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的有感受到買不到蛋,去大賣場搶到一箱30顆,儼然成為英雄
都不敢看標價,30顆280,一顆已經堂堂逼近10元。
看新聞支離破碎的報導,總搞不清楚到底為什缺蛋,決定自己好好研究研究
蛋蛋產業鏈
畜牧業現在也都專業分工化,所以首先我們得把產業鏈給拉出來看看我們的最終產品,蛋,在這年頭到底是怎麼來的:
按業界分類,0~6週叫做小雞(種雞),7~12週叫做中雞,雞農從國外買進小雞(主要是美國海蘭和義大利來亨雞),養大之後再賣給蛋農去產蛋。
缺蛋導火線- 禽流感
根據農委會提供的數據,雞隻數量驟降是發生了什麼事?
起因是自2022年12月起國內爆發H5Nx禽流感,每月撲殺超過20萬隻,光今年1.2月撲殺量(54.9萬)就接近去年全年總和(56.4萬)。另外一個部分是飆高的換羽隻數,一般來說,換羽是老母雞產蛋率下降用來回春休息用的手段,前面沒提到的是,雞也是生物,有壽命的,17週開始可以產蛋後大概到66週會需要淘汰或是換羽回春一下,回春後的雞可以再多下約32週。但是,台灣蛋農分散,而且都小規模飼育,總不會大家都一起進口一起老吧?
這下還是跟禽流感有關,蛋農為了不要被撲殺(殺不只殺你家的雞,還殺你街坊鄰居的雞),除了隱匿之外,另一招就是讓雞進入換羽保存體力對抗感冒。好了之後又是一尾活雞,豈不甚好。於是和一起爆發的禽流感一起,換羽隻數一起拉高。
於此同時禽流感影響的不只是蛋雞,也一併影響了入中雞數持續走弱。
但這肯定讓人有另一個疑問,阿禽流感不是年年有,那怎麼以前不缺蛋?
如果我們攤開數據,今年還真的特別嚴重。禽流感高峰大約在每年的12~2月,冬天過完就會好很多,然後今年三個月就撲殺了超過80萬隻雞(以往頂多一個月殺超過20萬隻,這次是連3個月),加上換羽的和隱匿的,產蛋隻數比起平常少了1成(約300萬隻),足夠導致供銷出現缺口。
何時能緩解?
要讓蛋雞回復到一般水平,也就是填補少掉的300萬隻雞,首先,得要虧損避免擴大,也就是三月撲殺量+換羽要小於入中雞隻數,不然還是繼續失血中。所以說,三月中旬頂多也就是沒有更糟。
再來根據新聞時間序,以及農委會說法,蛋量安全線大概在每日2400萬顆,對應現行產蛋率差不多是在3400萬隻雞的水平,以現在的入中速度,明年都填不滿。
那如果按照農委會蛋雞年輕化計畫,種雞長大要4個月,屆時產蛋率可以有5%的提升但是雞隻總數頂多填到3200萬,3200x 75%,不多不少剛好2400萬顆。所以說最樂觀,大概也要6月才能再看到往日榮光。但這也只是勉強達標,整個系統還是瀕臨崩潰邊緣,明年禽流感再來一次,就再缺蛋一次,年後缺蛋常態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產蛋率和雞隻數是蛋業的兩隻腳,台灣產蛋率一直以來都低,瘸了一隻腿走了10幾年,這次禽流感把另一腿也打瘸了。產業更新這類議題,大概各種專家學者都提到爛了,但要集中化的大型科學養殖場,就得要有財團進來玩,小農抗風險能力低,相當於政府每個月補助5000塊就要你趕快去生孩子一樣。
這次比較值得注意的另一個問題是,無獨有偶的,傳統的防疫政策在人和雞隻身上都出現了效果不佳的狀況,導致撲殺量大效果卻有限。一旦被發現就要被誅連九族,而隱匿又造成控制效果不彰,導致惡性循環,也許同是禽流感過來人的泰國值得我們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