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的實踐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_第三章(現代性:觀賞、權力與知識)筆記

這一章比較像各種定義的釐清,包含再次定義觀看不僅是一個動態的協商,也是人與人之間或人與機制之間權力關係的要素。
也是因為看完各種困惑,這次的整理比之前久很久…
被觀看的物件被定義,不僅是物件或作品本身,也包含環境、背景、陳設空間、社會脈絡。
而觀看者的身份也被更嚴謹的定義,他是一個“現代“的“主體“。何謂現代,又何謂主體? 論文必須得先界定清楚,爬梳歷代對於現代的看法與定義,得出結論,接著對主題再做一次。畢竟如果不先定義明確,討論出來的東西會很模稜兩可,沒有討論價值。
所以現代是,工業革命後,摩天大樓作為明顯符號,帶有一種對未來的樂觀,更美好更進步的期待。
但身為在這當中的主體,被異化而迷失。越往現代的理論,以往認為的那個具備自主意識與能動性的主體變得越來越弱,例如裡面引用傅科說法,主題不是獨立自治的,而是藉由論述運作的權力關係中被建構出來的。…蛤? 總之大家對主體產生諸多質疑。
而觀看因為是由主體從事,所以成為界定主體的重要議題之一。
(中略)
論述與權力
凝視是透過主題關係建構而成,而主體是在機制論述的範圍內透過機制論述所定義。蛤?
論述是一種知識體,能夠定義領域,也因此能把人分門別類(定義)。舉例是對於瘋狂的人的看法,以往視之為愚行的兩性影響,進入現代開始病理學建立,開始視之為疾病而進行隔離。心理疾病會由一群掌握權力的人去論述而定義,但論述會隨著時代或文化改變,而不存在所謂的中立事實。
這裡出現的定義者(看出不同的人)與被觀看者(被判定為不正常的人)。代表人不止看,同時也被看。
這個被看,若延伸到傅柯的全景敞視監獄理論套用到社會,就是權力的運作,人在各種觀看監視下預設有人在觀察自己,而自我約束自我,是為馴服的身體。
本章節最後終於回到藝術作品的舉例,藉由畫中被看的角色來講述”他者”。
他者就像一面鏡子,因為確立了不一樣,所以(從反面)更加定義了自我;也因為不一樣(而未知),而有種神秘的美感(所謂的異國感,或所謂的"東方")。
最後,本章簡單討論了凝視與電影,以及凝視與性別。有提到電影得著迷近似於觀看者覺得彷彿回到孩童一般面對著鏡子一般,而對銀幕世界中有力位置產生認同。但本書也自己吐槽,說這把觀影者視為孩童的論點其實被各種砲轟(飽受批評)。
關於觀影者如何認同電影中的角色,即使性別都不相同?本章節拋出這問題(我也一直很好奇),解答是愉悅。觀影愉悅與認同並不受制於某人的生理性別甚至其性特質(p.141)
這大概就是困惑的第三章的筆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會員
39內容數
本沙龍主要以介紹/賞析電影、動畫、展覽為主。 電影:院線或自選經典作品,以藝術表現/敘事手法/其他觀察為主。較熟悉的導演為王家衛、北野武、昆丁。 動畫:主要為今敏動畫賞析,陸續會新增宮崎駿系列。未來預計也會以近未來科幻(AKIRA/機動警察/攻殼機動隊)為主題做分析。 展覽:針對展覽做紀錄與觀察等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