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都喜歡到日本旅遊,無論是動漫還是本身日本文化甚至是地理位置上較接近等原因,在疫情前的2018年度,就有高達482萬人訪日,在疫情過後的2023年一月,訪日的150萬人中也有26萬的台灣人,位居第2。
在疫情三年以後,再度到日本旅行時,彷彿又到了不習慣的地方,感官被放大許多,也看到了一些以前常跑日本也不曾上心的小細節。
今年在台灣宣導甚至列入罰則的「過馬路禮讓路人」這件事,在疫情前,日本早已實行到——連在鄉下地區需要左右轉時,即使沒有任何人經過的路口,日本人都會停下來等一下,看沒有路人才通過,在日本過馬路可以玩手機(當然是比較極端的說法),因為日本的司機,一定會禮讓路人。
剛好要出國去旅行,所以我請飛輪的學長幫我代課,剛好有一位比較熟的學員傳訊息來問我學長的課會不會很累,因為她希望是有運動到的類型,我也跟她說學長很厲害的,還是要有運動習慣,一定不會失望的。
課後學員傳來訊息「你那個學長很不錯!」雖然我知道學長很厲害,但也想聽聽為什麼學員會給他這個評價?
在我們學校的學生中,有一位國中會考以5A9+的成績進高職科的,在當時她進來時,甚至造成學校的轟動,想說怎麼會有這麼高分的來職科(看看這個社會如何看待高職的孩子)。
三年後,雖然目前成績還沒出來,在每次全國模考都到全國排名前十的她,我其實不太擔心最後出來的成績,讓我比較驚訝的,不是只是成績表現,而是我觀察到,許多考完統測的孩子,即使身在升學班,都想「放鬆一下」,很多同學都打電動的打電動、追劇的追劇,唯獨這位同學,在看書。
去問了問她,她正在學習程式設計,她覺得大學或許會用到,所以就趁這段空白時間,好好的學習。以前曾經看到廣為流傳的名言「恐怖的是,比你強的人,比你還努力」,充分體現在這位同學身上,但我想說的是「都一直努力著的人,會比你強是理所當然的」。
最近在閱讀李尚龍的《你的野心要配得上你的努力》,在其中一篇提到他最痛恨的,便是「那又怎麼樣呢?」,他提到認真生活的人,一定都很討厭這句話。
「一兩天確實沒有怎麼樣,一個月、一年後,還真的就怎麼樣了,那些怎麼樣還真的挺有模有樣。…一個人一但有了這個想法,離頹廢就不遠了。因為他開始不重視小事,不認為小事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李尚龍「成就你或毀掉你的,都是那些小事。」
回到那位同學,她並不因為大考結束,就認為學習結束了,而是知道自己下一步可以學習什麼,永遠孜孜不倦,她在班上,永遠都是學習佼佼者,來自於她對學習的正確看法:「學習從來沒有結束的一天。」
我的飛輪學長為何會讓學員覺得很不錯呢?我基於好奇心以及想跟學長學習的心問了她,她回覆「因為他會錄他在上課的情形,說要回去檢討自己用的。」對學員上課要求也很高,也以近乎逼人的方式激勵學員認真運動,學生對他的評價是高的,我想,是錄影及檢討這個細節,感動了學員。
日本旅遊即將回國時,我巧遇了國中同學剛好到機場,我們便短暫相聚一下,他便語重心長的跟我分享:他到這個年紀才覺得,原來自己以前在學校學習,都不叫學習,只是為了考試。
他發覺到自己以前在考完大學學測時,由於高中生涯還有一個學期,最後一個學期的班排名,從前十掉到三十名左右,他發覺沒了考試,雖然對理工還是有興趣,對學習的熱情卻減退許多。
如同李尚龍在書中提到的「你可以慢慢前進,但不要停下來」我認為這也切合我近年來的想法,當生活一成不變沒有前進的時候,便如同死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