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薇趨勢/數位世界的反全球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新冠疫情與美中貿易戰之後,各國為了維持產業供應鏈的穩定,即使耗費鉅資,都要在自己國家設置產業供應鏈,全球因此迎來一波實體經濟的反全球化現象。

像是護國神山台積電廣受各國歡迎,紛紛在美國、德國、日本設廠,除了半導體製程外,許多代工與製造業也陸續從中國南移,到東南亞建立新生產線。

而實體世界的反全球化,如今也出現在數位世界了!

近期歐盟委員會管制了19大平台,包括「不允許針對兒童發布定向廣告」、「禁止以種族血統、政治觀點、性取向等敏感資料為基礎投放廣告」,而未來還會審核投放內容、透明度規則與未成年保護內容。

這次被點名的平台有八成是美國企業,包括蘋果公司的App Store、微軟的搜尋引擎Bing、Google的搜尋引擎與YouTube,以及Meta旗下的Facebook和Instagram;非美國的平台,則是中國大陸的TikTok和阿里巴巴全球速賣通(Alibaba AliExpress)等。之所以選擇這幾大平台,是它們在歐盟擁有超過4,500萬活躍用戶。

微軟投資OpenAI開發出的生成式AI 「ChatGPT」,截至2023年2月15日,用戶數已突破1億,因而讓不少國家企業開始大舉投入「生成式AI」開發。

中國大陸企業百度推出了中國版的ChatGPT「文心一言」,近期中國政府對此發布新規定,包括「不得詆毀中國領導人或觸碰歷史禁忌」、「生成的內容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得破壞國家統一」等,甚至必須交出整套演算法。

英國也不落人後,首相宣布將投入1億英鎊建置基礎模型工作小組,開發自己的AI方案,為的是迎戰美國出品的ChatGPT和Gooogle Bard,讓英國企業能更安全的使用生成式AI工具,確保數位主權。

生成式AI這類模型,需要餵養大量資料,並在訓練中勘誤並修正,便能愈來愈「正確」。對需要「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的產品來說,使用者愈多,市場愈大,就能愈快「接地氣」,這也是美國能引領全球數位科技近20年的緣由。

Netflix全球使用國家數有190國,Amazon付費用戶有2億,Google瀏覽器全球用戶為26.5億,全世界都是他們的市場,這也是數位科技的特性——無遠弗屆。

上述三個事件的本質都相悖於數位科技的特性,平台管制令意味著歐盟開始關注並鞏固自己的數位疆域。當強勢的國外企業進入歐盟,或多或少一定會壓制歐盟領域內企業的發展,很不巧科技巨擘們又都有「海納百川」實力,冒出頭的新鮮創意若被看重,很容易就能收入麾下,強化戰力。

而各國開發自己的生成式AI系統,也是數位世界反全球化的現象之一。以中國大陸來說,內容審查一向是國家標配;而英國政府也砸下鉅資,開發出自己的生成式AI,無非也是為了捍衛數位主權。

當捍衛數位主權的意識凌駕數位經濟的獲利,便開啟了數位世界的反全球化時代,這反全球化現象,是不是跟實體政治凌駕於經濟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薇瑄的沙龍
24會員
107內容數
Podcast節目【數位趨勢醬子讀】的專欄作家文章匯流 從科技新聞帶你看產業趨勢,有別於坊間搖旗吶喊式的附和,本節目提供的獨家觀點絕對讓你耳目一新! 你想知道科技新聞背後的微趨勢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嗎?跟著兩位專欄名家一起看就世界還沒發現的微趨勢吧!
王薇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西班牙近期推出《人工智慧良善使用與治理法》草案,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該草案延續歐盟AI法規,對企業使用高風險或禁用技術祭出重罰,但對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為,僅以「警告」與「紀律處分」帶過,形同免責。此種制度設計讓人質疑:當AI成為國家治理工具,誰來監控擁有監控權力的機構?
2025/04/29
西班牙近期推出《人工智慧良善使用與治理法》草案,引發社會強烈反彈。該草案延續歐盟AI法規,對企業使用高風險或禁用技術祭出重罰,但對政府部門的違規行為,僅以「警告」與「紀律處分」帶過,形同免責。此種制度設計讓人質疑:當AI成為國家治理工具,誰來監控擁有監控權力的機構?
2025/04/15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乍看是選舉年再度上演的經濟民族主義,實則是一次以關稅為槓桿的全球權力重構。這場關稅行動,打著保護本土產業的旗號,卻充滿選擇性與策略性操作,既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又保留與盟國談判的籌碼。
2025/04/15
4月初,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多國進口商品加徵新一輪關稅,乍看是選舉年再度上演的經濟民族主義,實則是一次以關稅為槓桿的全球權力重構。這場關稅行動,打著保護本土產業的旗號,卻充滿選擇性與策略性操作,既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又保留與盟國談判的籌碼。
2025/04/01
AI正改寫21世紀的產業版圖。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競爭,不只是技術領先的角力,更是一場制度模型與產業結構的對決。兩國分別在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下走出不同節奏,也映照出背後深層的地緣戰略與價值選擇。
2025/04/01
AI正改寫21世紀的產業版圖。中美兩國的人工智慧競爭,不只是技術領先的角力,更是一場制度模型與產業結構的對決。兩國分別在政策驅動與市場機制下走出不同節奏,也映照出背後深層的地緣戰略與價值選擇。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23年近尾聲,全球大致脫離了新冠疫情的封鎖,捱得過的企業開始大展身手,但都尚未回復疫情前的榮景。在經濟前景還不明朗的低潮期,同時有許多新創公司已冒出新芽,準備綻放。
Thumbnail
2023年近尾聲,全球大致脫離了新冠疫情的封鎖,捱得過的企業開始大展身手,但都尚未回復疫情前的榮景。在經濟前景還不明朗的低潮期,同時有許多新創公司已冒出新芽,準備綻放。
Thumbnail
美國白宮為何要限制中國企業使用雲端運算服務?這將如何影響中國企業的人工智慧應用?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白宮計劃限制中國企業使用亞馬遜和谷歌等美國雲端運算服務。這項行動的目的是阻止中國企業繞道使用這些服務來繼續使用高階人工智慧晶片。這將對中國企業的人工智慧應用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它們將無法繼續使用
Thumbnail
美國白宮為何要限制中國企業使用雲端運算服務?這將如何影響中國企業的人工智慧應用?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美國白宮計劃限制中國企業使用亞馬遜和谷歌等美國雲端運算服務。這項行動的目的是阻止中國企業繞道使用這些服務來繼續使用高階人工智慧晶片。這將對中國企業的人工智慧應用產生重大影響,因為它們將無法繼續使用
Thumbnail
📰 新聞:4 則 - 美民主黨將推「中國競爭法案2.0」 - 美限制對中晶片貿易,中國半導體設備商獲益 - 鴻海獲微軟伺服器訂單 一條龍供應鏈具優勢 - 蘋果的 AI 應用和 ChatGPT 不太一樣 📺影片 : 1則 終於知道了 為什麼日本人這麼龜毛、嚴謹? 日本職人精神的民族性是怎麼練成
Thumbnail
📰 新聞:4 則 - 美民主黨將推「中國競爭法案2.0」 - 美限制對中晶片貿易,中國半導體設備商獲益 - 鴻海獲微軟伺服器訂單 一條龍供應鏈具優勢 - 蘋果的 AI 應用和 ChatGPT 不太一樣 📺影片 : 1則 終於知道了 為什麼日本人這麼龜毛、嚴謹? 日本職人精神的民族性是怎麼練成
Thumbnail
新冠疫情與美中貿易戰之後,各國為了維持產業供應鏈的穩定,即使耗費鉅資,都要在自己國家設置產業供應鏈,全球因此迎來一波實體經濟的反全球化現象。
Thumbnail
新冠疫情與美中貿易戰之後,各國為了維持產業供應鏈的穩定,即使耗費鉅資,都要在自己國家設置產業供應鏈,全球因此迎來一波實體經濟的反全球化現象。
Thumbnail
除了當前中共的內部隱憂,美國制裁與聯合多國封殺策略,更促使其在半導體業追趕美、台、韓的路上確實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特別在於人才導引方面亟需努力——這也是各國相繼祭出晶片法案等優惠政策的主因之一,就是為了防堵人才及技術的佚失。
Thumbnail
除了當前中共的內部隱憂,美國制裁與聯合多國封殺策略,更促使其在半導體業追趕美、台、韓的路上確實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特別在於人才導引方面亟需努力——這也是各國相繼祭出晶片法案等優惠政策的主因之一,就是為了防堵人才及技術的佚失。
Thumbnail
這篇整理了2023的網路科技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行業發展與風險。
Thumbnail
這篇整理了2023的網路科技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行業發展與風險。
Thumbnail
去年 12 月美國哈佛大學的一篇報告《偉大的科技競爭:21 世紀的中國與美國的較量》提到未來許多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技術領域上,包括 AI、5G 通訊協議、生物科技、綠能、量子科技等項目中,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且在某些領域躍居第一,這也再度挑起了美國對中國科技實力緊追在後的警惕心,近期的出口禁令
Thumbnail
去年 12 月美國哈佛大學的一篇報告《偉大的科技競爭:21 世紀的中國與美國的較量》提到未來許多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技術領域上,包括 AI、5G 通訊協議、生物科技、綠能、量子科技等項目中,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且在某些領域躍居第一,這也再度挑起了美國對中國科技實力緊追在後的警惕心,近期的出口禁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