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路障,跟查房時如何有效學習?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引言

早上按時到醫院開晨會,晨會完有課上課,沒課就在討論室裡讀書等查房,查完房後,繼續有課上課、有診跟診、有刀跟刀,若以上都沒有,就準備東西收一收離開了,反正待在醫院也沒事,回家讀書效率更好,當然是先閃再說。
大部分的醫學生到醫院見習時,應該就是走上面這個行程,每間醫院的狀況大同小異,差別大概只在教學活動的多寡而已。
那麼走這個行程的學習成效如何呢?
我相信問十個醫學生,應該九個會同意說學習效率不高,然後應該將近一半的學生會說他在醫院沒有學到東西。
但是,學習成效不好,不代表學生沒有學習意願。相反的,很多學生會跟醫院抱怨教學活動不夠。既然會抱怨,就代表學習熱誠很高,那為什麼學習熱誠很高的學生會覺得沒學到東西?
有學習熱誠,但卻學不到東西,
最常見的原因有三個 : 『環境不好』、『老師不會教』、『學生用錯方法學』
既然我不能改變環境,也不能改變老師,那麼我想幫學生解決學不到東西的問題,應該就只能來改變學生了。
所以,我帶學生時會花很多的時間來教『如何在醫院學習』,希望能讓他們接下來在醫院的學習過程能夠更有效率,而目前看起來學生的回饋都還不錯。
但一個人能帶的學生畢竟有限,而且我認為這是每個醫學生都應該知道的事情,既然如此,我何不把這些東西寫下來讓更多人看呢?
而我帶學生時的第一天,教的就是學生到醫院時最主要的學習項目『跟查房』。

請去模仿你的前輩

對於『跟查房時要如何學習』這個問題,我們先直接講結論:
請盡力去模仿在臨床工作的前輩醫師。
學生到的第一天,我都會希望他們不要躲在討論室讀書,而應該要去『看』學長姐在幹嘛,這個『看』,說的更仔細一點就是『模仿』的第一個步驟。
『跟查房』時的學習概念,其實跟學習技能是一樣的,舉凡運動、樂器、打電動、煮菜、攝影…等,各位多才多藝的醫學生們,請回想看看自己當初是怎麼學習這些東西的。
這些事情光靠讀書和思考能學得會嗎?肯定不行吧。
各位在學這些技能時,應該都是先把基礎知識稍微弄懂後,就開始動手操作了,然後邊操作邊看其他人是怎麼做的,慢慢改正自己做事的方法,藉此來學會這些技能。
學習臨床的工作技能也是一樣的道理。

怎麼模仿?

知道重點之後,我們來講模仿的細節 :
模仿四步驟
(1) 看別人在做甚麼
(2) 了解別人為什麼這麼做
(3) 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4) 用新的眼光,開始新的觀察 (回步驟一)
以下會以『打排球』當比喻來解釋『跟查房』的學習

(1) 看別人在做什麼

第一步驟聽起來很像廢話,但其實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很多人沒有做到。
不信的話,請各位仔細思考一下你上次跟查房時在做甚麼?
你的目光是放在學長姊身上比較多,還是放在ipad或筆記上比較多?
你有認真聽VS和R跟病人閒聊了什麼嗎?還是他們講話時你在查資料?
其實,大部分的學生是沒有在注意學長姐的一言一行的。
學生大多都只會去注意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通常只有在VS的口頭教學、或是學長姐特別叫學生來看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才會放到老師身上。 (而且有時候只有『聽力』移過來,眼睛還是在看自己的資料)
剩下的部分,舉凡像是R在點電腦的時候、和病人的閒話家常、跟護理師的對話…等,這些『好像不重要』的部分,學生通常都是把握時間查資料或是發呆。
查資料是認真的表現沒錯,但是『注意學長姊的一言一行』比這更重要,也是『跟查房』時學習的精髓。
這裡的『一言一行』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因為資深醫師在跟病人互動時做的每一個行為和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有其意義的。學生應該去注意這些細節,而且越細微越好。
你有看到R在報病人的時候,點開了哪些視窗給VS看嗎?
你有注意到VS邊跟家屬說話邊壓了病人的腳和肚子嗎?
在VS病解的時候,你有看到R在後面跟護理師對了哪些order嗎?
如果你說這些你自認為都有看到的話,請不要高興的太早。
請問你有看到
R是從系統的哪裡點開這些視窗的嗎?
VS壓病人的肚子壓了幾秒?用多大力道?壓哪個位置?
R跟護理師對話的時候站在哪裡?他們講完後,護理師去幫病人調了哪些儀器?
問這些問題並不是想要刁難各位,
我想強調的是『細節』的重要性,各位在臨床看到的所有資深醫師的一言一行,都是由無數的小細節組成的,我希望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去觀察這些事情。
就像學打排球的時候,
你不會到了球場還繼續抱著手機查資料,而是會盯著場上的球員看他們是怎麼打的。
觀察的部分當然也是越細微越好,發球前的站姿、持球方式、拋多高、揮臂的方式、瞄準哪個打點…等,可以觀察的事情不計其數。
為了學會發球,你肯定會盡力去看所有你看的到的細節。
所以,到了醫院也一樣,請大家放下手機和ipad,好好盯職場上的資深醫師們,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把事情做好的。

(2) 了解別人為什麼這麼做

再次強調,專家在專業領域上的一言一行都是有意義的。
或者說,只要是專家的話,肯定可以解釋他在專業領域上的一舉一動背後的原因。 (就算是無意識的行為,只要專家思考過後,還是可以跟你解釋為什麼他會無意間這麼做)
所以,在觀察完資深醫師的行為之後,下一個學習的重點就是『探究別人為什麼要這麼做』
想知道別人為什麼這麼做,方法非常簡單,就是『問』。
當然,你也可以查資料、揣測想法、或是和其他人討論,但這些方法都有缺點,而且全都沒有『直接問當事人』來的直接了當。
講到這裡,一定有人覺得「本來不會就要問,這有什麼好提的?」
我得說,只要帶過學生,就可以知道要他們問一個問題到底有多困難。
我自己也是台灣教育體系教出來的小孩,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學生會不喜歡問問題,怕被罵、怕被笑、怕耽誤別人下課時間、怕自己看起來很笨…等,學生不願意問問題的原因有千百種。
特別是醫學系或頂大的學生,這種狀況更明顯。因為這些學生的自學能力很強,求學過程中大多是靠自己找答案和思考,頂多和同儕討論一下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所以這些人也超級不習慣問問題。
對於這些學生來說,遇到問題通常就三個反應 :
(1) 我等下去查一下
(2) 我等一下在去和同學討論
(3) 揣測老師的想法,然後認定老師一定就是這樣想的
真的很少人在第一時間就會主動去問老師 : 請問為什麼你這裡要這麼做?請問做這件事情時在想甚麼?
『問』這個最快速又準確的方法,卻是來醫院的學生最少使用的方法。
此外,臨床的問題常常沒有標準答案。
要學會如何處理臨床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了解資深醫師做事情的邏輯,就算是進行同樣一個處置,不同的醫師背後的原因可能也完全不同。
舉例來說
懷疑病人肺炎,然後開抗生素給病人。
PGY會說 : 他看急診肺炎都這麼開,所以他開這個藥
R會說 : 他考量到病人是社區性肺炎,OO菌、XX菌的可能性高,所以他開這個藥
VS會說 : 他不只考量到社區性肺炎,還排除了其他不同地方的感染,並且考量了病人的肝腎功能、接觸史、旅遊史...等,然後也想到了藥物順從性和副作用,所以他開這個藥
三個人對於同一個病人會做了同一個處置,但背後的理由完全不同。
如果學生對於為什麼要開這個抗生素有疑惑的話,
那麼不管是上網查資料或是跟同學討論,都無法得知VS到底在想甚麼,
很多人忙了老半天只得出PGY程度的答案,然後就對於這個答案感到滿意,認為VS肯定也是這麼想的,自以為已經搞懂了這個問題。
但很明顯這樣是不夠的!
只要不去問,你永遠不會知道儘管只是針對一個小病開一個常見的小藥,真正的專家會考慮到那麼多東西。
因為專家會想到這麼多事情,所以當問題出現變化時,他們才能做出應變,而學會這些應變才算學會處理這個問題。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很會回答學生的問題,甚至有些人會用反問的方式來應對學生的問題,很多時候你問了也得不到你想聽的答案,但這些都不構成你不去問問題的理由。
再次強調,有些事情,你不問就學不會。
(至於如何問問題,才能誘導資深醫師給出符合你需求的答案,是有技巧的,我會另外寫一篇文章來講解)
一樣回到打排球
你想知道場上的那個選手為什麼球發的那麼好?
他是怎麼揮臂的?為什麼選擇站左側發球?為什麼要瞄準那個落點?
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好的方法不是Google、不是問場邊教練、也不是自己猜球員在想甚麼,而是直接去問,如果你可以直接問到那個發球的選手的話,那你就有機會得到最正確的答案。
他可能可以回答你,他是如何驅動整個身體的動力鍊來擊球的、發球前隊友做了什麼指示、發球的一瞬間對手做了什麼,所以他馬上轉手腕改變落點...等。
你不問的話,永遠沒有機會知道一個真正的專家在打球時到底在想些什麼。

(3) 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為

第三個步驟應該就很好理解了,
你先是『觀察了專家怎麼做』,然後『知道了專家為什麼這麼做』,那下一步驟當然就是『讓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變的和專家一樣』。
重點在於,想辦法把專家的思維模式變成自己的,讓自己在做這些臨床處置的時候,盡量去貼齊專家的思考方式。
你不一定要把所有的眉眉角角一次全部學齊,老師也不太可能一次就把他所有的思考細節都完整的告訴你。
所以每次處理一些小細節就可以了,每次遇到問題都學一點新東西,並且想辦法把這些學到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
而新人剛到臨床時最不缺的就是問題,隨便一個大問題,都可以拆成很多個小細節,這樣一個一個小細節慢慢地學,我認為是在臨床學習最快的方法。
回到排球,
你現在知道專家在發球時,從站姿、轉腰方式、揮臂方式、手腕的運用...等,每一個小細節都非常的講究。
但是,你一次學的完所有的細節嗎?肯定不行吧。
所以在學習上,請一次學一點點就好,例如先從揮臂把球擊過網開始。
想辦法把專家會注意的事情,變成你自己的習慣,等到大致掌握一個細節之後,在繼續去考慮站姿、腰、手腕...等其他地方。
雖然把一個發球拆成這麼多的眉眉角角很麻煩,但要想把發球學好,這樣一個一個小細節慢慢的雕琢,絕對是學習最快的方法。

(4) 用新的眼光,開始新的觀察 (重回步驟一)

接續著上一步驟,
在你開始把專家的思維內化,學習用專家的眼光來看問題後,你應該會發現你可以看到更多的問題了。
很多你之前覺得理所當然的地方,現在好像都有一些問題浮現出來。
舉例來說
你之前覺得PGY學長開某某血糖藥給病人是很合理的事情,因為這是最常見的血糖藥,而且病人也真的有糖尿病。
但當你知道一個新陳代謝科的醫師在開立血糖藥時,會注意到哪些細節之後,你就會開始覺得PGY開這個藥是很奇怪的事情。
因為PGY可能沒考慮到病人的腎功能、病人的血糖控制有多差、病人的藥物順從性...等,所以他開立這個藥物的理由其實並不合理,只是誤打誤撞做了和VS一樣的處置而已。
假如換一個病人要開藥,這個PGY可能就無法做出適當的處理了。
所以,請帶著你新學到的東西,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待你原本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於是,你重新回到了步驟一,請用一樣的方法繼續去學習你觀察到的那些新的細節。

補充 : 專家不只一個時要怎麼辦?

有些時候,你會看到同一個領域的專家A和專家B,在處理同一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會給出完全不同的見解。
這個狀況在開會時很常見,像是本科醫師評論其他科醫師的處置,或是主任評論young V的治療方針。
這些人對於學生來說都是醫學上的專家,那專家之間意見不一樣時要怎麼辦呢?
答案一樣是『問』,然後這次請再加上『獨立思考』。
各位可以去問專家A說:為什麼他要這麼做?為什他的答案和B不一樣?
同時也可以去問專家B說:為什麼A的做法和你不一樣?
甚至你可以去問專家C說:為什麼A和B的做法不一樣?
這裡可以得到的答案就很多變了,
可能得到有建設性的答案,像是認真的解釋為什麼他們的行為有差異。
也可能得到沒有建設性的答案,像是回說『我哪知道,你不會去問他?』
請不要預期老師們會怎麼回答,因為不論你預期得到甚麼答案,都不構成你不去問問題的理由。你認為不好的老師,心情好的時候可能也會好好的回答你的問題。
還是一樣,你不問,就沒有機會知道老師們是怎麼想的!

而因為答案的可能性很多,
所以問完之後,要再加上獨立思考,分析要把哪些回答收為己用。我建議的分析依據如下:
  • 專家們回答的理由合不合乎邏輯
  • 假如該處置已經進行了,觀察這個處置的成果是好是壞
  • 符不符合客觀資料的內容 (例如:有沒有符合Guideline建議)
  • 哪些專家所處的情境,比較符合你的需求 (例如:想走急診的人,當然就比較適合參考急診醫師的回答,因為內科醫師的考量,有時候不適合急診的狀況)
要注意的是,這裡並不是靠多數決來決定的,三個臭皮匠並不會勝過一個諸葛亮。不要因為贊成A處置的人多,就覺得這個問題用A處置就一定正確,請仔細考量論述內容,評斷誰說的答案比較有道理。
而更常見的情況是『沒有誰對誰錯,大家都是對的』,
因為所有人都是專家,所以其實每個人講的都有道理。他們每個人用自己的方法照顧病人,都可以讓病人好起來。
只是因為考量問題的觀點不同,所以給出來的建議不一樣,而這個『觀點的差異』,就是學生要學習的重點。
舉例說明
同樣是治療感冒
A覺得症狀輕微,且證據不足,無法確認是否是細菌感染,所以先觀察,藥物都有其副作用,所以暫時不用任何治療。
B覺得不用抗生素可以,但應該要常規給症狀治療的藥物,比起藥物副作用,症狀造成的病人不適是更嚴重的問題。
C覺得考量到病人住在山上,回診不易,保險起見應該要從嚴處置,所以開立抗生素和症狀治療的藥物。
後續病人一樣都好了,那麼你覺得哪個人的處理正確呢?
因為三個人的論述都符合醫生的思維邏輯,我認為三個人的處理,並沒有正確與否的問題、或是好壞的差異。
唯一有的,只有『你比較喜歡誰的理論』或『誰的理論比較符合你的需求』而已。
認識不同的觀點,選擇你喜歡的模仿,然後再發展出屬於你自己的作法

結尾

默默的就寫到了六千多個字,
不過我認為這篇文章應該足夠表達我的教學方式,和我想教各位什麼東西。
如果看完之後還有興趣繼續讀下去的話,歡迎購買全文。























































































































































































































































































































































































































































































































































可能資深醫師沒辦法給你符合你需求的答案,但不問你永遠不會知道。 (至於如何誘導資深醫師給出符合你需求的答案,是有技巧的,請參考 : 如何在臨床問一個問題)
一樣以打排球來說,你想知道怎麼揮臂才可以發的那麼好?為什麼選擇站左側發球?為什麼要瞄準那個落點?
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好的方法不是Google、不是問場邊教練、也不是自己猜球員在想甚麼,而是直接去問,如果你可以直接問到那個發球的選手的話,那你就有機會得到最正確的答案。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會員
7內容數
醫學生要變成醫生,最重要的過程就在於思維的轉換,這裡的文章將提供你臨床學習的技巧,讓你更快適應臨床工作,加速跨過這段學生變醫生的過渡時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的經驗,包括學習節奏、技能種類、門診學習以及經驗心得。醫學生在臨床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心態調整也得到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分享醫學生在一般外科實習的經驗和心得,包括在實習中學到的技能和遇到的挑戰。
Thumbnail
身為一名藥學系學生,進入醫院實習是每個人的必經課題,不過往往有許多人在選擇實習醫院時會不知所措。如果對醫院實習生活感到好奇,或是本身就是藥學系學生的話都歡迎看看這篇文章,我將會分享一些目前為止實習時所體驗到以及觀察到的心得,希望會對大家有幫助!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家庭醫學科實習期間的主要內容及經驗心得。在實習期間,醫學生主要進行報告作業、自主學習和觀摩學習,並分享了自己在病房探訪病人、與病人家屬溝通的經驗。作者認為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得相對較少,心得也會比較減少。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希望幫助還沒進醫院的醫學生,能大概知道未來兩年的實習醫學生階段要幹嘛、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分享一些經驗跟心得,希望能扮演到“路燈”的角色,幫助大家比較不會跌倒,也能少走一些彎路。
Thumbnail
就我所知, 大部份若知悉學生去補習「自己任教的科目」, 通常最快的直接反應是:走心。 然後, 才會慢慢地、理性地, 把自己的情緒調回"平靜看待"…… 畢竟通常功課不好、想學多一點, 在學校裡達不到這個目標,才會想去尋求補習班資源。 因此在這個邏輯關係中, 回推原因就是學校老師無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相信大家現在都有在使用網銀的習慣 以前因為打工和工作的關係,我辦過的網銀少說也有5、6間,可以說在使用網銀App方面我可以算是個老手了。 最近受邀參加國泰世華CUBE App的使用測試 嘿嘿~殊不知我本身就有在使用他們的App,所以這次的受測根本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不持續重複練習: - 許多研究生往往在學習新技能或開始新項目時,因為初期的困難和挫折而放棄。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於持續的重複練習。比如,寫讀書筆記這項技能,需要不斷地記錄和反思,才能逐漸提高。正如投籃一樣,開始時可能很多球都投不進,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逐漸掌握了投籃的技巧,成功率自然也
1. 追求整本書讀完 - 很多學生會執著於把整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卻忽略了是否真正吸收了書中的重要知識點。這種追求完美的閱讀方式容易讓人感到壓力,反而無法從閱讀中獲得真正的啟發與樂趣。其實,與其專注於讀完每一頁,不如專注於書中對你有啟發的部分,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時間和精力。 2.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的經驗,包括學習節奏、技能種類、門診學習以及經驗心得。醫學生在臨床學習中遇到的挑戰和心態調整也得到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分享醫學生在一般外科實習的經驗和心得,包括在實習中學到的技能和遇到的挑戰。
Thumbnail
身為一名藥學系學生,進入醫院實習是每個人的必經課題,不過往往有許多人在選擇實習醫院時會不知所措。如果對醫院實習生活感到好奇,或是本身就是藥學系學生的話都歡迎看看這篇文章,我將會分享一些目前為止實習時所體驗到以及觀察到的心得,希望會對大家有幫助!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家庭醫學科實習期間的主要內容及經驗心得。在實習期間,醫學生主要進行報告作業、自主學習和觀摩學習,並分享了自己在病房探訪病人、與病人家屬溝通的經驗。作者認為在舒適的生活環境中學習得相對較少,心得也會比較減少。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享了醫學生在臨床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心得,包括跟隨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看病人、打primary care病人的病歷和學習精神科相關主題的過程。作者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分享了在精神科實習中的錯失與學習經驗。
Thumbnail
希望幫助還沒進醫院的醫學生,能大概知道未來兩年的實習醫學生階段要幹嘛、可能會遇到的障礙,分享一些經驗跟心得,希望能扮演到“路燈”的角色,幫助大家比較不會跌倒,也能少走一些彎路。
Thumbnail
就我所知, 大部份若知悉學生去補習「自己任教的科目」, 通常最快的直接反應是:走心。 然後, 才會慢慢地、理性地, 把自己的情緒調回"平靜看待"…… 畢竟通常功課不好、想學多一點, 在學校裡達不到這個目標,才會想去尋求補習班資源。 因此在這個邏輯關係中, 回推原因就是學校老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