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帳戶是什麼?
心理帳戶最早由2017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
理察·塞勒提出。塞勒認為,
每個人都有心理帳戶,通過該心理帳戶來進行各種各樣的經濟決策。通過心理帳戶,可以解釋人的不理性經濟決策。【來源:維基百科】
例如,我們可能會有以下心理帳戶的劃分:
- 每月工作的薪資 → 勞動帳戶
- 年終/業績獎金 →獎勵帳戶
- 買彩券贏得的錢 → 意外之財帳戶
薪資因為是靠勞力跟時間換取來的,平時可能會省吃儉用。
一次性獲得的大筆獎金,往往就會拿來犒賞自己,吃一頓大餐或是買奢侈品。
靠彩券獲得的意外之財,可能跟朋友聚餐會大方的請客。
可以發現我們在花費決策時的差異性,然而錢就是錢,並沒有不同。
- 勞動心理帳戶 → 精打細算
- 獎勵心理帳戶 → 享樂為先
- 意外之財心理帳戶 → 不太在意
也就是說,「心理帳戶」是指我們在取得一筆錢時,心裡會自動歸類這是屬於什麼帳戶,來決定可以怎麼花這些錢。背後隱藏著我們跟金錢的關係,而這跟實際存在哪一個「金錢帳戶」是沒有相關的。
再舉一個例子來說,你有沒有過經驗,平常我們在國內的時候都會容易想找尋CP值高的消費。但是在國外旅遊的時候,會有一種錯覺覺得什麼都變得相對便宜,然後回國看到帳單後才發現其實過度消費了!
心理帳戶理論想要讓我們理解到內在的認知偏差,我們要知道的是錢就是錢,並沒有不同,然後錨定自己的財務目標。
金錢帳戶的分類
每一個人除了上述的金錢來源的差異產生的心理帳戶外,也有一些明確的金錢帳戶。
例如,我在幫客戶做財務整理時,最常有的帳戶設定為:
- 退休帳戶
- 購物/購車帳戶
- 教育帳戶
- 旅遊帳戶
- 夢想帳戶等
每一個帳戶,我們都會設定明確的數字目標,這樣做可以讓人們更了解自己的財務目標,並在消費決策時更有計劃性。
心理帳戶+金錢帳戶
我們可以將心理帳戶結合金錢帳戶應用在生活中。
一、儲蓄目標設定
將每一個金錢帳戶設定一個明確的儲蓄目標,並將這些儲蓄目標排列優先順序,包含:
- 人生當中的優先順序
- 達成的優先順序
也就是此生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還有以時間軸來說哪個目標會先完成。
二、消費/投資決策覺察
心理帳戶可以影響人們的決策行為,所以當首次設定好目標後,可以留意我們對每一個金錢帳戶的想法是什麼? 如果跟我們的目標有差異,可以重新做出一個決策與想法。
例如,
我們將「旅遊」帳戶中的錢用於旅遊開銷,即使這樣做會導致其他帳戶中的錢不足,但是我們依然選擇。→ 享樂主義
我們可能會將大部分錢存入風險低的儲蓄帳戶中,將少部分錢投資於風險較高的市場中。→ 風險承擔
我們可能在花費「娛樂」帳戶中的錢比較不加思索,然後對於「教育」帳戶中的錢會謹慎思考。→ 錢的價值
以上,沒有標準答案。
只是當我們的心理帳戶與金錢帳戶無法一致時,儲蓄結果就會產生衝突。
例如,退休帳戶是我設定此生最重要的儲蓄目標。
因為我是享樂主義,我總是把錢先放在旅遊及娛樂。而我的退休帳戶一直沒有增加。→ 看著退休帳戶的數字,我會感到?
我知道如果通膨利率大於定存或是活存,而我也沒有花時間去更有效的配置,或是去提高我的風險承擔能力。→ 我能確保退休時可以過上我想要的生活嗎?
我每次花錢學習都會思考許久,想到的是付出金錢而不是獲得價值。一提到娛樂,我總是馬上毫不猶豫的下決定。→ 我除了完成退休目標,其他的目標呢?
擁有餘裕,重新選擇想要的人生
有些人省吃儉用,吃泡麵、不出門社交、不購物等等,短期內真的擺脫月光族,戶頭有一筆錢真的很好。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
如果沒有特定目標,把省下來的錢進行妥善規劃,很快又會被內在壓抑的空虛感給襲擊。就跟減肥節食一樣,瘦得快一但恢復正常飲食後反彈的更快。而錢錢也是,消失的更快,而讓自己感到挫敗。
總結,如果你現在對財務感到焦慮,你需要的是釐清你的心理帳戶,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以下請記好:
- 重新整頓心理帳戶,明白錢就是錢,並沒有因為來源差異而不同。
- 列出你的金錢帳戶,並設定明確的數字目標。
- 心理帳戶與實際的金錢帳戶一致,清楚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 留意消費與投資行為,是否影響著你的儲蓄進度。
透過整理,我越來越喜歡現在的自己。
有任何財務整理上的困擾,都歡迎留言跟我討論!
如果你喜歡的文章,歡迎追蹤! 有任何想跟我分享的也隨時留言哦!
歡迎來到人生整斷室!
我是整理師Ellie,我希望透過整理能讓每個人都能遇見美好自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