境,因為和他人相遇,使我們有能力透過理解而發生轉變。
今天的電影,觸發兩個主題思索,失去視覺的角色,如何在嶄新的世界摸索?當我們面對、描述、追尋一道光的指引,將會怎麼改變我們理解世界的方法?
怎麼遇見或憶起生命深深嚮往的,私密的輕顫?怎麼在雜亂無章的感覺和歧岔堆疊的經驗中,追探那塑造我們的情感沃土?年為期四天的工作坊「Must die of something――跨界藝術工作坊」,由散步、閱讀、觀影、對話、寫作、舞踏、演出相互串聯,我們以城市的公園現地創作,彼此交流。
當我還有足夠的生命力時,我整理我的園子,當有一天雜草的生命力勝過我後,這片土地還給它。——鍾鐵民〈生命力〉 記錄,是為了開始好好生活。 散步,不只是探索,透過腳步和線條,每一步都在創造屬於我們的城市。
比起「作者」想告訴我們的事,作品中「不自覺記錄」下來的風景是什麼?如果有一天「這裡」消逝了,你會記得怎麼重新建造它嗎?本次解謎相談室,我們將會嘗試用評論的方式進入一本小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以文學為本,教育為路徑,影像為媒介」的核心概念,將文學融入教育現場,並且打開更多學子對於臺灣文學的視野與想像,這個行動也促使我們逐年開拍以洪醒夫文學為改編題材的劇情短片作品,名為《歸鄉三部曲》。
老舊顯示器上的圖像閃爍,邊緣柔和,色調溫暖。細節難以辨識,但透過眼鏡的輪廓和嘴唇的形狀,感受到一種熟悉。在這數碼印象中,我發現了珍。珍的一生散落著千千萬萬故事的光輝,她的眼睛是沉默故事的圖書館。在當地圖書館,她是文學世界的守護者,她的手指掠過書脊,宛如鋼琴家在象牙鍵上
Thumbnail
提到月經,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什麼?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今天,《人生善敗學》邀請到谷慕慕的創辦人之一史文妃(妃妃),除了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創業歷程外,她還要與聽眾們好好聊聊關於「月經」這件事。
Thumbnail
流量對你來說是什麼涵意,需要先確定。是希望更多人看到你寫的文?或者,你希望流量能夠帶來廣告收入,甚至是接到業配、賣貨、聯盟行銷?還是你單純滿足於點擊數字所帶來的成就感?你需要一一剖析內心最真實的渴望,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對症下藥。
Thumbnail
各位文學院的大一新鮮人好:在即將迎來嶄新大學生活之際,觀賞優秀的文學改編電影是特別美好的選擇。當影像再現文學,回望文學本身,相信對於閱讀定能更有想像的空間。我們不妨透過電影走進文學的世界,一起領略那些雋永的故事。 1. 小畢的故事|陳坤
Thumbnail
舞臺劇作品周慧鈴編導《魂顛記-臺灣在地魔幻事件》係改編自文學作品謝鑫佑著作《五囝仙偷走的祕密》,很遺憾爆出《五囝仙偷走的秘密》作者謝鑫佑深覺不受《魂顛記-臺灣在地魔幻事件》製作團隊尊重的爭議。因此想以此事件為例,談談我所以為文學作品與二次創作的關係。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正視自己的恐懼,必須面對面的正視它。 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恐懼,就會決定往後的日子怎麼度過, 究竟是會親身體驗冒險,還是受恐懼所限囿。                           -老虎的眼睛(Tiger Eyes), 茱蒂.布倫作,遠流出版,2013/10/01  
Thumbnail
看過原著的差不多在這前四集就可以把「改編原著」這件事從腦子抽出了,沒看過原著的,可以看完電視再追一下原著,感受一下1980年尚未數位化的時代,時間的緊迫和緩慢、人與人之間的靠近又疏離,以及情感的交流表達不太直接卻真摯動人的部分!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以文學為本,教育為路徑,影像為媒介」的核心概念,將文學融入教育現場,並且打開更多學子對於臺灣文學的視野與想像,這個行動也促使我們逐年開拍以洪醒夫文學為改編題材的劇情短片作品,名為《歸鄉三部曲》。
老舊顯示器上的圖像閃爍,邊緣柔和,色調溫暖。細節難以辨識,但透過眼鏡的輪廓和嘴唇的形狀,感受到一種熟悉。在這數碼印象中,我發現了珍。珍的一生散落著千千萬萬故事的光輝,她的眼睛是沉默故事的圖書館。在當地圖書館,她是文學世界的守護者,她的手指掠過書脊,宛如鋼琴家在象牙鍵上
Thumbnail
提到月經,你腦中第一個浮現的想法是什麼?是負面的,還是正面的?今天,《人生善敗學》邀請到谷慕慕的創辦人之一史文妃(妃妃),除了分享自己一路走來的創業歷程外,她還要與聽眾們好好聊聊關於「月經」這件事。
Thumbnail
流量對你來說是什麼涵意,需要先確定。是希望更多人看到你寫的文?或者,你希望流量能夠帶來廣告收入,甚至是接到業配、賣貨、聯盟行銷?還是你單純滿足於點擊數字所帶來的成就感?你需要一一剖析內心最真實的渴望,才能用最有效的方式,對症下藥。
Thumbnail
各位文學院的大一新鮮人好:在即將迎來嶄新大學生活之際,觀賞優秀的文學改編電影是特別美好的選擇。當影像再現文學,回望文學本身,相信對於閱讀定能更有想像的空間。我們不妨透過電影走進文學的世界,一起領略那些雋永的故事。 1. 小畢的故事|陳坤
Thumbnail
舞臺劇作品周慧鈴編導《魂顛記-臺灣在地魔幻事件》係改編自文學作品謝鑫佑著作《五囝仙偷走的祕密》,很遺憾爆出《五囝仙偷走的秘密》作者謝鑫佑深覺不受《魂顛記-臺灣在地魔幻事件》製作團隊尊重的爭議。因此想以此事件為例,談談我所以為文學作品與二次創作的關係。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正視自己的恐懼,必須面對面的正視它。 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恐懼,就會決定往後的日子怎麼度過, 究竟是會親身體驗冒險,還是受恐懼所限囿。                           -老虎的眼睛(Tiger Eyes), 茱蒂.布倫作,遠流出版,2013/10/01  
Thumbnail
看過原著的差不多在這前四集就可以把「改編原著」這件事從腦子抽出了,沒看過原著的,可以看完電視再追一下原著,感受一下1980年尚未數位化的時代,時間的緊迫和緩慢、人與人之間的靠近又疏離,以及情感的交流表達不太直接卻真摯動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