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好長的信」──摯友,願我們在各自的道路上獲得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書名:一封好長的信
作者:瑪莉亞瑪.芭
譯者:邱大環
出版:南方家園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小說,書中以主角哈瑪杜萊第一人稱視角,在她的丈夫莫度.法勒去世後,寫給摯友艾依莎度的一封信。

  故事開始於莫度.法勒的喪禮,哈瑪杜萊以痛苦卻冷漠的態度看著一波又一波收到噩耗前來弔唁的男男女女,看著共婿婦(指共同侍奉一個夫婿的婦人,這裡哈瑪杜萊是正宮大太太,碧蕾度是妾)及她的母親正貪婪地大吃特吃準備的餐點、瓜分收到的奠儀。藉由這一封信,哈瑪杜萊不斷傾吐一切:學生時代的幸福回憶(當時哈瑪杜萊跟艾依莎度正值青春,年輕、充滿活力,對未來懷抱熱忱和希望!)、改變非洲的憧憬(接觸知識的她們,見證非洲的轉變,一邊感嘆時代進步,一邊為即將失傳的傳統技藝感到憂心),以及一夫多妻的婚姻(艾依莎度的丈夫茅度.巴因其母親在意身分階級問題,聽從母親的安排再娶一個太太;哈瑪杜萊與莫度結婚25年,生了12個孩子後,莫度瞞著她再娶,對象竟然是他們的大女兒達芭的同學碧蕾度)

  收信的好友艾依莎度是一位受歐洲、法國學校教育影響的新女性,她堅持自主、不受威脅利誘,在面對丈夫婚變時毅然決然離婚。寫信的哈瑪杜萊是受到傳統教育及家庭觀念長大,她在丈夫再娶當日才知道這個噩耗,儘管大女兒達芭勸她離婚,哈瑪杜萊仍選擇維持婚姻關係,後來丈夫莫度不再提供財務支援給她和孩子們,她只好絞盡腦汁利用教師微薄的薪水支撐一整個家的開銷,同時也得獨自面對很多人際及財務上的問題。兩個女性身處相似的立場,卻做了截然不同的決定,沒有孰是孰非,只是時代背景、價值觀堆疊的成果,顯見塞內加爾習俗、文化、社會制度及婚姻制度對女性不公平的對待。

  作者利用簡單描述事實的文字,將女性受到的壓迫、痛苦、不堪及無力改變現況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相較於「女性主義者」,我更傾向「兩性平權」,即使已知非洲女性所面臨的困境,但透過文字猶如身歷其境,令人憤怒又無奈。

  這應該是我接觸塞內加爾文學的第一本著作,全書以書信型自傳方式呈現,未達200頁,內容看似輕鬆(畢竟是書信)其實沉重(女性自由被嚴重剝奪)。本書出版後有多位女性大量投入寫作行列,可見對塞內加爾文壇影響深遠,值得一讀。

(本文同步發表於個人臉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白夜的沙龍
171會員
58內容數
一隻書蟲的遊歷,盡量不挑食。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第一段會有一點點《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雷,不想被雷到的話直接跳第二段唷! 第一次接觸Elizabeth Gilbert這位作者,嚴格來說不能算是閱讀了她的書,倒是看了由她的同名小說所改編的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部電影我前後看了兩次,兩次剛好處在我人生的不同階段;第一次看時我
Thumbnail
第一段會有一點點《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雷,不想被雷到的話直接跳第二段唷! 第一次接觸Elizabeth Gilbert這位作者,嚴格來說不能算是閱讀了她的書,倒是看了由她的同名小說所改編的電影《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這部電影我前後看了兩次,兩次剛好處在我人生的不同階段;第一次看時我
Thumbnail
  如果人生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女性自出生的選擇往往就比男性少,成長過程至成年更會被周遭逐漸限縮,如果再加上種族歧視、移民身份、菁英主義的限制,不知不覺,就會被逼到窄巷,關進不見天日。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再讀)
Thumbnail
  如果人生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女性自出生的選擇往往就比男性少,成長過程至成年更會被周遭逐漸限縮,如果再加上種族歧視、移民身份、菁英主義的限制,不知不覺,就會被逼到窄巷,關進不見天日。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再讀)
Thumbnail
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為了為一部改編的希臘神話美狄亞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身為塞內加爾移民的蘿倫斯,被控遺棄她15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
Thumbnail
北法小鎮聖奧梅爾的法庭上,一名年輕文學教授、小說家哈瑪為了為一部改編的希臘神話美狄亞作品取材,而出席旁聽一起轟動各界的黑人女性殺嬰案:身為塞內加爾移民的蘿倫斯,被控遺棄她15個月大的女兒於漲潮的海岸溺斃身亡。隨著庭審的進展,母親的大膽自白與證人們的片面證詞,不僅讓場面陷入膠著,更動搖著哈瑪的信念。
Thumbnail
「在阿拉伯世界,這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塑造哈里姆這個角色就像是某種宣言。」
Thumbnail
「在阿拉伯世界,這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塑造哈里姆這個角色就像是某種宣言。」
Thumbnail
「如果上帝給了妳第二次機會,妳會選擇跟現在不一樣的道路嗎?」 閱讀本書緣由:會讀這本小說,純粹是朋友分享給我(他一直買了沒看),而朋友當初只是因為這個作家保羅·柯艾略很有名所以買了。總之,我就開始讀了,這個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
Thumbnail
「如果上帝給了妳第二次機會,妳會選擇跟現在不一樣的道路嗎?」 閱讀本書緣由:會讀這本小說,純粹是朋友分享給我(他一直買了沒看),而朋友當初只是因為這個作家保羅·柯艾略很有名所以買了。總之,我就開始讀了,這個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
Thumbnail
「戀人們都覺得自己是創造者嗎?」或許不然,但瑪麗安與艾洛伊茲終究創造出了一篇屬於她們的史詩,難以被抹滅。
Thumbnail
「戀人們都覺得自己是創造者嗎?」或許不然,但瑪麗安與艾洛伊茲終究創造出了一篇屬於她們的史詩,難以被抹滅。
Thumbnail
今年國際文壇的大事,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以自傳體日常書寫聞名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讓我們來回顧她的前輩作家莒哈絲的作品《情人》,來看看女性書寫到底走了多遠?
Thumbnail
今年國際文壇的大事,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以自傳體日常書寫聞名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讓我們來回顧她的前輩作家莒哈絲的作品《情人》,來看看女性書寫到底走了多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