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的易碎和重量——《空白:彭韋個展》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福利社FreeS Art Space
實際走入展間,被濃稠的黑包圍,第一眼竟還沒看出腳下差點踩到的,是「光線」二字。順著導引,恍惚地沿著牆,每一步都踏得慎重,又生怕遺落了什麼地面上的驚喜。
最先看清的字反而是「權利」,搭配上「空白」這一主題,總覺得或多或少地影射了世界各地被剝奪的人權和言論自由;加上另一側展場中,亦寫有「這裡什麼都沒有」一句,儘管只是對於空無的最直接敘述,可仍使我的想法四溢發散。
轉頭便能看見一個乍看空白的畫布,可仔細觀察後,能發現不斷累加的筆觸,創作論述上寫著這是對於行走痕跡的紀錄,我認為這是相當貼切且浪漫的轉化方式。
又一個轉彎處,光線突兀地亮起、卻在轉瞬間暗下,我在前面待了一陣子,牆上小窗終於又透出了明媚的光,可以看見和地上炭筆類似的筆跡,只不過眼前的是直立著的 — — 像是另一堵牆。
在忽明忽暗的環境下,仍能清楚地看見前方的字:「反向」,不論是從前頭走來,或和我一樣從後側冒出,在這個角落都不得不面對一個轉彎、一個反向。行走路徑被徹底掌握,有些無奈,卻又欣喜於藝術家的匠心。
轉了一整圈之後,大致掌握到「虛幻、感官經驗、觀眾、光線、權利、反向、這裡什麼都沒有、漸變的灰、創作者」這些藏在地上的文字。
隨著光影變化,這些字樣有的相當明顯,有的卻幾乎融入炭痕中。一一觀察下來,像在搜集隱藏的禮物。
這是一個詩意的展覽。儘管空白可能是消極而沈默的,可藝術家完美運用了空間的特性和光線變換,使得簡單的概念,成為無數想像的載體。
從福利社出來,走往北美館的路上,耳機中不斷播放著「草東沒有派對」的專輯。在展場裡看到那句「這裡什麼都沒有」時,哀傷攫住了我。
或許只是超譯、或是陰雨連綿下的感嘆,可我覺得這整個展覽都透露著一股悲傷的氣息。像不小心探訪了誰的心之壁,那般動容和易碎。
寫得累了,還有兩件作品沒提到,但也都很喜歡!
avatar-img
19會員
60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走進展場,就像走進了藝術家的生命那樣,在棋盤上,觀眾也試圖跨越那道河,通過搜集而來的線索,嘗試著走到另一端,可這是「一種永恆的動作」,在不斷的跨越中,人抵達下一個目標,走過下一哩路,亙久的、名為「生命」的棋局尚在延續,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跨越的嘗試。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擅長描繪人物、風景、甚至抽象繪畫,可他最鍾愛的仍是人物畫,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傳達出最濃厚的情感。低調的他,歷經了台灣歷史上變動最大的一段時期。動盪時局使他對政府的期望在不知不覺間消退,而這些轉變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成為台灣美術史上珍貴的社會記錄。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在李旭彬有意建構的這座肖像「墳場」中,這一趟趟往復的旅途,他以黑白底片攝影的媒介將「一路上的風景」大肆收進底片中,拍攝紀錄影片中所見之團隊跋山涉水的艱辛,在成品中被刻意忽略了,攝影的主觀性被吞噬,景色如博物館式地陳列,藍得清澈、藍得毫無情緒,在讚嘆其美妙的同時,卻不禁冷汗直流。
在展覽的論述裡頭,陳伯義寫了一句「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我想這能作為理解《石人》系列作品的一大出發點。 觀看作品時,絕不會將其中的「人影」想成一道影子,儘管我們都清楚,它徒有輪廓,和似是而非的動勢,但它主導了整個畫面,一切戲劇張力和版面勾劃都因其而生,又順應它的線索,群起舞動。
走進展場,就像走進了藝術家的生命那樣,在棋盤上,觀眾也試圖跨越那道河,通過搜集而來的線索,嘗試著走到另一端,可這是「一種永恆的動作」,在不斷的跨越中,人抵達下一個目標,走過下一哩路,亙久的、名為「生命」的棋局尚在延續,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跨越的嘗試。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李石樵,擅長描繪人物、風景、甚至抽象繪畫,可他最鍾愛的仍是人物畫,認為只有人物畫才能傳達出最濃厚的情感。低調的他,歷經了台灣歷史上變動最大的一段時期。動盪時局使他對政府的期望在不知不覺間消退,而這些轉變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成為台灣美術史上珍貴的社會記錄。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在李旭彬有意建構的這座肖像「墳場」中,這一趟趟往復的旅途,他以黑白底片攝影的媒介將「一路上的風景」大肆收進底片中,拍攝紀錄影片中所見之團隊跋山涉水的艱辛,在成品中被刻意忽略了,攝影的主觀性被吞噬,景色如博物館式地陳列,藍得清澈、藍得毫無情緒,在讚嘆其美妙的同時,卻不禁冷汗直流。
在展覽的論述裡頭,陳伯義寫了一句「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我想這能作為理解《石人》系列作品的一大出發點。 觀看作品時,絕不會將其中的「人影」想成一道影子,儘管我們都清楚,它徒有輪廓,和似是而非的動勢,但它主導了整個畫面,一切戲劇張力和版面勾劃都因其而生,又順應它的線索,群起舞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天入深寂滅了,心溫婉清柔不動,放任閃爍自娛,便能空無煩惱。我垂閉沉睡,就硬生生截斷昔日隱痛,馳速地踏上夢境,一時之間看見家中的物品,怎麽都在舞台上,老公想要搬回去,便踮著腳,在台下一拉,不料就開始掉下來,有些東西實在太厚重了,差點壓到台下的人,無人幫他撿,他拎了個大袋子獨自裝著,卻沾到桌上的黑泥土,
Thumbnail
充滿謊言的天下,真實能夠買單多少份量;普世追捧著另一個國度不朽的樣貌,平庸要如何不隨波逐流等著被比價;焦慮虛海之中各種泛泛的確幸,被稀釋的勇氣要如何認清一切面對自己。
Thumbnail
我茫然地走在一條白色長廊上。 周遭空無一物,杳無人跡,只有我的腳步聲,迴響在看不見盡頭的一片雪白。 我下意識地走著,不知自己是誰,又在哪裡, 只知前方似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引我步步前行。
Thumbnail
當我們談論愛、空虛、正義、自由或自卑,那些摸不著又抽象的情緒字眼時,總會陷入無止盡的討(辯)論之中...草東沒有派對的音樂,就像是一場場對於現實社會的剖析以及思辨,在這些不甘被「大人說」洗滌(或者說是洗腦、說服)的心靈中,對於生活、音樂以及抽象感性的情緒「愛」和「友情」的想法又是什麼?
Thumbnail
這是一個沒有邊境的世界,路途上只有一種聲音:「孤寂」。 我無需分辨實相、無相,因為,在我的宇宙裡都是相通的。 從暗黑到黑暗,那個初始,像個定音鼓,永遠發著同樣頻率的聲響~OM,通過靜謐的捷徑,我選擇來到這顆藍色的星球。 我赤裸地站在是出口,亦是入口的地方。 一位工匠,正忙著塑刻著地標:《地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詩句中的空白,以及空白所代表的意義和情感。從我的角度來看,有一些意義來自失去意義之後的殘骸。
Thumbnail
這場展覽揭開了藝術治療的面紗,四位創作者透過畫布,將他們與自傷、自殺意念、自殺企圖等黑暗掙扎歷程化為色彩。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那是場彷彿夢境的記憶…… 天空,是無底的黑暗。 地上,是無垠的雪白。 我的存在鑲嵌於黑白中,呼吸困難。
Thumbnail
天入深寂滅了,心溫婉清柔不動,放任閃爍自娛,便能空無煩惱。我垂閉沉睡,就硬生生截斷昔日隱痛,馳速地踏上夢境,一時之間看見家中的物品,怎麽都在舞台上,老公想要搬回去,便踮著腳,在台下一拉,不料就開始掉下來,有些東西實在太厚重了,差點壓到台下的人,無人幫他撿,他拎了個大袋子獨自裝著,卻沾到桌上的黑泥土,
Thumbnail
充滿謊言的天下,真實能夠買單多少份量;普世追捧著另一個國度不朽的樣貌,平庸要如何不隨波逐流等著被比價;焦慮虛海之中各種泛泛的確幸,被稀釋的勇氣要如何認清一切面對自己。
Thumbnail
我茫然地走在一條白色長廊上。 周遭空無一物,杳無人跡,只有我的腳步聲,迴響在看不見盡頭的一片雪白。 我下意識地走著,不知自己是誰,又在哪裡, 只知前方似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引我步步前行。
Thumbnail
當我們談論愛、空虛、正義、自由或自卑,那些摸不著又抽象的情緒字眼時,總會陷入無止盡的討(辯)論之中...草東沒有派對的音樂,就像是一場場對於現實社會的剖析以及思辨,在這些不甘被「大人說」洗滌(或者說是洗腦、說服)的心靈中,對於生活、音樂以及抽象感性的情緒「愛」和「友情」的想法又是什麼?
Thumbnail
這是一個沒有邊境的世界,路途上只有一種聲音:「孤寂」。 我無需分辨實相、無相,因為,在我的宇宙裡都是相通的。 從暗黑到黑暗,那個初始,像個定音鼓,永遠發著同樣頻率的聲響~OM,通過靜謐的捷徑,我選擇來到這顆藍色的星球。 我赤裸地站在是出口,亦是入口的地方。 一位工匠,正忙著塑刻著地標:《地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詩句中的空白,以及空白所代表的意義和情感。從我的角度來看,有一些意義來自失去意義之後的殘骸。
Thumbnail
這場展覽揭開了藝術治療的面紗,四位創作者透過畫布,將他們與自傷、自殺意念、自殺企圖等黑暗掙扎歷程化為色彩。
Thumbnail
這次在絕對空間的展,依據該空間的特質,分成明室與暗室。可能去年中開始寫起了賊藝識,跑的展覽也多。這次的兩位藝術家,吳權恩與吳瑋庭,我分別在众藝術與花蓮石雕博物館看過他們的作品
那是場彷彿夢境的記憶…… 天空,是無底的黑暗。 地上,是無垠的雪白。 我的存在鑲嵌於黑白中,呼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