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不相瞞,小弟是數位行銷碩士畢業的,之後廣告代理商待過一年,目前仍在行銷領域待著。如果講述一個學科需要一些學經歷比較有說服力的話,這邊就先擺著。
不確定大家認為行銷是什麼。
對我而言,我總想到的是剛出社會會造訪用餐的老闆娘,在推出新菜色的時候會做給我試吃,詢問我的意見。
她可能沒有學過任何行銷相關理論,但她知道要經營客戶關係(記得我這個人以及我的口味偏好)、推出新品時向市場探尋接受度與反饋,做的其實都是廣泛屬於行銷範疇的事情,也符合行銷的定義,即透過不同方案解決商業課題,進而促動銷售。
我認為這例子很好展示了行銷這領域的特性。
簡單來說,行銷就在我們日常當中,有些人早在實踐而不自知; 另外有一群人最早可能為了專業領域研究目的開始為之創建模型與理論,各種專有名詞開始出現,讓這學科變得貌似複雜起來(這顯得有些愚蠢)。
專有名詞本因降低彼此溝通成本(基於彼此對該詞的定義有相同共識前提,但如下3提及,很多時候也不是這樣),但有些人卻拿來當作一種我懂你不懂的賣弄似的優越感,看了只覺得好笑到不行。所謂專業應該是用淺白的詞彙去描述複雜或高深的狀態,而不是落一堆專有名詞或分析理論好像很厲害。
最好的例子就是當行銷領域從線下改到線上(數位環境)時,原本線下的理論只是換湯不換藥改到線上就又換了一個名稱(叫做SOSTAC,太蠢了而印象深刻,很喜歡把第一個字首拼一批就一個新的理論/分析。這樣有比較好記嗎?還不是得知道各字首代表的字詞與定義,那字首拼一起的意義在哪?),聽起來真的是不明覺厲。
我認為它沒那麼複雜,因為我們日常頻繁接觸。對我而言,行銷重點就兩個,觀察力與同理心。這可能之後再闡述。
同一時間,也是因為行銷這領域過於日常,導致一些問題如下:
- 0知識主管: 沒有行銷背景的主管認為自己理解行銷運作邏輯,但實際上全憑個人主觀感受來做決策(這層出不窮但很瞎,因為他們通常不是TA也不會揣摩)
- 0知識員工: 大家普遍有一種行銷人人都能做的錯覺,因為大家都當消費者這麼習慣,怎麼把產品或服務賣給別人/讓人買單應該也不會太難,實際上完全是兩回事
- 半桶水: 懂一些理論/分析模型的人喜歡把專有名詞或掛在嘴邊,卻自己也不弄懂那些詞彙的定義(最經典的例子是第一份工作的大老闆在訂定年度KPI的時候說全台灣2300萬人,我們的TA又是0-100歲,抓只有1%的人使用不為過吧!而訂了23萬。這是真實故事。如果他知道TA正確定義,就不會說出0-100歲這種話或是得出2300萬這種數字)
- 半桶水對於0知識賣弄: 案例是幾年前客戶想了解自身TA以推出後續行銷企劃先找廣代做了客群分析,用的是當時最火紅的data mining。然而因資料本身限制帶來的模糊與曖昧性需要人員去做判斷與解讀,最後做出的客群輪廓分析空泛到不行,就是一個套用到競品甚至各種產品都說的通的側寫。但因為客戶對於這塊知識的缺乏、找該廣代的大額花費與該廣代本身顯赫的知名度(強弱勢關係)與當天優秀的呈報業務,讓廠商(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或質疑)開心的買單了。不可思議。
- 普遍認知: 基於一種大家都懂得做行銷的社會共識,行銷專員的薪資區間並不高,因為它被視為一個不那麼專業化的領域。
本專題比較偏向一些業界觀察或分享,我是不太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勤奮的孩子(?)會上網自學,但至少能提供業界實務面的分享,加減窺探本社會行銷產業的狀況。
另外會開一個專題,主要是針對平日日常看到的廣告用固定架構做分析(揣摩其TA,有沒有效、溝通內容或目的是什麼、呈現手法等等),答案沒有絕對,歡迎大家一起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