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l【書名】:「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更新於 2023/03/25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在並排的結帳櫃台前,人們會緊盯著實況,觀察哪一個結帳櫃台前排隊人潮較少,就立馬挪到那個櫃台排隊,但最終各個櫃台所排之人龍長度大致相等。同樣的,生意人都很聰明,像就超市排隊等著結帳的顧客一樣行為,想著哪裡有更好的投資機會?想著哪裡有沒有可以被利用的傻瓜?準備大撈一筆。
經濟學講求「供需」,會達到「均衡狀態」(Equilibrium)。這個原則也可運用在本書強調「釣愚」觀念上。只要某(些)人存在某種弱點,就會有人會趁虛而入,以攖取暴利;亦即有機會,就有人會出手,最後達到「釣愚均衡」(Phishing Equilibrium)這本書的兩位作者花了五年思考這個問題並撰寫本書。個人覺得閱後收穫很多,值得推薦。
*****************************
書名:「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英文:PHISHING FOR PHOOLS~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註1)
作者:喬治 艾克羅夫(George A. Akerlof) / 羅伯 席勒(Robert J. Shiller)(註2)
出版社: 遠見天下 (2016/6/30 )
*****************************
人們還是非常習慣使用「快思慢想」這本書中所倡導的「系統一」模式思考~即常常不加思索地立下決策,特別在自由市場裡,充滿了利用供需之間關係而獲利之人。騙子固然很多,但我們更要探討的是:怎麼會有那麼多人且容易的被騙?
這牽設到人的心理層面。經濟學講求均衡(但偶而會失衡),但人性呢?老是失衡(失序),這就是本書要探討的重點~市場裡充滿
(1)消費陷阱
(2)為什麼有些人老是被騙?
於是作者說,在自由市場高度競爭壓力下,商人若不設下一大堆「心理陷阱」或「資訊陷阱」,就比較難以獲得「超額報酬」。而消費者,無法擺脫人類天性心理偏誤,在人性的弱點下,個個成為「冤大頭」。
綜貫本書,兩位作者歸納了四種容易「釣愚」的情境,分別是「個人財務岌岌可危」、「總體經濟不佳」、「健康問題」、「施政不當」。
1 「個人財務岌岌可危」:平時那麼努力節儉,但一次揮霍下,就前功盡棄。
例如特殊節慶像情人節、耶誕節、值得記念的日子、結婚儀式、葬禮的棺木或骨灰罐等。
2 「總體經濟不佳」:經濟衰敗前迴光返照
金融危機前,常流行著「這次真的不一樣」這句金言,騙子最愛用這句話了。在泡沫即將到達臨界點之前,會被引誘買進看到高獲利的金融商品,而大家都視而不見潛在系統風險。
3 「健康問題」:不知不覺地被洗腦
例如通過FDA審查的抗發炎藥偉克適(Vioxx),從1999年上市到2004年下市,導致2.6萬人到5.6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9.6萬人罹患乳癌;或者,即便在某個研究中調查有12萬名的護理師,雖然都懂營養學,但四年平均增胖15公斤,都在洗腦快樂地吃著洋芋片、薯條、喝著含糖飲料。
4 「施政不當」:能塑造形象但施政能力不佳
選舉前大量廣告可以塑造符合選民喜歡的人設,選前到選後也可以一直被包裝,當資訊不透明下,一時之間或許很難知道真相,但夜路走多了,總會碰到鬼,總有那麼一天,真相大白。

我們來舉幾個「釣愚」經濟學的個案:

《個案一》:(書中的範例)
1985年西雅圖一對父子創設了一家肉桂捲食品公司(Cinnabon Inc.),號稱是「全世界最好吃的肉桂捲」,老闆說:因為他去印尼多次,才取得極品馬卡拉肉桂,大推「人生少不了糖霜」,事實上,他只是加入大量乳瑪琳及濃濃的糖霜,光吃下去這肉桂就有880大卡(雖然有提供熱量資訊但放在不顯眼處)。結果推出後一爆而紅,全球30多國,共750門市。在自由市場中,就算這對父子不設立這樣公司,別人也會設置類似的營利機構的。釣愚者不少,但甘心被釣的愚人更多。
《個案二》:(我虛構的範例)假設Netflix決定設定了多重訂價政策。
方案一:每年年費5,040元(等於每月420元),無限觀看權利。
方案二:願意綁二年約一次繳清,共8,640元(等於每月360元),無限觀看權利。
方案三:想要觀看連續劇,每劇定價200元,但不能跨月觀看,每次要看之前在Netflix下單,但必須親自跑到到便利超商去結帳付現。
消費者在比較利益下,會樂觀地高估自己的的自信傾向,大部份會想方案二,因為,心忖著只要我每個月看了兩部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及,《媽,別鬧了》以上,就值得了!況且若選方案三,連續劇每單買一次,就必須跑去便利超市付(商人故意設計進入障礙),有時看劇是一個臨時興起的FU或「奇摩子」,那真的太麻煩了!。但是,有些忙碌的現代人真的有沒有可能二年下來累積看了48部連續劇以上呢?還真有這種人啊,這些忙碌的人真的要理性些,選方案三才是上策(但他永遠相信自己每個月應該可以看到三部連續劇以上啊)。
如果Netflix內部企劃單位,使用了大數據,實際分析過消費行為,故意設一個心理陷阱,知道大家幾乎都會選方案二。 而且方案二,可以大筆地先收到消費者預繳的現金流量,對公司而言,在財務運作上可以先以現金周轉。
《個案三》:(我自己想的範例):到底擁有自己的車?還是隨叫計程車呢?
每次叫一趟計程車,少則100~200元,多則幾百元。坐計程車會心疼喔!(這是心理作用)那到底是買車好呢?還是需要時再坐計程車?如果是長程多日,也可用租車。
電視廣告最大買主就是「車商」。買下大量廣告,頻繁地播出,就是要不斷地洗腦,腦音浮現那「全家一起溫馨出遊的畫面」;「有肩膀有擔當的男人應該要買部車,接送愛人與家人」。愛面子的人有部豪華進口車子代表著身價,但實際上可能只是打臉充胖子而已。但如果真的精打細算起來,買部像樣的車子不僅單價高,還有很多花費,要定期保養,要稅金,還要維修費,還要油資,還有折舊等等…..這些,車商的廣告是永遠不會告訴你的。
//
這本書的作者們是「行為經濟學家」,故多從心理學層面切入探討經濟行為。例如在《影響力》這本書中,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博士列舉人們心裡偏差實例,例如人們喜歡互惠,不想挑戰權威、喜歡跟隨別人、壓惡損失,我們這些特質都被銷售員掌握了。
看這本書,我不禁思索,它到底是本經濟學的書呢?還是心理學?也像社會學?它提到了「現代人為什麼那麼窮?」的現象,雖然我們所得是比上一世代增加了,但是生意人更會設局「釣愚」,周遭有太多的誘惑,創造了更多需求,忍不住不斷消費….更換新衣服/裝飾品/新手機/嚐鮮新口味…。
「影響力」這本書說我們不想挑戰權威、喜歡跟隨別人、壓惡損失,所以我們相信品牌,相信金融機構累積的信譽。只要大型金融投資對某金融商品做出評等,我們就會相信它,偏偏人先天自私,金融機構的CEO想要鞏固位置,就要拿出績效,贏過同業競爭者,才能讓董事會一直支持他,有績效後才能有驚人高薪紅利。隨著金融機構推出的衍生性商品愈來愈複雜(當年房地產價格狂飆,不動產抵押資產擔保證券(Mortgage-Based Asset-backed Securities, MBS盛行),次級房貸市場愈來愈大,信用擴張愈來愈大,牽連結構愈來愈大,一大堆不良資產經過投資銀行的拆分或包裝,再以美麗的糖衣再分銷出去,金融機構既不嚴謹又私慾的信用評等,當年的房地產一片欣欣向榮
「影響力」這本書說:人們喜歡互惠,不想挑戰權威、喜歡跟隨別人、壓惡損失
讓一大堆本來個人財務狀況不佳的投資人紛紛炒房上鉤(釣愚),同時,當年的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 CDS)大利其市,最終連動倒債愈滾愈大到不可收拾。利慾薰心的結果是高槓桿操作後的「信譽透支」,著名的2008年金融海嘯就是這樣。
//
因為人類的思考方式容易被故事吸引,而且會專注於故事中,開始有選擇性的截取資訊,最終導致容易被操弄。講故事放出訊息的人(賣方)與接受訊息的人(買方)存在資訊不對稱,賣方有意無意隱藏真相,讓愚者上鉤,在金融市場裡,在短期限內資訊有限下不易求證,更能引出這種現象。
//
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提倡的是效率與均衡,本書作者是行為經濟學家,他們認為沒有完美理性的均衡市場,在競爭的市場中自然會產生釣愚現像,它不是經濟學的外部性,但人性自由下私慾的詐欺行為,人性弱點容易上當。作者也發覺傳統經濟學提到的「顯示性偏好」(註3)太過理性了,作者認為在面對每次選擇時,難免受人性心理偏誤影響,所以釣愚行為一直反覆出現,應該修正為「釣愚均衡」。

個人心得:

在自由經濟體中,大家都在求生存/求富裕。生意人總是要想盡辦法想要賺消費者的錢,只要手段合法,大家各憑本事,也很難多說什麼?但是否符合道德,只能訴求公共議題了。
作者提及「釣愚均衡」,彷彿只顯示消費者比較像傻瓜,是相對弱勢的一方?我倒覺得不必然!反過來看,企業也有生存及獲利的壓力,企業也是由人聚合組成,同樣是人,不可能在當消費者時是比較像傻瓜,但轉身一變為職員時就不像傻瓜?應該是賣方及買方各有各個特微,各有各的優點弱勢,也各存在各自的盲點。時代在變,網路資訊發達,反過來看,也很多消費者扮演釣愚企業的角色,例如,在消費者保護主義下,故意陷害企業,求得賠償,這種現象也屢見不鮮了。
不過,企業倒是較有組織、有各種資源,相對上比較有規劃的優勢。例如,我們常說「顧客至上」,我們感覺客服人員態度非常棒,聲音輕聲細語。或者,我們看到的廣告都非常活靈活現,或者我們聽到的故事都非常感人精采,或者產品都有名人部落客等的加持下令人信賴。這一切一切都在廠商的精緻設計中~他們正在釣愚。顧客的一時感性,剎那間馬上被商家的TOUCH MOMENT迷惑了,破除了戒心,馬上被鉤。
同樣的,本書中也提到買房子、刷卡、政治行為、金融市場裡,也有太多太多「釣愚均衡」的情形。
兩位作者是老實的經濟學家,以上是他們在書中提及的現象。但我覺得,如果他們若曾去涉足情色場所或溫柔鄉,那肯定會大開眼界,那個場域,應該更有強列的「釣愚」存在感喔!

結尾:

高盛創辦人溫伯格生性謹慎,在他辦公室裡有一個不小起的小布袋,裡面裝了幾顆小石頭。這是他年輕時去尼加拉瀑布向一位小販買的。那小販說:「尼加拉瀑布底下有豐富的鑽石礦,我這小袋子有幾顆鑽石,我賣你一美元」,溫伯格說:「我只有50美分」,最後就以50美分成交。
在釣愚的世界裡,都有一番精心包裝的結構,讓人相信C/P值很多,只要迷思不破,永遠有人十分愉悅地自願上鉤。
註1 有趣的新字源
PHISH是1996年才出現的新字,是網路上詐騙以取得個資。是網路釣魚之意。
PHOOLS是傻瓜一字的衍生新字,是「被釣上鉤的愚人」
註2 作者介紹
喬治 艾克羅夫(George A. Akerlof)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羅伯 席勒(Robert J. Shiller)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註3 顯示性偏好
人們會透過「選擇」增進自身利益。
最普遍的比喻,假設某個人有兩個消費選擇:(1)買兩個蘋果和三條香蕉,(2)或者買二條香蕉和三個蘋果。如果兩個選擇的費用一樣,而他選了前者(1),那就表示某甲喜歡前者多於後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本身在投資行為上,有理論基礎及多年的實務經驗。雖然讀過的財經書籍至少有二百本以上,但仍然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風險永遠是投資人首要考慮的因素。希望彼此有緣的人,在投資之路上能夠得到應有的報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成功」對個人而言,代表著成就。除獨善其身外,也能推及及人地幫助著他人,在物質上、精神上、道德上的助益。但真的是這樣嗎?本書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教授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成功是對個人的推崇,但對別人或許會是傷害。他為什麼能這麼說呢?在這本書中詳實地辯證他的觀點。
馬愷文(Jeffery Ma)是麻省理工學院「21點小組成員」(註1)。他利用數學與統計,以合法方式打敗賭場(直到被禁止進入賭場前的那幾年,大概賺進了600多萬美元)。「我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算牌」馬愷文說。我信仰分析與統計的力量,這與我信仰上帝的心並沒有不同。
百年來的心理學家們,從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到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已用各種不同論述不斷地提醒著我們:「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愚不可及的決定,乃至於無法得到最佳利益」。說更直白一點,出發點雖然是想要最有利於自己,但往往結果事與願違!這些種種錯誤或愚蠢的決定稱之為
我超級喜歡這本書的。它完全滿足我了解人類為何不理性的全部理由。中文書名叫「反智」,「反智」就是違反「智慧」嗎?,維基百科所說的「智慧」較可達到個體及群體的預定目標,是為人處事之道,為「形而上者」,謂之道。智慧能使我們做出如願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人的大腦值得探索,人心可以昇華。我們不一定改變得了外界環境,但人人都能回到內心,鍛鍊自己的心智,讓自己擁有面對世界的積極能量。」
書名既然取成「通識課程」,對象當然是針對普羅大眾,所以本書內容用詞淺顯,也不牽設公式,大致上均能以直覺閱讀就能明白。「金融」是什麼? 作者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金融的本質就是在解決人與人之間「價值的跨時空交換」。目的似簡單,但事實上並非那麼地單純,為什麼呢?
「成功」對個人而言,代表著成就。除獨善其身外,也能推及及人地幫助著他人,在物質上、精神上、道德上的助益。但真的是這樣嗎?本書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教授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成功是對個人的推崇,但對別人或許會是傷害。他為什麼能這麼說呢?在這本書中詳實地辯證他的觀點。
馬愷文(Jeffery Ma)是麻省理工學院「21點小組成員」(註1)。他利用數學與統計,以合法方式打敗賭場(直到被禁止進入賭場前的那幾年,大概賺進了600多萬美元)。「我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算牌」馬愷文說。我信仰分析與統計的力量,這與我信仰上帝的心並沒有不同。
百年來的心理學家們,從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到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已用各種不同論述不斷地提醒著我們:「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愚不可及的決定,乃至於無法得到最佳利益」。說更直白一點,出發點雖然是想要最有利於自己,但往往結果事與願違!這些種種錯誤或愚蠢的決定稱之為
我超級喜歡這本書的。它完全滿足我了解人類為何不理性的全部理由。中文書名叫「反智」,「反智」就是違反「智慧」嗎?,維基百科所說的「智慧」較可達到個體及群體的預定目標,是為人處事之道,為「形而上者」,謂之道。智慧能使我們做出如願的決策,有智慧的人稱為智者。
「人的大腦值得探索,人心可以昇華。我們不一定改變得了外界環境,但人人都能回到內心,鍛鍊自己的心智,讓自己擁有面對世界的積極能量。」
書名既然取成「通識課程」,對象當然是針對普羅大眾,所以本書內容用詞淺顯,也不牽設公式,大致上均能以直覺閱讀就能明白。「金融」是什麼? 作者開宗明義地告訴我們:金融的本質就是在解決人與人之間「價值的跨時空交換」。目的似簡單,但事實上並非那麼地單純,為什麼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Thumbnail
企業總是在尋找能影響顧客購買決策的各種策略,以獲取顧客青睞,而巧妙運用定價策略無疑是最有效的一環。在William Poundstone的《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中,不斷提出「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對人類心
Thumbnail
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一書中,William Poundstone 探討了許多價格決策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這些原理不僅影響經濟行為,更滲透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其中,經常被學者用來進行實驗的一個經典經濟遊戲「最後通牒賽局」,可以用來檢測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態,特別是對「公平」的感覺與回應,而感覺「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中,提到一個觀點:顧客是自私且殘忍的。顧客只關心他們自己能從購買中獲得什麼,而不是賣家的成本或努力。這種自私的消費心態,對於設定價格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消費者很殘忍地只在乎他們付出的金額與得到的價值是否匹配,這一點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Thumbnail
誘餌效應在定價策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塑造消費者的選擇。從實驗結果和實際應用中都能看出,誘餌效應帶來了明顯的影響,對於企業主來說,理解並應用誘餌效應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然而,使用誘餌效應時也需要注意相關細節,包括誘餌選項的合理設置、價格的控制、實用性和選擇數量的平衡。
Thumbnail
在韓國作家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介紹了「誘餌」效應,這個定價手法被大量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所謂誘餌效應(Decoy Effect),目的是通過設計產品價格和配置,引導消費者選擇對賣家最有利的選項。金裕鎮在書中引用了一個《國家地理頻道》的實驗來說明這一點。實驗在一家電影院進行,研究
Thumbnail
在探討《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這本書時,作者金裕鎮指出除了「稀缺」之外,成功的商品還需要具備「趣味」這個重要元素。這也是為何遊戲、賭博、上網等有趣的事物,都能讓人上癮並樂此不疲,原因就是它們帶來「無法預測」的驚喜體驗。 顧客對「有趣的事物」是願意多多付費的,這種快感也應被應用在商品的價格設定上,讓
Thumbnail
下寬和在《無痛買單》一書中曾提及「松竹梅法則」,這是是一種深入人心的銷售策略,松竹梅法則是基於一個簡單的觀察:當面對三個選項時,消費者傾向於選擇中間的選項。這種現象,在日本被稱為「極端性回避」,在西方則被稱為「中央舞台效應」。這樣的心理特性,對於設計定價策略來說,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而當我們在松竹
Thumbnail
超市業者利用心理學來引導消費者購買,例如將蔬果擺在入口處,誘使消費者選擇健康商品,增加購物清單上未列的商品。購物習慣和慣性行為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企業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和心理學應用,提高行銷精準度。然而,企業需在行銷和顧客隱私之間取得平衡,並抓住顧客生活中的關鍵轉折點,以提升收益。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Thumbnail
企業總是在尋找能影響顧客購買決策的各種策略,以獲取顧客青睞,而巧妙運用定價策略無疑是最有效的一環。在William Poundstone的《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中,不斷提出「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對人類心
Thumbnail
在《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一書中,William Poundstone 探討了許多價格決策背後的心理學原理,這些原理不僅影響經濟行為,更滲透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其中,經常被學者用來進行實驗的一個經典經濟遊戲「最後通牒賽局」,可以用來檢測人類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態,特別是對「公平」的感覺與回應,而感覺「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Thumbnail
在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中,提到一個觀點:顧客是自私且殘忍的。顧客只關心他們自己能從購買中獲得什麼,而不是賣家的成本或努力。這種自私的消費心態,對於設定價格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消費者很殘忍地只在乎他們付出的金額與得到的價值是否匹配,這一點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機會。
Thumbnail
誘餌效應在定價策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塑造消費者的選擇。從實驗結果和實際應用中都能看出,誘餌效應帶來了明顯的影響,對於企業主來說,理解並應用誘餌效應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然而,使用誘餌效應時也需要注意相關細節,包括誘餌選項的合理設置、價格的控制、實用性和選擇數量的平衡。
Thumbnail
在韓國作家金裕鎮的《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一書中介紹了「誘餌」效應,這個定價手法被大量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所謂誘餌效應(Decoy Effect),目的是通過設計產品價格和配置,引導消費者選擇對賣家最有利的選項。金裕鎮在書中引用了一個《國家地理頻道》的實驗來說明這一點。實驗在一家電影院進行,研究
Thumbnail
在探討《其實你可以再賣貴一點》這本書時,作者金裕鎮指出除了「稀缺」之外,成功的商品還需要具備「趣味」這個重要元素。這也是為何遊戲、賭博、上網等有趣的事物,都能讓人上癮並樂此不疲,原因就是它們帶來「無法預測」的驚喜體驗。 顧客對「有趣的事物」是願意多多付費的,這種快感也應被應用在商品的價格設定上,讓
Thumbnail
下寬和在《無痛買單》一書中曾提及「松竹梅法則」,這是是一種深入人心的銷售策略,松竹梅法則是基於一個簡單的觀察:當面對三個選項時,消費者傾向於選擇中間的選項。這種現象,在日本被稱為「極端性回避」,在西方則被稱為「中央舞台效應」。這樣的心理特性,對於設計定價策略來說,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而當我們在松竹
Thumbnail
超市業者利用心理學來引導消費者購買,例如將蔬果擺在入口處,誘使消費者選擇健康商品,增加購物清單上未列的商品。購物習慣和慣性行為也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企業可以透過數據分析和心理學應用,提高行銷精準度。然而,企業需在行銷和顧客隱私之間取得平衡,並抓住顧客生活中的關鍵轉折點,以提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