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母親與女兒的詭異迷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既是改編自湊佳苗同名原著,又主打《秘密內幕》飾演前後輩拍檔大受歡迎的戶田惠梨香與永野芽郁,今次改演母女(雖然電影才是兩人首次合作),《母性》的討論熱度理應不只現在般冷淡。尤其劈頭就以高中女生吊頸自殺為開始,配以女兒清佳(永野)一連串疑問的獨白,如何得到媽媽的愛?應該算是緊扣戲名的「母性」。

永遠是女兒,不想當母親?

電影前半的詭異氛圍營造得不俗,尤其提出了一個奇妙的命題——女性只分兩類:母親與女兒,可是母親曾經也是女兒。自認對女兒充滿愛的留美子(戶田),從小自認與媽媽(大地真央)感情深厚,為了討好她不惜一切,因為媽媽喜歡田所(三浦誠己)的畫,明明討厭的男人也迫自己接受。

留美子對媽媽的依戀接近病態。

留美子對媽媽的依戀接近病態。

甚至為了令媽媽開心,勉強跟自己與他結婚,目的也只是為了讓媽媽歡喜。(她最喜歡的始終是媽媽?)就算生了女兒清佳(落井實結子),也只是為討好媽媽 — — 聽媽媽話意圖改變丈夫的陰沉個性,分娩時只想媽媽陪伴身旁,對彩佳幾乎無愛;就算身陷媽媽與女兒被困火海的兩難,也只有想救媽媽、放棄女兒的欲望。

留美子極留戀「女兒」的角色,對「母親」的角色卻興致缺缺。

留美子極留戀「女兒」的角色,對「母親」的角色卻興致缺缺。

這𥚃故意把弄兩種敍述視角——包括留美子,以及清佳作為「女兒的女兒」的視角,透過長大後的彩佳(永野)獨白,回憶媽媽對自己刻意冷漠、凡事以外婆為先是刻意為之,妒忌自己被外婆愛錫;甚至身陷火海的時候,模糊了被媽媽相救的記憶,到頭來發現犧牲而捨命相救的,不是有直屬血緣的媽媽,而是隔了一代的外婆。

「成為母親」被迫還是自願?

《母性》從「母親」與「女兒」關係展開的故事很有趣,尤其前半部可堪玩味,留美子身兼「女兒」與「母親」兩種身份,對媽媽的病態依戀,拒絕長大成為另一個「母親」,對小女兒各種冷暴力,如此糾結的角色當然甚有挑戰性。戶田前半部表現搶眼,與大地真央的「母女」有愛的眼神,從而對童星落井實結子各種「可恨」的糾結對手戲,是整部電影最吸引的部分。

年齡只差11歲的戶田與永野,要飾演母女還是有點勉強。

年齡只差11歲的戶田與永野,要飾演母女還是有點勉強。

只是電影有點前重後輕,未知原著是否如此發展,不過後半部礙於戶田扮老的不自然,與永野年齡差距難以說服她們是一對「母女」,就算到了最後的母女情感爆發,還是欠了一口氣;加上還加插家婆(高畑淳子)與女兒(山下莉緒)的糾結關係,家姑把對自家女兒的脾氣發洩在媳婦身上,媳婦也算是另一種身份的「女兒」嗚?最後的「皆大歡喜」式收尾,減輕了提出疑問的力度,令電影有種草草收場感,甚為可惜。

饒是如此,《母性》提出了有趣的迷思:經常說男人沒經歷過懷孕過程,就算貢獻精子,也沒有已為人父的感覺,對女性來說只是另一個孩子;那麼女性呢?是否只要經歷懷孕的一刻,她們就可以立即從女孩進化為母親?完全放棄身為女兒是對媽媽的依戀,並對從自己身體「分裂」出來的孩子立即展現「母性」?同時身兼「母親」「女兒」身份有衝突嗎?出現「囚徒兩難」式困境的時候,她會選擇當「女兒」還是「母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福同學的沙龍
72會員
189內容數
雖然偏好日本影視,亦會討論香港、台灣及海外的戲劇作品,觀點未必獨特創新,就是愛胡言亂語,希望能找到同好交流。
大福同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塚原亞由子導演近年從電視圈跨足影壇,執導多部賣座電影,本文探討她最近三部跟香港觀眾見面的作品:《摘星廚神.巴黎夢》、《Last Mile:全面引爆》及《穿越時空の初吻》,比較其在電視劇及電影製作上的差異,並點出優缺點。她擅長處理細膩情感及氛圍,在電影中則努力嘗試展現視覺衝擊,但仍未完全擺脫日劇風格。
Thumbnail
2025/04/24
塚原亞由子導演近年從電視圈跨足影壇,執導多部賣座電影,本文探討她最近三部跟香港觀眾見面的作品:《摘星廚神.巴黎夢》、《Last Mile:全面引爆》及《穿越時空の初吻》,比較其在電視劇及電影製作上的差異,並點出優缺點。她擅長處理細膩情感及氛圍,在電影中則努力嘗試展現視覺衝擊,但仍未完全擺脫日劇風格。
Thumbnail
2025/04/14
《Grand Maison Paris》引發兩極評價,其國際版與日本版差異以及劇情走向成為討論焦點。本文分析電影版更動的原因,包括目標市場轉移、料理監修顧問更換、編劇風格與篇幅限制等面向,並比較其與特別篇《Grand Maison Tokyo Special》的差異,探討為何特別篇在粉絲間口碑較佳。
Thumbnail
2025/04/14
《Grand Maison Paris》引發兩極評價,其國際版與日本版差異以及劇情走向成為討論焦點。本文分析電影版更動的原因,包括目標市場轉移、料理監修顧問更換、編劇風格與篇幅限制等面向,並比較其與特別篇《Grand Maison Tokyo Special》的差異,探討為何特別篇在粉絲間口碑較佳。
Thumbnail
2025/04/02
日劇《Doctor X~外科醫·大門未知子~》劇場版影評,分析劇情、演員表現、製作層面等,並點出其優缺點,例如染谷將太的反派角色塑造成功,米倉涼子展現大門未知子脆弱的一面,但de-aging技術略顯不自然,主題曲更換也令人惋惜。
Thumbnail
2025/04/02
日劇《Doctor X~外科醫·大門未知子~》劇場版影評,分析劇情、演員表現、製作層面等,並點出其優缺點,例如染谷將太的反派角色塑造成功,米倉涼子展現大門未知子脆弱的一面,但de-aging技術略顯不自然,主題曲更換也令人惋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你覺得「母性」是天生的嗎?許多人都認為母性是天生的,好像只要經歷過懷孕、生子的這個過程,母性就會從這個歷程中自然生,而且是萬物皆然的道理。但萬一,就那麼萬一,母性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發生呢?這樣母親與女兒會變成怎麼樣呢?
Thumbnail
你覺得「母性」是天生的嗎?許多人都認為母性是天生的,好像只要經歷過懷孕、生子的這個過程,母性就會從這個歷程中自然生,而且是萬物皆然的道理。但萬一,就那麼萬一,母性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發生呢?這樣母親與女兒會變成怎麼樣呢?
Thumbnail
本次試讀了日本作家湊佳苗的經典之作《母性》,儘管試讀內容極為簡短,卻已能感受到一個女人面對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扮演的多種角色深感的徬徨無措,以及對這些人生角色肩負的責任內容所產生的強烈質疑……
Thumbnail
本次試讀了日本作家湊佳苗的經典之作《母性》,儘管試讀內容極為簡短,卻已能感受到一個女人面對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扮演的多種角色深感的徬徨無措,以及對這些人生角色肩負的責任內容所產生的強烈質疑……
Thumbnail
既是改編自湊佳苗同名原著,又主打《秘密內幕》飾演前後輩拍檔大受歡迎的戶田惠梨香與永野芽郁,今次改演母女(雖然電影才是兩人首次合作),《母性》的討論熱度理應不只現在般冷淡。尤其劈頭就以高中女生吊頸自殺為開始,配以女兒清佳(永野)一連串疑問的獨白,如何得到媽媽的愛?應該算是緊扣戲名的「母性」。
Thumbnail
既是改編自湊佳苗同名原著,又主打《秘密內幕》飾演前後輩拍檔大受歡迎的戶田惠梨香與永野芽郁,今次改演母女(雖然電影才是兩人首次合作),《母性》的討論熱度理應不只現在般冷淡。尤其劈頭就以高中女生吊頸自殺為開始,配以女兒清佳(永野)一連串疑問的獨白,如何得到媽媽的愛?應該算是緊扣戲名的「母性」。
Thumbnail
最近一直在思考「母親」在孩子心中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讀了岡田尊司的「母親這種病」心中真是百轉千迴,生命最初的連結竟然如此的牽絆影響著人的一生. 這本書的前言~母親,究竟是什麼? 每個人都不是自己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 會有現在的你,是因為有孕育你'扶養你的人。 那個人就是母親。 母親 母親
Thumbnail
最近一直在思考「母親」在孩子心中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讀了岡田尊司的「母親這種病」心中真是百轉千迴,生命最初的連結竟然如此的牽絆影響著人的一生. 這本書的前言~母親,究竟是什麼? 每個人都不是自己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 會有現在的你,是因為有孕育你'扶養你的人。 那個人就是母親。 母親 母親
Thumbnail
『無法預測結局的極端親情推理,必須讀到最後才能解開的謎底!』出版社的內容簡介這麼描述本書。係金ㄟ!我以為結局就是如此,但作者在最後章節又有幾個小反轉,跟前陣子看過東野圭吾的《透明的螺旋》一樣,給我一種「小彩蛋」的驚喜感。
Thumbnail
『無法預測結局的極端親情推理,必須讀到最後才能解開的謎底!』出版社的內容簡介這麼描述本書。係金ㄟ!我以為結局就是如此,但作者在最後章節又有幾個小反轉,跟前陣子看過東野圭吾的《透明的螺旋》一樣,給我一種「小彩蛋」的驚喜感。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