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看孩子的文章,不是上對下的給予批評,而是把孩子的地位提升到同等的位階,互相討論。他的觀點實在令我感到汗顏--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文豪,居然對等看待孩子的文章;至於我們這種庸材,又哪來的自信對小朋友的作品自以為是地指指點點呢?
在教學現場,總是會遇到那種喜歡貶低孩子作品的父母,一攤開文章,劈頭就罵「怎麼錯字那麼多?」「怎麼寫那麼少?」「怎麼字寫那麼醜?」又或是自己看不順眼,就拿起橡皮擦一口氣擦掉整段甚至整篇。
說實在的,我教過不少討厭寫作的孩子,他們原本是有寫作潛力,卻在家長的摧殘下,漸漸失去文字表達的自信心。可見,如果你家小孩不喜歡寫作,在檢討他們以前,最好先檢討自己。
關於大人應該怎麼看孩子文章的問題,享譽國際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觀點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發。在他的《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書中主張用英文的elaboration這個詞來指修改小孩子文章的行為;之所以要用英文,是因為日文中的相似詞彙有高人一等或個人觀感的意味,但elaboration,他認為:
這個字給人的印象是在和對方同等地位,一起切磋文章,把對方提高到和自己同等位置。
因此,他看孩子的文章,不是上對下的給予批評,而是把孩子的地位提升到同等的位階,互相討論。他的觀點實在令我感到汗顏--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文豪,居然對等看待孩子的文章;至於我們這種庸材,又哪來的自信對小朋友的作品自以為是地指指點點呢?
雖然大江健三郎並沒有針對這個課題深入發揮,但我這些年累積下來的教學經驗中,倒是有幾點和他的觀點呼應,接下來和大家分享:
一、先別管文字與修辭,孩子的感受與想法更重要!
寫作和說話一樣,是一種表達的工具。對於剛接觸寫作的孩子來說,還無法妥善掌握這項工具,但卻無損他們的表達欲望,他們也會想透過文字來呈現他們的情感、想像以及對世界的看法。
所以,這個時候,大人必須多花點耐心,找到他們想透露些什麼,進而看到他們可能沒有說出口的情緒,甚至發掘出他們未開發出來的特質。
然而,當小朋友懷著滿腔表達的熱血,努力寫出來後,家長卻只顧著挑錯字、嫌修辭;被潑個幾次冷水後,再怎麼沸騰的熱血也會冷卻,不再願意提筆寫作,你也少了一個了解孩子的管道。
想像一下:你今天在公司受了委屈,找一位朋友哭訴,可是你一開口,他卻猛挑你文法不正確、用詞不精準、發音不標準……等毛病,害你講一句話被打岔三次,你下次還會想找他談心嗎?同理,孩子的寫出來的東西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打槍,那麼寫了也被罵、不寫也被罵,那何必寫呢?
不是說用字遣詞不重要,但為孩子建立寫作自信心應擺在首要任務。
二、與其批評孩子的文章,不如自己寫寫看!
為什麼很多家長看孩子的文章,第一時間只看得到寫錯的字和寫醜的字?通常是因為本身缺乏寫作能力,沒有辦法判斷優劣,只能看表面,所以說不出所以然來。
因此,要給孩子具體實用的建議,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寫寫看,親自揣摩寫作技巧,再和孩子分享;下筆的同時,你也會嚐到腦袋打結的痛苦,體會到孩子寫作卡關的心情。
直到你可以感同身受,理解他們的障礙,自然不會擺出高高在上的姿態說長道短,而是站在對等的立場看待他們的作品。
大江健三郎是作家,寫作遇到瓶頸的感受以及作品遭到批判的心情,他比任何人都懂。我猜想是這個緣故,讓他認為不要任意批判孩子的文章,畢竟他們的受挫力還不比成人,不如平等地交流切磋更能夠為孩子培養寫作熱忱。
我自己也時常寫遊記、食記、閱讀心得、生活雜感和短篇小說,並且把個人創作經驗中所提煉出來的寫作技巧分享給孩子;也會從孩子的作品中,獲得不同視角觀察事物的樂趣和啟發,獲益良多。
總之,站著說話不腰疼,自己寫寫看,或許你會驚覺小朋友可以寫成這樣,原來這麼厲害啊!
三、把作文題目當閒聊話題,增進親子交流!
想要對等看待孩子的文章,除了自己寫寫看,也可以藉由作文題目,和孩子聊聊看。爸媽不妨先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刺激小朋友的聯想力,當他提筆處理這個題目時,便可以很快想到例證了。相對的,假如你看題目看了老半天,卻想不到有什麼可分享的經歷,那不是題目太刁鑽,就是你自己的聯想力有待加強,更何況是小朋友呢?
我曾經寫文章說明這個觀念,這裡不再贅述,僅列出三點親子共聊作文的好處:
- 讓孩子更加認識你,拉近彼此的距離
- 經由不同觀點的刺激,提升觀察力與思辨力
- 當孩子樂意表達,你會更加認識孩子
下次當你看到小朋友寫得亂七八糟的作文,正要爆發時,請想想大江健三郎--他和孩子站在同等的位置,欣賞他們的作品,而你卻高高在上,豈不是自以為凌駕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