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一位有女兒的父親,我最怕看到這類新聞……
近日媒體報導,一位十四歲的少女在作文中描述遭到補習班老師侵犯的事情,才讓事件曝光。(新聞連結)她筆下的內容,讀了實在令人心疼,這裡就不引述了。接下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問題是:如果少女連沒用利用寫作文這個管道來發洩心情的話,她是不是還要繼續忍受狼師的荼毒?
藉由這起事件,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對於孩子作文的要求,會不會導致他們不敢寫出自己的真實遭遇?
以下三個觀念,請大家千萬注意:
1️⃣作文,是親子溝通的一個重要管道
遭到狼師侵犯的少女,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即時說出她的遭遇,但她至少懂得透過書寫來求助,總算阻止狼師的惡行。
因此,寫作文,除了考試的功利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扮演了親子交流的管道。孩子羞於啟齒的話題、遭遇、感受,可以透過文字傳達給父母。尤其是那些缺乏互動、冷漠的親子關係,要特別留意--
寫作,可能是你「唯一」了解孩子遭遇的管道。
為了保持這個管道的暢通,該注意什麼事呢?
2️⃣人生有黑暗面,作文當然可以寫負面的情緒
很多家長以為作文呈現出來的面貌,一定得是積極、光明、正向的,不允許孩子透露消極、黑暗或不符合大人期待的道德觀。
我就不只遇過一次,學生帶回家訂正再交回來的作文,出現明顯塗改痕跡--
原本寫書桌凌亂不堪的,被父母改成書桌整潔乾淨,書籍排列得一絲不苟。
原本寫老師臨時請假,全班嗨翻天的,被父母改成同學們對於無法上課而感到惋惜。
一旦孩子認為寫作一定要粉飾太平、包裝精美,還敢在作文當中書寫不堪的遭遇嗎?
因此,我們可以帶領孩子轉換觀點,把負面的想法引導至正向思考,但不是掩蓋負面,強說正面。
3️⃣看文章先看孩子想表達的感受和想法,避免過度批判
攤開孩子的稿紙,大家慣先看表面上的缺點--寫太少、錯字太多、標點有誤、語句不通……等--時常忘記孩子想透過這個溝通管道,向你傳達什麼訊息。
直到你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這些重要訊息,甚至只顧著批判這些表面錯誤……
那麼,他們當然不願意再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笨到把作文拿給你看,或是乾脆寫少一點或不要寫,反正不寫也是被罵,寫也是被罵,何必自討苦吃呢?
若他們遇到需要父母協助的情況,你最好有把握他願意對你說出口。
否則,一旦他們不想寫出來,你也不可知道什麼不好的事正發生在他們身上了。
當然,你最後還是會知道事情始末,但通常已經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了……
- 延伸閱讀:
《教作文,先交心:陪孩子找回表達的熱情與自信,給父母及老師的42個引導寫作練習》第七章〈我媽說不能寫負面的東西--從怨言到建言,是提升思辨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