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讀書會第17期 ▌深度閱讀賈克.洪席耶《歷史之名》第一週課程報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記錄:YCH   課程日期:2022.11.19
tomislav medak, CC BY 2.0 , via Wikimedia Commons

《歷史之名》與中譯的相遇

淳嫻老師先簡介此書翻譯的緣起。
此書起於洪席耶來台灣之前的翻譯計畫中的三本書之一:另兩本為《歧義》與《感性配享》。
但身為哲學家的洪席耶為何要為新史學寫文?事實上,1970年代,年鑑學派的興起使法國學界有諸多反響,如呂格爾就已有相關著作,洪席耶也不是第一位對新史學有關注的哲學家。洪席耶在七零年代於第八大學與其同儕共創雜誌,關心年鑑學派能否處理他所關心的勞工階級問題,洪席耶認為工人並非沈默,而是以斷斷續續的聲音發聲被寫下來。「工人之夜」:工人白天工作,那麼洪席耶問,工人是否能有其知識性活動?洪席耶發現Gabriel Gauny所著的 La philosophie plébéien,並代為編纂,且重新出版。由此可以看出,歷史之於洪席耶來說有一種重新反思、有活生生的痕跡,有別於小說的純虛構特性,儘管歷史也有一種很小一部分虛構的成分,因為尚未被書寫揀選的歷史材料,不能算是歷史。因此,對洪席耶來說,他要批判的是歷史學家的書寫,而不是歷史哲學。在此書第五頁,英國人區分了「故事」(story)與「歷史」(history),德國人區分了「史學」(Histoire)與「史事」(Geschichte),洪席耶以為法文裡缺乏上述英文與德文,對歷史的精準描述,以至於把「生命經驗、與其忠實的敘述、欺騙的虛構、知識的解釋,都指定到同一個名字。」這使得法文中的「歷史」一詞無法區分生存經驗的厚度,與論述建構,這也是洪席耶要起身討論歷史之名,並且述及了詩學與修辭學的原因。

洪席耶 VS. 新史學

由於洪席耶討論歷史與新史學有關,故而淳嫻老師簡介了新史學的歷史,這部分也可以參閱《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管窺》。年鑑學派由兩位學者所創,費夫賀(Lucien Febvre, 1878-1956)與布洛赫(Marc Bloch, 1886-1944)。其出發點為想挑戰傳統歷史書寫。以一種新的方式,結合不同學科(主要是社會學)來打破傳統的史學書寫方式,古典史學方式比較適合政治史,新史學則是希望以問題意識的方式來寫史。不同社會學科之間的結合,在研究方法與題材上可以產生新的視野。但新史學創始的兩人,在二戰時期歷經死亡與年老,後來由地中海研究者布勞岱(Fernand Braudel, 1902-1985)接棒之後,才又轉而復興。
緊接著淳嫻老師介紹了歷史書寫的諸多進程,從希羅多德對政治與軍事事件的敘述、伏爾泰到蘭克(對檔案史料的強調),後來在19世紀的民眾史,則開始注意到了底層人民的事件。而「知識的詩學」就很適合當作此書的副標題,也就是說,洪席耶要強調的是對整套書寫程序的研究,亦即知識如何被讀和寫,如何被建構為一種特殊論述類型的規則(p.14)。換言之,承襲於亞里斯多德詩學的洪席耶,把詩學的位置高於歷史學,以哲學思考方式來廓清歷史書寫中對真實與虛構的區分。淳嫻老師也通過主譯此書的魏德驥老師所寫的〈翻譯緣起〉一文中,討論了從歷史之字到歷史諸名(Les mots de l’histoire)的問題,如果我們回頭看今年洪席耶的另外兩門課程,就可以發現,「他的詩學就是在感性領域名字的分配,轉化成對主體存在與不存在分配的批評,這種存在的分配不可避免的就是政治的(翻譯緣起,XV)」另一方面,也可發現洪席耶的歷史態度觀點也與班雅明的《歷史概念》有類似之處,都來自於拯救。
而洪席耶受邀來台所舉行的思想座談會裡,洪席耶曾就「歷史、空間與異質性」說明此三者有可通之處,即《歷史之名》一書
奠基於異質學(heterology)之上的概念,這意味著,文字的那個得以創造出某個您不知道誰會來的世界的能力,而這也意味著基本上創造出了某個任何人都能進入的開放空間,某個對位置的正常分配得重分配。

第一章〈世紀的戰鬥〉

接著就章節分配來看,此書一共七個章節。本週進行對第一章〈世紀的戰鬥〉的閱讀,可以看成有四個小問題,分述如下:

1. 歷史的不確定性 (pp.2-6)

新歷史認為,傳統的歷史主體書寫方式會使我們看不見被指定為主體之外的東西,這是新史學之所以想要挑戰傳統歷史書寫方法的原因。新史學另一個嘗試則在於挑戰歷史通俗化、趣味化的層次。
新史學引入輔助科學的新資料,但是洪席耶認為這種做法只不過是以另個東西去引證原來的問題,因此永遠擺脫不掉可疑的推論以及指涉的對象。在頁5之處,洪席耶開始討論了「字詞」(les mots)的問題,即同名異義(homonymie)的問題。如前所述,儘管英國人與德國人以兩字,將歷史與其他意義中區分出來,但無論是作為科學的歷史或者作為敘述的歷史,兩者之間的差異,必然產生於敘述的核心,易言之,如果不對敘述書寫進行變革,則歷史書寫永遠沒有穩固的基礎。

2. 新歷史的科學理想 (pp.6-11)

通過社會學與經濟學的中介,新史學致力於以統計取代舊歷史的三項主題:政治的、編年的以及個人的。就此,洪席耶批評新史學並未給史學帶來新的藥方,以提升為更科學的學科,反而成為了社會科學的背景布幕,加速它的死亡。

3. 新歷史的歷史語言 (pp.12-13)

承上點,對統計的依賴,使得新史學成了科學的壞使徒。洪席耶以為,新史學對於科學的依賴,達到了魚目混珠的程度:在第三章中,我們將會看到洪席耶如何拆解新史學以「與」來連結歷史與非歷史的結合,這種勾連,造成了敘述本體論的不確定性。進一步來說,「與」可以將諸種學科問題化,但卻會亦真亦假,令人難以分辨,如柯賓所書寫的《惡臭與芬芳》(頁124-125)。

4. 洪席耶的詩學批判 (pp.14-17)

如前所述,洪席耶致力於以知識詩學(poétique du savoir)進行批判,這是「一種對於整套書寫程序的研究,藉由這些程序,使論述脫離文學,賦予自身科學的地位,並且指出此一地位的意義。知識詩學所關注的在於知識如何被讀與寫,如何被建構為一種特殊論述類型的規則。它企圖定義知識所獻身的真理之模式──而非提供規範,更不是為了讓科學的妄稱生效或者失效。」
最後,洪席耶總結了我們這時代的歷史學。他以為這時代的歷史學:
因為嚴格地將自己保持在科學與非科學的同名異義的空間裡,因為它保留了說給孩子們聽的故事,以及教育學生的共同體傳奇之名字,歷史足以進行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將三重契約置於一個論述下強調:第一是科學的契約…第二是敘事的契約…第三是政治的契約,它將隱藏的科學與可讀的敘事,連結到大眾時代裡矛盾的限制-習慣法的大規模管制與民主的大規模混亂、革命與非革命;眾庶的隱藏秘密與一個人人可讀、人人可教之共同歷史的敘事。
正是因為這三項要求,使得我們有必要進入歷史學家的工作坊裡。
avatar-img
6會員
4內容數
書蟲時代各期讀書會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法國當今爭議哲學家,洪席耶,九月出版新書—《離自由這樣遠—論契訶夫》,可說吹皺法國文壇一池春水,今晚的第一場簽書會演講,特於巴黎歷史勞工革命區,一家獨立書店舉行,來了現場可容納超過兩倍的人數,可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都有,但個人可能是唯一一個東方人...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對艾利克·哈贊而言,改變世界不是一種未來的計畫,而是每一天的工作。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Thumbnail
【進階觀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收穫:  有溫度的歷史 實人的歷史課很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要試著在課堂中讓學生對該事件、人物產生共鳴與連結,而不是死板板的歷史事實;今天的課程中,品師透過閱讀文章和引導讓孩子對於鄭經的評價有所轉換,從以前的「門當戶對」對比孩子們現在熟悉的「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於1965年出版,為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œur, 1913-2005)奠定了歷史哲學家的地位。本書共由17篇論文集構成,分別為:第一章歷史知識中的真理,第一部分:批判的觀點:1.〈在歷史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2.〈哲學史跟真理的統一〉、3.〈對哲學史跟知識社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法國當今爭議哲學家,洪席耶,九月出版新書—《離自由這樣遠—論契訶夫》,可說吹皺法國文壇一池春水,今晚的第一場簽書會演講,特於巴黎歷史勞工革命區,一家獨立書店舉行,來了現場可容納超過兩倍的人數,可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層都有,但個人可能是唯一一個東方人...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對艾利克·哈贊而言,改變世界不是一種未來的計畫,而是每一天的工作。 -法國哲學家,賈克·洪席耶
Thumbnail
【進階觀課】 面對今天的社會課,我有以下的觀察與收穫:  有溫度的歷史 實人的歷史課很重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受,要試著在課堂中讓學生對該事件、人物產生共鳴與連結,而不是死板板的歷史事實;今天的課程中,品師透過閱讀文章和引導讓孩子對於鄭經的評價有所轉換,從以前的「門當戶對」對比孩子們現在熟悉的「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於1965年出版,為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œur, 1913-2005)奠定了歷史哲學家的地位。本書共由17篇論文集構成,分別為:第一章歷史知識中的真理,第一部分:批判的觀點:1.〈在歷史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2.〈哲學史跟真理的統一〉、3.〈對哲學史跟知識社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