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回到首爾》:在離散的灰色地帶上跳舞

2023/03/0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你知道的,我可以像彈紙屑一樣把你拋下。」
~弗萊蒂
《回到首爾》於 2022 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中大放異彩,法裔柬埔寨導演周戴維曾以《迷夢鑽石島》(Dimond Island)入圍 2016 年坎城「影評人週」單元,《迷夢鑽石島》以發展中的金邊為背景,描繪發展中都市金邊的建築工人生活中的夢想,以及因為貧富差距而承受的夢碎。時隔六年,改編自友人真實故事,《回到首爾》以韓國出生、不諳韓語、被法國人領養的少女「尋根」之旅為題,目前常住巴黎的周戴維找到巴黎當地的南韓藝術家朴智敏飾演。
周戴維自言,《回到首爾》拍得很迅速,故事來了,資金到位,找到女主角,迅速地就在疫情下的韓國拍完了。虛構故事中,疫情仍然存在,但似乎沒有真實世界這麼阻隔人與人的連結,尤其是血緣的連結。周導演表示,讓他對這個尋根故事燃起興趣的起點是:「收養故事中,人們被迫冠上一種身份定義自己,卻因而感到沮喪。」
任何人,被「冠上」身份,都會有所質疑。在《回到首爾》的例子中,少女弗萊蒂剛出生即被領養去西方國家,她因緣際會,意外在韓國轉機停留時,突發奇想去韓國的收養中心尋找自己的生父母。畢竟,養父母再親,仍舊是為弗萊蒂冠上了另一個身份;然而當生父一家人與弗萊蒂接觸,她卻當面承受了父親迎面而來的罪惡感。弗萊蒂覺得自己再次被冠上「被拋棄的女兒」的身份,原先為了解決收養「被冠上身份」焦慮的尋親之旅,卻在抵岸之後,馬上就倍感疏離。
在《回到首爾》中,弗萊蒂不斷地遇到如何「翻譯自己」的困境。導演塑造了一個不斷變動的角色,她必須在這趟情境不斷變動的尋根之旅中,不斷地將上一個版本的、不受拘束的自己,轉譯成下一個情境中的自己。有時候,不諳韓語的弗萊蒂使用了比較直接、狂野的行動和肢體語言,導演形容為「先行後思」,去證明自己不受到她理論上的「家鄉」韓國文化的拘束。實際上,弗萊蒂的狂野是她為了抵抗、或者尚未「變成一個韓國人」,所產生出另一個版本的弗萊蒂,既不是出生、成長於巴黎的女孩,當然也不是生在韓國的親人想看到的那個女兒。
導演周戴維在本片訪談中被問到,影片的調性是否有些類似驚悚片?周戴維表示 《回到首爾》的餐桌戲是從大衛芬奇的《社群網站》中得到靈感,不諳韓語的弗萊蒂必須不斷在他人的陪同下,與代表著韓國文化的生父、機構碰撞。故事分為三段,第一段是從弗萊蒂短暫的過境發展出來的尋親敘事;當故事來到第二段,她變成了留在首爾作為法國軍火商的女業務。弗萊蒂幾乎像極了諜報片女間諜,卻又是一個「翻譯」的角色。這時候的弗萊蒂,相較與生父見面時被父親「罪惡感」襲擊的她,對這個新的「故鄉」有了更多理解、更多距離,也更懂得如何在韓國生存(或者 party)。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1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