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隨想6:讓教授休息一下吧

我常常覺得,台灣的大學教授們是一群「非常忙」的人類:和中小學的老師不同,大學教授除了要教書之外,還要做研究、做計畫、升等,甚至有時候還要兼學校行政……

  是時候,該讓教授休息一下了。

外務太多,讓教授們無法專心在研究工作上

  一般來說,大學的教授們都是學術研究出身,除了部分有相關經驗的教授外,大多數教授的專長都是做學術研究,而不是教學或行政工作。

  但現在台灣的大學,卻要求教授不只要做研究,還要同時兼顧其他事務,這對於教授們來說,都是要另外付出時間或精力,還不一定有回報的任務。也因此,許多教授對於與研究無關的工作,不是無法上手,就是草草敷衍了事,但這樣的畸形制度下最大的受害者,並不是教授,而是大學裡的學生們。

教授教不好,學生成為最大受害者

  在現今台灣的制度下,對許多教授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寫好論文、做好研究,因為這些事是和未來的升遷與升等相關的。至於學生學到什麼、學得如何,很抱歉,這與升等無關,請你自己負責。

  當然,並非所有教授都是如此,在我將近四年的大學生涯中,我也遇見過許多教學認真,對學生關心的老師,有些老師的教學與言行,更是在我的求學與人生道路上產生極大的影響。對於這些教授,我相當敬佩,也非常感謝他們的用心,因為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額外的付出」— —對他們實質上的升遷與發展,是沒有太多幫助的。

  但我們的制度,為什麼反而讓這些老師的心血,成為「無法得到報酬的付出」?我們必須檢討這樣的制度。

在台灣,大學教授除了做研究之外,還要負責教學、做計劃、升等,有時甚至還要擔任部分行政工作,在如此壓縮的時間下,犧牲的是學生的教學品質

教學與研究,需要有更細膩的分工

  教學與研究,本來就不是相同的專業,所謂「術業有專攻」,我們應該讓擅長教學的專業老師在第一線教書,擅長研究的教授們則專心在研究上,透過更加細膩的分工,與不一樣的升級制度,讓教授們有更多學術產出之餘,也讓學生有更好的教學品質。

  以美國為例,美國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兩種,前者重視學術研究與論文產出,後者則更重視實務經驗,並透過小班制教學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經驗。

  當然,台灣和美國的國情不同,我們不一定要完全照搬美國大學的分工制度,但在現行的體制下,我認為我們可以透過制度面的改變,讓教學與研究之間能夠彼此互補。

  舉例來說,目前台灣教授升等的條件中,還是以研究為主,但若能夠放寬條件,讓想專心教書的教授不一定要大量產出研究成果,而能透過教學表現得到升等機會,我想台灣大學的教學品質將會有不小的改變。

  相對地,對於專長在研究而非教學的教授而言,可以搭配一位專門的老師(並非助教),兩位老師共同開課,研究型老師負責課程規劃與課綱訂定,教學型老師老師負責教學,助教則負責處理改作業、登記成績等與學生較相關的工作。而專門老師也能透過放寬後的條件獲得升等機會,他們的付出也不會淪為「做白工」的處境。

研究與教學分屬不同專業,我們的大學應該有更細膩的分工。

研究與教學專業分工,學生是最大受益者

  另一方面,在更專業的分工下,師生都能因此受益:學生可以擁有更好的教學品質,老師們也能把時間留給自己更擅長的部分,不會像以前一樣要兼顧各方面的工作,少了更多壓力。

  此外,雙軌並行的分工,也能讓學生在生涯諮詢上有更多選擇權:對於想做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向研究型教授諮詢,找到更多相關的人脈與機會;而想進入職場工作的學生,也能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學到未來職涯發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制度的改革,並非一蹴可幾,但有時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極大的影響。我們想要給未來的學生什麼樣的高等教育,就從這小小的一步開始。



24會員
31內容數
「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是我從大一開始,便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過去,大學被視為是培養學術人才的搖籃,而到了近代,大學則逐漸與產業接軌,成為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