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釀影評|《回到首爾》:在離散的灰色地帶上跳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知道的,我可以像彈紙屑一樣把你拋下。」
~弗萊蒂
《回到首爾》於 2022 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中大放異彩,法裔柬埔寨導演周戴維曾以《迷夢鑽石島》(Dimond Island)入圍 2016 年坎城「影評人週」單元,《迷夢鑽石島》以發展中的金邊為背景,描繪發展中都市金邊的建築工人生活中的夢想,以及因為貧富差距而承受的夢碎。時隔六年,改編自友人真實故事,《回到首爾》以韓國出生、不諳韓語、被法國人領養的少女「尋根」之旅為題,目前常住巴黎的周戴維找到巴黎當地的南韓藝術家朴智敏飾演。
周戴維自言,《回到首爾》拍得很迅速,故事來了,資金到位,找到女主角,迅速地就在疫情下的韓國拍完了。虛構故事中,疫情仍然存在,但似乎沒有真實世界這麼阻隔人與人的連結,尤其是血緣的連結。周導演表示,讓他對這個尋根故事燃起興趣的起點是:「收養故事中,人們被迫冠上一種身份定義自己,卻因而感到沮喪。」
任何人,被「冠上」身份,都會有所質疑。在《回到首爾》的例子中,少女弗萊蒂剛出生即被領養去西方國家,她因緣際會,意外在韓國轉機停留時,突發奇想去韓國的收養中心尋找自己的生父母。畢竟,養父母再親,仍舊是為弗萊蒂冠上了另一個身份;然而當生父一家人與弗萊蒂接觸,她卻當面承受了父親迎面而來的罪惡感。弗萊蒂覺得自己再次被冠上「被拋棄的女兒」的身份,原先為了解決收養「被冠上身份」焦慮的尋親之旅,卻在抵岸之後,馬上就倍感疏離。
在《回到首爾》中,弗萊蒂不斷地遇到如何「翻譯自己」的困境。導演塑造了一個不斷變動的角色,她必須在這趟情境不斷變動的尋根之旅中,不斷地將上一個版本的、不受拘束的自己,轉譯成下一個情境中的自己。有時候,不諳韓語的弗萊蒂使用了比較直接、狂野的行動和肢體語言,導演形容為「先行後思」,去證明自己不受到她理論上的「家鄉」韓國文化的拘束。實際上,弗萊蒂的狂野是她為了抵抗、或者尚未「變成一個韓國人」,所產生出另一個版本的弗萊蒂,既不是出生、成長於巴黎的女孩,當然也不是生在韓國的親人想看到的那個女兒。
導演周戴維在本片訪談中被問到,影片的調性是否有些類似驚悚片?周戴維表示 《回到首爾》的餐桌戲是從大衛芬奇的《社群網站》中得到靈感,不諳韓語的弗萊蒂必須不斷在他人的陪同下,與代表著韓國文化的生父、機構碰撞。故事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從弗萊蒂短暫的過境發展出來的尋親敘事;當故事來到第二段,她變成了留在首爾作為法國軍火商的女業務。弗萊蒂幾乎像極了諜報片女間諜,卻又是一個「翻譯」的角色。這時候的弗萊蒂,相較與生父見面時被父親「罪惡感」襲擊的她,對這個新的「故鄉」有了更多理解、更多距離,也更懂得如何在韓國生存(或者 party)。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1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部電影難以(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悲情城市》的幸與不幸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它是談及二二八事件的作品中,名聲最大的一部。影片的美學成就有目共睹,技術面幾無失手,藝術面(時代氛圍的呈現)也讓人著迷。《悲情城市》乘載了大量的讚賞光環,也就無可避免會引來更認真的檢視。
可能沒有別的事物比起《靈異象限》更適合為奈沙馬蘭自己的作品、甚至是所有的災難電影下註解:「你是那種看到跡象、看到奇蹟的人嗎?」。差別在於,《敲敲門》中的角色無論是天啟四騎士或是同性伴侶與他們的孩子──他們被拍攝的臉部特寫;他們透過麥克風、錄音桿所收錄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有理由令人信服的符號
侯孝賢找了上映前一年剛成立的日本器樂組合神思者為《悲情城市》創作七首配樂。不同族裔彼此錯綜複雜的語言和政治認同,在很淡很淡的山色間,搭著神思者的配樂,成了空谷間沒有回答的提問,刻劃出一個時代的獨特樣貌。然而我,以及許多同代人,孩提時第一次聽到電影開頭的配樂,卻不是因為《悲情城市》,而是霹靂布袋戲。
史匹柏的意識也潛藏成了電影的一部分,調皮的尾鏡留下了無比餘韻,讓影像真正有了生命力般地誕生成夢。這樣的把戲讓電影雖然有著些許散漫,但也能夠用創作者的浪漫蓋過。當那些畫面不斷被放慢、暫停、倒帶,這都一一提醒我們電影不過是一種把戲、不過只是照片串成的,而創作者的手可以恣意地擊碎其連續性。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查理的痛苦及其漣漪,浸滿整部片。觀眾全程跟查理一起關在家裡,關在他的寂寞與悲傷裡,這一方面透露本片的舞台劇根源,另一方面也更強化禁錮感。導演選用 1.33:1 的畫面長寬比,加上昏暗的色調與光線,增強封閉感受,甚至讓查理看起來更龐大了。屋內很多擺設細節,都訴說著查理的超重身軀如何令平日生活無比艱辛。
一部電影難以(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悲情城市》的幸與不幸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它是談及二二八事件的作品中,名聲最大的一部。影片的美學成就有目共睹,技術面幾無失手,藝術面(時代氛圍的呈現)也讓人著迷。《悲情城市》乘載了大量的讚賞光環,也就無可避免會引來更認真的檢視。
可能沒有別的事物比起《靈異象限》更適合為奈沙馬蘭自己的作品、甚至是所有的災難電影下註解:「你是那種看到跡象、看到奇蹟的人嗎?」。差別在於,《敲敲門》中的角色無論是天啟四騎士或是同性伴侶與他們的孩子──他們被拍攝的臉部特寫;他們透過麥克風、錄音桿所收錄的話語──本身就是一種有理由令人信服的符號
侯孝賢找了上映前一年剛成立的日本器樂組合神思者為《悲情城市》創作七首配樂。不同族裔彼此錯綜複雜的語言和政治認同,在很淡很淡的山色間,搭著神思者的配樂,成了空谷間沒有回答的提問,刻劃出一個時代的獨特樣貌。然而我,以及許多同代人,孩提時第一次聽到電影開頭的配樂,卻不是因為《悲情城市》,而是霹靂布袋戲。
史匹柏的意識也潛藏成了電影的一部分,調皮的尾鏡留下了無比餘韻,讓影像真正有了生命力般地誕生成夢。這樣的把戲讓電影雖然有著些許散漫,但也能夠用創作者的浪漫蓋過。當那些畫面不斷被放慢、暫停、倒帶,這都一一提醒我們電影不過是一種把戲、不過只是照片串成的,而創作者的手可以恣意地擊碎其連續性。
前文我們定義了銳舞場景乃編導利用電影之力連結「虛、實」與「戲裡、戲外」的關鍵,那麼片尾讓劇中父親堅定地走入舞池,等於是賦予了他主動性,使他不只是被夢見,而是「選擇」走進 Sophie 的夢中,召喚女兒來面對、完成她未盡之遺憾。 而且這名父親帶著攝影機。
查理的痛苦及其漣漪,浸滿整部片。觀眾全程跟查理一起關在家裡,關在他的寂寞與悲傷裡,這一方面透露本片的舞台劇根源,另一方面也更強化禁錮感。導演選用 1.33:1 的畫面長寬比,加上昏暗的色調與光線,增強封閉感受,甚至讓查理看起來更龐大了。屋內很多擺設細節,都訴說著查理的超重身軀如何令平日生活無比艱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筆者曾受到《狂舞摯愛》這部作品的鼓舞,一齣跨越歷史的女性舞蹈電影,那時的我就已被史黛芬妮迪朱斯托導演折服,直到去年她的第二部長片《時髦女子》再次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無疑證明了我心中的想法,她是應當受到關注的女導演,尤其喜愛導演這次敘事的優雅從容,以及攝影的細膩捕捉,整體相較於前作更趨成熟,
Thumbnail
親吻鏡子留下了美國夢的吻痕,擦不去的是唇上留下的血漬,她,是德國猶太女子史黛拉,片中她被賦予了雙面的形象,著迷於染金髮的她,舞台上是唱跳爵士樂的女伶,而在納粹統治的日子裡,她仍在尋找能夠施展自我的舞台,她撕下了星星徽章走在大街上,看著玻璃櫥窗想像著自己穿上禮服的樣子,她輾轉成為了蓋世太保的間諜,洩露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美麗又調皮的小女孩葛蕾絲,總是跟著母親喬伊在每位雇主的家偷偷借宿,她們沒有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家。諷刺的是,其中一名雇主說著自己走遍了東南亞各地,在她印象中菲律賓人總是特別親切,那悠閒的態度對比喬伊的女兒葛蕾絲,因著「特殊身分」只能當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小移民罪犯,小女孩出生至今從未回到母國菲律賓,這讓母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因為行程被台北突如其來的大雨打亂,所以和朋友臨時起意隨機選部電影,沒想到意外的很喜歡,接下來會討論到許多劇情,如果不喜歡提前知道內容的朋友先不要閱讀! 這是留白很多,拍攝手法十分細膩的電影,但每一字句和畫面都豐富地展現給觀眾,講述女主角希朵尼答應了編劇溝口的邀約,於是從法國到日本展開簽售會,對
Thumbnail
因為沒有看過日版《寄生獸》,覺得韓國的改編版本非常精彩、絕無冷場,人物塑造立體。另外,也很喜歡由寄生獸與人類延伸出去的核心概念: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Thumbnail
關於「法國」的美麗幻想,因著交友軟體上配對到的法國男人而展開,女主角惠君開始在房間擺畫打造成畫廊,小鎮山上的電塔也幻化成了艾菲爾鐵塔,筆者同樣嚮往那座「愛的城市」巴黎,這恰巧也是惠君「尋愛」的契機,法國男人馬丁綿綿的情話,在半信半疑間惠君依然動了真情,馬丁成了她「想愛」的寄託,如同白色公雞初次闖入母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由申惠善、池昌旭主演的《歡迎回到三達里》即將迎來皆大歡喜的大結局,這齣暖心療癒的漫浪韓劇,成功地介紹韓國濟州島的軟實力─海女文化、療癒美景與偶來步道。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筆者曾受到《狂舞摯愛》這部作品的鼓舞,一齣跨越歷史的女性舞蹈電影,那時的我就已被史黛芬妮迪朱斯托導演折服,直到去年她的第二部長片《時髦女子》再次入選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無疑證明了我心中的想法,她是應當受到關注的女導演,尤其喜愛導演這次敘事的優雅從容,以及攝影的細膩捕捉,整體相較於前作更趨成熟,
Thumbnail
親吻鏡子留下了美國夢的吻痕,擦不去的是唇上留下的血漬,她,是德國猶太女子史黛拉,片中她被賦予了雙面的形象,著迷於染金髮的她,舞台上是唱跳爵士樂的女伶,而在納粹統治的日子裡,她仍在尋找能夠施展自我的舞台,她撕下了星星徽章走在大街上,看著玻璃櫥窗想像著自己穿上禮服的樣子,她輾轉成為了蓋世太保的間諜,洩露
Thumbnail
《美國女孩》是臺灣導演阮鳳儀執導的時代成長劇情電影,由方郁婷、林嘉欣、莊凱勛及林品彤共同主演。劇情取自於導演的親身經歷,描述原本已經移民的一家人,因為母親生病的緣故,讓在美國已經擁有自己生活的女孩,必須回台灣重新適應,而水土不服造成家庭衝突及成長的故事。 本片為導演首次執導長片,便入圍7項金馬
Thumbnail
美麗又調皮的小女孩葛蕾絲,總是跟著母親喬伊在每位雇主的家偷偷借宿,她們沒有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家。諷刺的是,其中一名雇主說著自己走遍了東南亞各地,在她印象中菲律賓人總是特別親切,那悠閒的態度對比喬伊的女兒葛蕾絲,因著「特殊身分」只能當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小移民罪犯,小女孩出生至今從未回到母國菲律賓,這讓母
Thumbnail
導演對於說故事的手法有些跳tone,劇情也缺乏嚴謹的邏輯,角色刻畫稍嫌不足。影像處理以詩意方式呈現,但是否和時空穿越科學主題相符仍值得討論。導演表達出希臘傳統電影所包含的寂寥、冷漠和疏離感,結合離婚、孩子消失及任意跳躍時空的設定,強調了「知道未來卻無法改變」的悲劇性,帶給觀眾深刻的感受。
Thumbnail
因為行程被台北突如其來的大雨打亂,所以和朋友臨時起意隨機選部電影,沒想到意外的很喜歡,接下來會討論到許多劇情,如果不喜歡提前知道內容的朋友先不要閱讀! 這是留白很多,拍攝手法十分細膩的電影,但每一字句和畫面都豐富地展現給觀眾,講述女主角希朵尼答應了編劇溝口的邀約,於是從法國到日本展開簽售會,對
Thumbnail
因為沒有看過日版《寄生獸》,覺得韓國的改編版本非常精彩、絕無冷場,人物塑造立體。另外,也很喜歡由寄生獸與人類延伸出去的核心概念: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Thumbnail
關於「法國」的美麗幻想,因著交友軟體上配對到的法國男人而展開,女主角惠君開始在房間擺畫打造成畫廊,小鎮山上的電塔也幻化成了艾菲爾鐵塔,筆者同樣嚮往那座「愛的城市」巴黎,這恰巧也是惠君「尋愛」的契機,法國男人馬丁綿綿的情話,在半信半疑間惠君依然動了真情,馬丁成了她「想愛」的寄託,如同白色公雞初次闖入母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由申惠善、池昌旭主演的《歡迎回到三達里》即將迎來皆大歡喜的大結局,這齣暖心療癒的漫浪韓劇,成功地介紹韓國濟州島的軟實力─海女文化、療癒美景與偶來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