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大學隨想6:讓教授休息一下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常常覺得,台灣的大學教授們是一群「非常忙」的人類:和中小學的老師不同,大學教授除了要教書之外,還要做研究、做計畫、升等,甚至有時候還要兼學校行政……

  是時候,該讓教授休息一下了。

外務太多,讓教授們無法專心在研究工作上

  一般來說,大學的教授們都是學術研究出身,除了部分有相關經驗的教授外,大多數教授的專長都是做學術研究,而不是教學或行政工作。

  但現在台灣的大學,卻要求教授不只要做研究,還要同時兼顧其他事務,這對於教授們來說,都是要另外付出時間或精力,還不一定有回報的任務。也因此,許多教授對於與研究無關的工作,不是無法上手,就是草草敷衍了事,但這樣的畸形制度下最大的受害者,並不是教授,而是大學裡的學生們。

教授教不好,學生成為最大受害者

  在現今台灣的制度下,對許多教授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寫好論文、做好研究,因為這些事是和未來的升遷與升等相關的。至於學生學到什麼、學得如何,很抱歉,這與升等無關,請你自己負責。

  當然,並非所有教授都是如此,在我將近四年的大學生涯中,我也遇見過許多教學認真,對學生關心的老師,有些老師的教學與言行,更是在我的求學與人生道路上產生極大的影響。對於這些教授,我相當敬佩,也非常感謝他們的用心,因為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額外的付出」— —對他們實質上的升遷與發展,是沒有太多幫助的。

  但我們的制度,為什麼反而讓這些老師的心血,成為「無法得到報酬的付出」?我們必須檢討這樣的制度。

在台灣,大學教授除了做研究之外,還要負責教學、做計劃、升等,有時甚至還要擔任部分行政工作,在如此壓縮的時間下,犧牲的是學生的教學品質

教學與研究,需要有更細膩的分工

  教學與研究,本來就不是相同的專業,所謂「術業有專攻」,我們應該讓擅長教學的專業老師在第一線教書,擅長研究的教授們則專心在研究上,透過更加細膩的分工,與不一樣的升級制度,讓教授們有更多學術產出之餘,也讓學生有更好的教學品質。

  以美國為例,美國大學分為「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兩種,前者重視學術研究與論文產出,後者則更重視實務經驗,並透過小班制教學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經驗。

  當然,台灣和美國的國情不同,我們不一定要完全照搬美國大學的分工制度,但在現行的體制下,我認為我們可以透過制度面的改變,讓教學與研究之間能夠彼此互補。

  舉例來說,目前台灣教授升等的條件中,還是以研究為主,但若能夠放寬條件,讓想專心教書的教授不一定要大量產出研究成果,而能透過教學表現得到升等機會,我想台灣大學的教學品質將會有不小的改變。

  相對地,對於專長在研究而非教學的教授而言,可以搭配一位專門的老師(並非助教),兩位老師共同開課,研究型老師負責課程規劃與課綱訂定,教學型老師老師負責教學,助教則負責處理改作業、登記成績等與學生較相關的工作。而專門老師也能透過放寬後的條件獲得升等機會,他們的付出也不會淪為「做白工」的處境。

研究與教學分屬不同專業,我們的大學應該有更細膩的分工。

研究與教學專業分工,學生是最大受益者

  另一方面,在更專業的分工下,師生都能因此受益:學生可以擁有更好的教學品質,老師們也能把時間留給自己更擅長的部分,不會像以前一樣要兼顧各方面的工作,少了更多壓力。

  此外,雙軌並行的分工,也能讓學生在生涯諮詢上有更多選擇權:對於想做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向研究型教授諮詢,找到更多相關的人脈與機會;而想進入職場工作的學生,也能在專業老師的引導下,學到未來職涯發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

制度的改革,並非一蹴可幾,但有時小小的改變,就能帶來極大的影響。我們想要給未來的學生什麼樣的高等教育,就從這小小的一步開始。



avatar-img
32會員
44內容數
「大學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這是我從大一開始,便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在過去,大學被視為是培養學術人才的搖籃,而到了近代,大學則逐漸與產業接軌,成為產業人力資源的重要來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蔚藍Azur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學校的社團活動在興趣、技能與人際關係的學習上,是學校的課程難以取代的,然而在現今大學的學習環境中,社團的重要性卻經常被忽略。本文便是想要聊聊社團能帶給學生甚麼樣的收穫,以及台灣大學校園中長期只把社團視為「課外活動」的現象。
 「大一三嘴砲,轉系、轉學、雙主修。」這句名言背後反映出了台灣的大學轉系與雙主修、輔系門檻極高、資格不易取得的荒謬現象。 然而,這樣的門檻在世界上是相當罕見的,而如此高的轉雙輔門檻,不僅讓許多成績普通的學生無法自由選擇所愛的科系,也讓學生被迫浪費時間在給分高,卻對實際學習沒有幫助的營養學分上。
在現今社會中,以專業技能培養為導向的醫、牙、電、資、法、商等科系,一直是許多學生選科系的熱門選擇,相對而言,偏向理論與思考的歷史、哲學、物理、天文等學科,則因為就業不易而長期被視為是冷門科系,並遭受社會的歧視。然而,博雅精神與專業技術的培養,不應該是二選一,而應該追求兩者之間的對話與結合。
在未來,隨著AI與機器人的進步,比起知識的縱向挖掘,我們更需要橫向連結的能力,本文將從一個大學生的觀點,與大家分享五種大學時期跨領域學習的方式
作者註:此系列專文將會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討論現今高教的問題,以及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此系列為專文第一篇,希望能帶領大家思考在知識的界線已逐漸模糊的時代,分流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
學校的社團活動在興趣、技能與人際關係的學習上,是學校的課程難以取代的,然而在現今大學的學習環境中,社團的重要性卻經常被忽略。本文便是想要聊聊社團能帶給學生甚麼樣的收穫,以及台灣大學校園中長期只把社團視為「課外活動」的現象。
 「大一三嘴砲,轉系、轉學、雙主修。」這句名言背後反映出了台灣的大學轉系與雙主修、輔系門檻極高、資格不易取得的荒謬現象。 然而,這樣的門檻在世界上是相當罕見的,而如此高的轉雙輔門檻,不僅讓許多成績普通的學生無法自由選擇所愛的科系,也讓學生被迫浪費時間在給分高,卻對實際學習沒有幫助的營養學分上。
在現今社會中,以專業技能培養為導向的醫、牙、電、資、法、商等科系,一直是許多學生選科系的熱門選擇,相對而言,偏向理論與思考的歷史、哲學、物理、天文等學科,則因為就業不易而長期被視為是冷門科系,並遭受社會的歧視。然而,博雅精神與專業技術的培養,不應該是二選一,而應該追求兩者之間的對話與結合。
在未來,隨著AI與機器人的進步,比起知識的縱向挖掘,我們更需要橫向連結的能力,本文將從一個大學生的觀點,與大家分享五種大學時期跨領域學習的方式
作者註:此系列專文將會以一個大學生的角度,討論現今高教的問題,以及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教育,此系列為專文第一篇,希望能帶領大家思考在知識的界線已逐漸模糊的時代,分流教育的意義及必要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快速變化的高等教育環境中,我們正面臨極大的轉變,為了填補教學需求,招募新教授的過程充滿挑戰與思考。本文探討了在業界和學術界交錯的現實中,如何平衡教學與研究的責任,維持高層次的學術標準,並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不僅是對教師素質的挑戰,更是未來高等教育機構應如何與產業更緊密結合的重要議題。
Thumbnail
最近幾年台灣已有不少熱情的老師,或者更明確的講,是還懷有理想的不死心老師,主動積極的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這也是日本佐藤教授努力了十多年所提出的學習變革,希望能重新找回逃避學習的孩子,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台灣擾擾攘攘了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不管怎麼改,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滿意,因為不僅沒有達到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性別議題融入大學課程教師社群線上會議 時間2024/08/02星期五晚上2100-2230 主題-校園性別事件-學生之間性別事件司法實務研討 參與虎科大教師-李玉璽教授、蔣俊岳教授、林誠孝助理教授、趙育隆專案助理教授 主持-李玉璽教授(通識教育中心) 參與律師-鐘儀婷律師、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本文討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與學生彼此相輔相成,以及對彼此應盡的責任。透過師生合作,可以讓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並且訴說學生應該認真學習的責任,這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納稅人的福祉。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快速變化的高等教育環境中,我們正面臨極大的轉變,為了填補教學需求,招募新教授的過程充滿挑戰與思考。本文探討了在業界和學術界交錯的現實中,如何平衡教學與研究的責任,維持高層次的學術標準,並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這不僅是對教師素質的挑戰,更是未來高等教育機構應如何與產業更緊密結合的重要議題。
Thumbnail
最近幾年台灣已有不少熱情的老師,或者更明確的講,是還懷有理想的不死心老師,主動積極的推動「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模式,這也是日本佐藤教授努力了十多年所提出的學習變革,希望能重新找回逃避學習的孩子,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在台灣擾擾攘攘了十多年的教育改革,不管怎麼改,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滿意,因為不僅沒有達到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Thumbnail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性別議題融入大學課程教師社群線上會議 時間2024/08/02星期五晚上2100-2230 主題-校園性別事件-學生之間性別事件司法實務研討 參與虎科大教師-李玉璽教授、蔣俊岳教授、林誠孝助理教授、趙育隆專案助理教授 主持-李玉璽教授(通識教育中心) 參與律師-鐘儀婷律師、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本文討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與學生彼此相輔相成,以及對彼此應盡的責任。透過師生合作,可以讓教學達到最佳效果,並且訴說學生應該認真學習的責任,這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納稅人的福祉。
Thumbnail
會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本人因為工作上的關係,有機會目睹中部某國立大學研究室裡的現況,發現諸多問題與隱憂,例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是,接過多校外的、非學術的計畫案,導致不專注於研究,處理計畫案反而成為主要的工作,除了廉價的聘請大學或碩士畢業生擔任計畫的專任助理之外,在計畫案短期而密集的性質中,甚至
Thumbnail
又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難怪我有好幾年不敢吃蛋 台灣的教育在於大學端,這個問題我在「講不完的教育」這個專題裡有提到,大學本來就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地方,但現今的大學,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卻沒有一所死傷逃掉的大學主導人再檢討自己創辦的大學為什麼會傷亡這麼慘重?   一個不懂得檢討失敗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