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釀影評|《回到首爾》:在離散的灰色地帶上跳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你知道的,我可以像彈紙屑一樣把你拋下。」
~弗萊蒂

《回到首爾》於 2022 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中大放異彩,法裔柬埔寨導演周戴維曾以《迷夢鑽石島》(Dimond Island)入圍 2016 年坎城「影評人週」單元,《迷夢鑽石島》以發展中的金邊為背景,描繪發展中都市金邊的建築工人生活中的夢想,以及因為貧富差距而承受的夢碎。時隔六年,改編自友人真實故事,《回到首爾》以韓國出生、不諳韓語、被法國人領養的少女「尋根」之旅為題,目前常住巴黎的周戴維找到巴黎當地的南韓藝術家朴智敏飾演。

周戴維自言,《回到首爾》拍得很迅速,故事來了,資金到位,找到女主角,迅速地就在疫情下的韓國拍完了。虛構故事中,疫情仍然存在,但似乎沒有真實世界這麼阻隔人與人的連結,尤其是血緣的連結。周導演表示,讓他對這個尋根故事燃起興趣的起點是:「收養故事中,人們被迫冠上一種身份定義自己,卻因而感到沮喪。」

任何人,被「冠上」身份,都會有所質疑。在《回到首爾》的例子中,少女弗萊蒂剛出生即被領養去西方國家,她因緣際會,意外在韓國轉機停留時,突發奇想去韓國的收養中心尋找自己的生父母。畢竟,養父母再親,仍舊是為弗萊蒂冠上了另一個身份;然而當生父一家人與弗萊蒂接觸,她卻當面承受了父親迎面而來的罪惡感。弗萊蒂覺得自己再次被冠上「被拋棄的女兒」的身份,原先為了解決收養「被冠上身份」焦慮的尋親之旅,卻在抵岸之後,馬上就倍感疏離。

raw-image

在《回到首爾》中,弗萊蒂不斷地遇到如何「翻譯自己」的困境。導演塑造了一個不斷變動的角色,她必須在這趟情境不斷變動的尋根之旅中,不斷地將上一個版本的、不受拘束的自己,轉譯成下一個情境中的自己。有時候,不諳韓語的弗萊蒂使用了比較直接、狂野的行動和肢體語言,導演形容為「先行後思」,去證明自己不受到她理論上的「家鄉」韓國文化的拘束。實際上,弗萊蒂的狂野是她為了抵抗、或者尚未「變成一個韓國人」,所產生出另一個版本的弗萊蒂,既不是出生、成長於巴黎的女孩,當然也不是生在韓國的親人想看到的那個女兒。

導演周戴維在本片訪談中被問到,影片的調性是否有些類似驚悚片?周戴維表示 《回到首爾》的餐桌戲是從大衛芬奇的《社群網站》中得到靈感,不諳韓語的弗萊蒂必須不斷在他人的陪同下,與代表著韓國文化的生父、機構碰撞。故事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從弗萊蒂短暫的過境發展出來的尋親敘事;當故事來到第二段,她變成了留在首爾作為法國軍火商的女業務。弗萊蒂幾乎像極了諜報片女間諜,卻又是一個「翻譯」的角色。這時候的弗萊蒂,相較與生父見面時被父親「罪惡感」襲擊的她,對這個新的「故鄉」有了更多理解、更多距離,也更懂得如何在韓國生存(或者 party)。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1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也曾經是個遊子嗎? 在異鄉的時刻,你都是怎麼度過的呢? 是什麼支撐你走完那段孤單的時光呢? 我的天堂城市,故事主軸以「異鄉」為核心,分別講述三個人各自的故事。
Thumbnail
你也曾經是個遊子嗎? 在異鄉的時刻,你都是怎麼度過的呢? 是什麼支撐你走完那段孤單的時光呢? 我的天堂城市,故事主軸以「異鄉」為核心,分別講述三個人各自的故事。
Thumbnail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筆者以為,周戴維在《回到首爾》達成了一種走出傳統離散敘事,卻與「反離散」套路大相徑庭的灰色地帶姿態。女主角弗萊蒂總是在翻譯自己的身份政治行為,並不是尋找原初、固態的身份政治與性別角色實體,以進行依附動作。弗萊蒂像是一場在「灰色地帶」圍牆上跳舞的行為藝術,既是挑釁也是頌歌。
Thumbnail
筆者以為,周戴維在《回到首爾》達成了一種走出傳統離散敘事,卻與「反離散」套路大相徑庭的灰色地帶姿態。女主角弗萊蒂總是在翻譯自己的身份政治行為,並不是尋找原初、固態的身份政治與性別角色實體,以進行依附動作。弗萊蒂像是一場在「灰色地帶」圍牆上跳舞的行為藝術,既是挑釁也是頌歌。
Thumbnail
自生命的斷裂處,點亮一盞燭光,便投出一道陰影。陰陽平衡,大道也。 序曲— 一個片刻記憶畫面、一些聲響與空間場域,在後來走過的日子裡,仍不時會回來扣門。也只有在失去了,才會驀然明白那時所留下的生命線索與意義。
Thumbnail
自生命的斷裂處,點亮一盞燭光,便投出一道陰影。陰陽平衡,大道也。 序曲— 一個片刻記憶畫面、一些聲響與空間場域,在後來走過的日子裡,仍不時會回來扣門。也只有在失去了,才會驀然明白那時所留下的生命線索與意義。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從90年代新住民家庭開展的故事。飄洋過海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孩文慧,隔著話筒向遠方的家人報平安,「媽媽啊,我很好,他們也對我很好。」話像是對親人說的,也像是對自己說的。
Thumbnail
這是一個從90年代新住民家庭開展的故事。飄洋過海嫁來台灣的越南女孩文慧,隔著話筒向遠方的家人報平安,「媽媽啊,我很好,他們也對我很好。」話像是對親人說的,也像是對自己說的。
Thumbnail
《徘徊年代》劇情講述不同時代下兩名越南女子的生活,一段是以九〇年代為出發,主角文慧遠嫁繁榮台灣,與建築工忠銘共組家庭,原先抱持著迎來完美生活的幻想,卻隨著現實的到來而破滅,與丈夫婆婆的不合最終促使文慧一人展開探索台灣的生活。而另一段故事則是聚焦於千禧年後的台灣,越南女子裴秋蘭來台求學,畢業後擔任徵信
Thumbnail
《徘徊年代》劇情講述不同時代下兩名越南女子的生活,一段是以九〇年代為出發,主角文慧遠嫁繁榮台灣,與建築工忠銘共組家庭,原先抱持著迎來完美生活的幻想,卻隨著現實的到來而破滅,與丈夫婆婆的不合最終促使文慧一人展開探索台灣的生活。而另一段故事則是聚焦於千禧年後的台灣,越南女子裴秋蘭來台求學,畢業後擔任徵信
Thumbnail
單論劇本,《分手的決心》雖沒有如前作般張狂或野心十足,然劇情張力與情感密度未必較弱,在外放風格中內收的嘗試更讓人耳目一新。六年過去,朴贊郁大師功力依舊,依然懂得如何創造氛圍,寫著慾望的凝視,說著復仇的故事,這便造就朴贊郁作品如此令人癡迷,帶領觀眾往迷霧更深處奔去。
Thumbnail
單論劇本,《分手的決心》雖沒有如前作般張狂或野心十足,然劇情張力與情感密度未必較弱,在外放風格中內收的嘗試更讓人耳目一新。六年過去,朴贊郁大師功力依舊,依然懂得如何創造氛圍,寫著慾望的凝視,說著復仇的故事,這便造就朴贊郁作品如此令人癡迷,帶領觀眾往迷霧更深處奔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