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 覺醒的對話15 -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她接著問:那需要打坐嗎?我師父常常都在打坐,可是我不懂哪是在幹嘛。

 

我:剛剛建議的內容,是在死亡的過程,透過「他力」的方式,得到接引。

 

打坐,則是練習透過「自己力量」的方法。

 

她:自己的力量?

 

我:是的。

 

透過與上師、本尊「念念不忘」的堅定信心,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連結」,這個連結,是「他力」。

 

簡單說,就是透過「非自己的力量」,「被」接引到善處。

 

「一代宗師」電影裡有一句話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這個「必有迴響」,就是「感應道交」。

 

但是,由於我們沒辦法預知自己的死亡方式,所以為了保險起見,平常練習死亡,是必要的

 

她:除了要寫死字,還要練習死?

 

我笑了:是啊,別忌諱!

 

就算不練習,將來還是要死,不是嗎?

 

誰能躲過死亡這件事?

 

她沒有說話。

 

我:而打坐,正是練習死亡的方法。

 

她:為什麼?

 

我:透過有程序的觀想與呼吸練習,身體的機能會緩慢的停下來,心靈思緒一開始會翻湧,經過長時間、有毅力恆心的練習,心靈會慢慢空靈,練習深度到一定階段,就會出現類似死亡的狀態。

 

要達到這個階段,需要:

 

1. 真正有經驗的老師指導;
2. 具備完整又正確的心態;
3. 正確又完整的練習程序,包含前行(暖身準備)、正行與後行(暖身結束);
4. 安全又安靜的處所;
5. 長時間有毅力、又恆心的固定練習;
6. 可諮詢與交換心得的對象。

 

這就包含了:「師」、「地」、「法」、「侶」了。

 

她:透過「自己的力量」,有什麼好處?

 

我:在死亡的過程中,更有把握往生善處,甚至可以選擇善處。

 

比「被接引」更有自主性,與確定性。

 

她:為什麼?

 

我:因為透過長時間的「接近」與「類似」死亡的練習,在真正死亡的那一刻,更能確保自己的精神狀態的穩定性,清明的精神狀態,可以幫助自己認清,與做出正確的選擇。

 

所以,這樣的練習,不單是身體狀態好的時候要練習,狀況不好的時候,更要練習。

 

就像剛剛提到的,我們不知道自己會以什麼方式死去、什麼狀態死去,所以活著的時候,不管狀態好不好,都要練習。

 

例如:感冒的時候、頭痛的時候、情緒低落的時候、精神亢奮的時候。

 

甚至,如果我們與上師、本尊的關係,已經進步到了「合一」的狀態,在死亡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呼喚上師與本尊,接著與祂們合一,這樣的話,更能百分百的確定,往生善處。

 

她:那打坐跟成佛有關係嗎?

 

我:有。

 

大大的關係。

 

待續...........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同樣的道理,我們沒有受過訓練的心就像老人家一樣,是羸弱的、虛弱的。那麼虛弱的心你要去鍛煉它,你不能說,我反正累了,我就坐著,常常坐;或者拿個拐杖做依託,依託久了之後,你的心就更加沒力量。 你現在身心健康的時候,心的力量尚且不夠,就更不用說奢望病重的時候甚至臨終的時候,你的佛號還念得出來。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為什麼要為往生者誦經 「誦經助念」是佛教中特有的一種善終儀式,能讓臨終者或過世不久的人解脫身心靈痛苦,得到圓滿安樂的歸宿。
    Thumbnail
    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反作用力的迴向修行」。 在物理學中,「反作用力」指的是當一個物體施加力於另一個物體時,同時也會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的反作用。這概念也可以運用到我們的修行之旅中。 在修行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遇到困難和挑戰,這些可以看作是我們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力。而反過來,這些困難和挑戰也會引發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同樣的道理,我們沒有受過訓練的心就像老人家一樣,是羸弱的、虛弱的。那麼虛弱的心你要去鍛煉它,你不能說,我反正累了,我就坐著,常常坐;或者拿個拐杖做依託,依託久了之後,你的心就更加沒力量。 你現在身心健康的時候,心的力量尚且不夠,就更不用說奢望病重的時候甚至臨終的時候,你的佛號還念得出來。
    透過《小止觀》的教授來正確地來調整我們身、息、心,這樣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法喜。 像以前我在講這門課的時候,有的同學過去不懂這個道理,通過學習,知道了怎麼調身、調息、調心之後,他再去靜坐修行,就發現有很明顯的效果。一些小小的調整,你覺得好像微不足道,但有時候會整個影響我們的身、息、心,影響很大。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為什麼要為往生者誦經 「誦經助念」是佛教中特有的一種善終儀式,能讓臨終者或過世不久的人解脫身心靈痛苦,得到圓滿安樂的歸宿。
    Thumbnail
    我們要探討的主題是「反作用力的迴向修行」。 在物理學中,「反作用力」指的是當一個物體施加力於另一個物體時,同時也會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力的反作用。這概念也可以運用到我們的修行之旅中。 在修行的路上,我們常常會遇到困難和挑戰,這些可以看作是我們施加在自己身上的力。而反過來,這些困難和挑戰也會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