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痛常見成因、類別、及症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同類別的手腕痛

首先,在手腕痛方面,在不同痛楚的位置也代表著不同的手腕問題,以下根據位置可以大致分為四大類的手腕痛:
1) 前手腕痛 (Anterior Wrist Pain)
2)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創傷 (TFCC Injury)
4) 腕管綜合症 (Carpal Tunnel Syndrome)
擷取畫面 2022-12-14 191800.png
擷取畫面 2022-12-14 191720.png

1) 痛楚位置在前方:
前手腕痛 (Anterior Wrist Pain)

手腕痛,很多時候的成因都是跌傷後而造成的舊患。病人經常會感到手腕前方不適,常見症狀包括:
  • 撐地時覺得手腕中間位頂住不舒服
  • 扭毛巾的時候要轉手腕時特別痛
  • 手腕好像不太順暢

​治療原則:

要解決這問題,我們需要處理手腕不同組織的問題,包括關節、韌帶及肌肉。 ​
在關節方面,出現手腕痛時很多情況都有出現錯位的情況,我們需要靠徒手治療將繃緊的關節鬆開及復位,包括:
1️⃣ Radio-carpal Joint
2️⃣ Inferior Radio-Ulnar Joints
3️⃣ Inter-Carpal Joint

2) 痛楚位置近手指尾: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創傷 (TFCC Injury)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位於手腕靠尾指的一側,由數條韌帶及纖維軟骨所構成,主要負責維持手腕關節的穩定性,緩衝手腕關節的壓力,令手腕能夠靈活旋轉。「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創傷」的起因,多由急性創傷或長期勞損所引致。
常見的急性創傷成因包括跌倒後用手掌撐地或運動時手腕猛力扭動,軟骨複合體會因而出現撕裂。
長期勞損包括日常生活或工作時需要反復旋轉前臂及手腕,從而使軟骨複合體長期受到牽扯而產生退化磨損。

常見症狀:

  • 手腕關節出現疼痛及無力,前臂或手腕的旋轉動作會令症狀加劇
  • 手腕關節向手指尾側傾斜受壓時會出現疼痛
  • 手腕出現輕微腫脹
  • 扭毛巾、開門鎖、搬重物等日常動作會令手腕痛感更加明顯

治療原則:

  • 治療初期利用超聲波、電療及針灸等方法加速組織修復
  • 當疼痛減輕後,會利用手法治療減少關節粘連,增加靈活度
  • 後期透過前臂肌肉的運動訓練來增強手腕關節的穩定性,減少重複受傷的機會
在家需要注意:
  • 減少手腕旋轉及提舉重物的動作
  • 必要時使用運動包紮或護腕去固定及保護手腕關節
  • 若有發炎情況可使用冰敷來舒緩痛楚,每次至少維持十五分鐘,每天至少重複兩次

3) 痛楚位置近手指公:
媽媽手 (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什麼是媽媽手?
媽媽手,中文全名為拇指狹窄性腱鞘炎, 英文則為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意指大拇指的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及伸拇短肌 (Extensor Pollicis Brevis)的肌腱因頻繁用力及過度勞損,而產生的炎症。
「媽媽手」常見的病徵:
1) 最初可能於拇指外側 只有拉扯感覺
2) 但隨時間問題日益嚴重時,會出現紅,腫,熱,痛,拉扯感覺越來越強烈
3) 同時會出現無法出力,持續疼痛,早上起床會較明顯
解決方法:
1) 找出問題的原因,在日常生活要減少加劇拇指痛的動作,減少不必要的發力
2) 物理治療師有一些儀器,超聲波,針灸等幫助放鬆肌肉及消炎
3) 同時間最重要的,我們都要做一些伸展運動及肌力訓練去加強肌力及肌腱柔軔度
除此之外,處理媽媽手,除了要解決肌腱發炎的問題,也要同時用手法治療處理手腕關節的問題,包括:
- Carpal-Metacarpal Joint
- Inter-carpal Joint
- Radio-carpal Joint等
然後配以我們擅長的筋膜刮痧儀器、針灸等方法去放鬆肌肉,鞏固治療效果。
若你的手指公有一段時間舉起都有不適,或手指公經常有拉扯感覺,隨時找我們幫助你😉
Soruce:

avatar-img
4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ogeth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你曾經有這些問題的話,即管與我們詳談,讓我們為你提供最合適的專業意見,以不做手術方法為你設計一套治療方案,亦會按需要提供運動或衝擊波治療。我們希望為大眾提供免費的網上痛症諮詢,解答大家不同痛症的查詢,盡快解決大家的痛楚。
如果你曾經有這些問題的話,即管與我們詳談,讓我們為你提供最合適的專業意見,以不做手術方法為你設計一套治療方案,亦會按需要提供運動或衝擊波治療。我們希望為大眾提供免費的網上痛症諮詢,解答大家不同痛症的查詢,盡快解決大家的痛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上班族朋友們,你是否曾經在打電腦或開車後,感到手麻或酸痛?這些症狀可能不是普通的疲勞,而是「腕隧道症候群」或「肘隧道症候群」的警訊! 【腕隧道症候群】會引起手腕和手掌的麻木或疼痛,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長期打電腦或搬重物時受到壓迫,導致肌腱和滑膜發炎增厚,擠壓到正中神經。 【肘隧道症候群】則會導致小
Thumbnail
最近我發現我的右手大拇指這一塊總是會痛痛的,尤其是洗抹布要擰乾時一轉右手大拇指這地方立馬痛起來讓我無法擰乾抹布,想說按摩一下結果反而越按越痛。今天早上去整骨和整骨老師說了這情況,他一看就說:「這是媽媽手喔!」。 原來我的肌腱早就已經腫起來了!這個位置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媽媽手」,接著依然先幫我整骨,
Thumbnail
長期手臂痠痛麻,煩到想把手剁掉原因卻不在手上!? 右上臂肌肉痠痛可能有多種原因,包括: 肌肉拉傷:過度使用或突然的動作可能導致肌肉拉傷。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通常是由於前臂肌群過度使用引起的。 五十肩:肩關節囊炎,常見於五十歲前後的人士。 急性扭傷:運動或日常活動中的意外拉傷或扭傷。
Thumbnail
今天的案例是長期右手腕和拇指疼痛、嚴重至無法握拳抓取東西,甚至連女友牽手都會痛到抗拒的病友。蘇偉翔醫師利用筋膜原理對症進行乾針治療,從手臂扎到肩頸找到疼痛源頭,治療2次後獲得大幅改善,以下與大家分享治療過程及病友心得。 病友背景 這位來求診的病友是名職業駕駛,長期深受右手
「師傅?我是這裡痛欸?」 一個客人脖子往後一仰,大椎到胸3會感到疼痛。所以來找我調整。 但是卻發現,我在弄他的右手指頭XD 所以他好奇問。 「我知道,但你這個大拇指怪怪的。之前有受傷嗎?」 我一邊梳理他的指頭筋膜,一邊問。 客人瞪大了眼,說:「我兩個月前這邊扭到,一直沒好。可
Thumbnail
  肩關節如果以骨骼模型來看,就是一個很大的球放在很小的盤子上,很容易傾倒不穩,所以需要周遭的肌肉強力協助抓穩肩膀,這些穩定肩膀的肌肉很多,包括棘上肌、棘下肌與肩胛下肌等等控制肩膀旋轉的肌肉,所以當你跌倒手去撐地板時,肩膀一受到比較大的衝擊力,這些肌肉就是受害者,因為他們要更努力的抓
Thumbnail
這條肌肉跟先前提過的棘下肌與小圓肌一同協助手臂抬高時,肩關節能夠好好的被抓住,跟闊背肌與大圓肌一樣,在游泳、投球、將重物抬到頭頂、摔倒時手撐地板時容易引起疲勞疼痛 。 它是一條跟肩胛骨穩定有關的肌肉,當有症狀時,關節角度嚴重受限,常被診斷為冰凍肩、黏連性關節囊炎或是投手臂,患者有時腕部也會
Thumbnail
基本上小圓肌與棘下肌被認為功能幾乎相同,疼痛區域也類似,不一樣的是,棘下肌就像大哥保護著小圓肌,通常需要將棘下肌的症狀解決後,小圓肌才會展露頭角。 當小圓肌有症狀時,會有肩膀後側與外側的疼痛,有時無名指與小紙會有麻木感,甚至當你走路不小心揮到桌角時會劇烈疼痛。這會跟我們的一個神經壓迫現象搞混,像是
Thumbnail
提肩胛肌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提起你的肩胛骨的肌肉 一項研究發現200名正常年輕人中有1/5的人提肩胛肌有潛在問題,也就是他蓄勢待發,只要你的身體稍有狀況,它就會讓你產生肩膀痠痛,甚至發生落枕,讓你無法轉頭。 常見引發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產生高低肩的狀況,像是爺爺奶奶的拐杖太長,
Thumbnail
許多人在練習棒式(平板式)時,時常會抱怨手腕感到疼痛,但究竟可能的問題出自哪裡?我們又要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呢? 關於這個議題,我們也許可從「腕關節」的伸展角度 (extension angle) 及「肘關節」的外翻角度 (carrying angle) 來做一些探討。在棒式的練習中,許多老師
Thumbnail
上班族朋友們,你是否曾經在打電腦或開車後,感到手麻或酸痛?這些症狀可能不是普通的疲勞,而是「腕隧道症候群」或「肘隧道症候群」的警訊! 【腕隧道症候群】會引起手腕和手掌的麻木或疼痛,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長期打電腦或搬重物時受到壓迫,導致肌腱和滑膜發炎增厚,擠壓到正中神經。 【肘隧道症候群】則會導致小
Thumbnail
最近我發現我的右手大拇指這一塊總是會痛痛的,尤其是洗抹布要擰乾時一轉右手大拇指這地方立馬痛起來讓我無法擰乾抹布,想說按摩一下結果反而越按越痛。今天早上去整骨和整骨老師說了這情況,他一看就說:「這是媽媽手喔!」。 原來我的肌腱早就已經腫起來了!這個位置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媽媽手」,接著依然先幫我整骨,
Thumbnail
長期手臂痠痛麻,煩到想把手剁掉原因卻不在手上!? 右上臂肌肉痠痛可能有多種原因,包括: 肌肉拉傷:過度使用或突然的動作可能導致肌肉拉傷。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通常是由於前臂肌群過度使用引起的。 五十肩:肩關節囊炎,常見於五十歲前後的人士。 急性扭傷:運動或日常活動中的意外拉傷或扭傷。
Thumbnail
今天的案例是長期右手腕和拇指疼痛、嚴重至無法握拳抓取東西,甚至連女友牽手都會痛到抗拒的病友。蘇偉翔醫師利用筋膜原理對症進行乾針治療,從手臂扎到肩頸找到疼痛源頭,治療2次後獲得大幅改善,以下與大家分享治療過程及病友心得。 病友背景 這位來求診的病友是名職業駕駛,長期深受右手
「師傅?我是這裡痛欸?」 一個客人脖子往後一仰,大椎到胸3會感到疼痛。所以來找我調整。 但是卻發現,我在弄他的右手指頭XD 所以他好奇問。 「我知道,但你這個大拇指怪怪的。之前有受傷嗎?」 我一邊梳理他的指頭筋膜,一邊問。 客人瞪大了眼,說:「我兩個月前這邊扭到,一直沒好。可
Thumbnail
  肩關節如果以骨骼模型來看,就是一個很大的球放在很小的盤子上,很容易傾倒不穩,所以需要周遭的肌肉強力協助抓穩肩膀,這些穩定肩膀的肌肉很多,包括棘上肌、棘下肌與肩胛下肌等等控制肩膀旋轉的肌肉,所以當你跌倒手去撐地板時,肩膀一受到比較大的衝擊力,這些肌肉就是受害者,因為他們要更努力的抓
Thumbnail
這條肌肉跟先前提過的棘下肌與小圓肌一同協助手臂抬高時,肩關節能夠好好的被抓住,跟闊背肌與大圓肌一樣,在游泳、投球、將重物抬到頭頂、摔倒時手撐地板時容易引起疲勞疼痛 。 它是一條跟肩胛骨穩定有關的肌肉,當有症狀時,關節角度嚴重受限,常被診斷為冰凍肩、黏連性關節囊炎或是投手臂,患者有時腕部也會
Thumbnail
基本上小圓肌與棘下肌被認為功能幾乎相同,疼痛區域也類似,不一樣的是,棘下肌就像大哥保護著小圓肌,通常需要將棘下肌的症狀解決後,小圓肌才會展露頭角。 當小圓肌有症狀時,會有肩膀後側與外側的疼痛,有時無名指與小紙會有麻木感,甚至當你走路不小心揮到桌角時會劇烈疼痛。這會跟我們的一個神經壓迫現象搞混,像是
Thumbnail
提肩胛肌 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提起你的肩胛骨的肌肉 一項研究發現200名正常年輕人中有1/5的人提肩胛肌有潛在問題,也就是他蓄勢待發,只要你的身體稍有狀況,它就會讓你產生肩膀痠痛,甚至發生落枕,讓你無法轉頭。 常見引發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無意識地產生高低肩的狀況,像是爺爺奶奶的拐杖太長,
Thumbnail
許多人在練習棒式(平板式)時,時常會抱怨手腕感到疼痛,但究竟可能的問題出自哪裡?我們又要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呢? 關於這個議題,我們也許可從「腕關節」的伸展角度 (extension angle) 及「肘關節」的外翻角度 (carrying angle) 來做一些探討。在棒式的練習中,許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