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烈火焚身》:能夠在一起就是最美好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作者按:本文原寫於 2017 年 2 月,發表在我的方格子寫作專題,近日適逢《烈火焚身》在台重映,稍作修改後再次刊登於《釀電影》,和大家一起重溫經典。)


愛讓人失去理智,沒有道理可言,即使在最恨最恨的人生暗角,依然能生出諒解。愛也讓人跨越凶險,千山萬水,到世界的對角去追一個諾言,生死不計。愛是和煦的光,但往往越是殘忍的故事,越能透出愛的力量。

2010 年 11 月 13 日晚上,我看了一部永遠不會忘記的電影,它叫《烈火焚身》(Incendies)。導演是來自魁北克的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六年後的現在他靠著一連串不同類型的佳作,已經進入好萊塢的核心,最新作是大獲好評的《異星入境》(Arrival),還有一部經典科幻的續集《銀翼殺手 2049》(Blade Runner 2049)即將問世。至於《烈火焚身》,至今仍是我在影展看過最喜歡的電影。

raw-image

住在加拿大的雙胞胎兄妹西蒙和珍,在母親過世之後面對一份怪異的遺囑:母親留下兩封信,一封要給兩人早以為不在世的父親,另一封要給他們甚至不知道存在的哥哥。在遺願未竟之前,母親要求「裸體下葬,面朝下,棺外不放石碑,不刻字」,因為「無法守諾的人沒有資格安息」。

西蒙一聽完氣炸了,認定這是媽媽腦袋不清楚,又在亂發神經;珍則是堅持要到母親的故鄉(中東)去一探究竟,也許會找到一些線索。而故事由此拉開,倒敘回女主角娜娃的一生:生在基督徒村落的她,愛上了邊境的穆斯林難民,而且還懷了身孕。戀情被揭發的那天,愛人在她面前被親哥哥槍殺,她自己也在生產之後遭到驅逐,到城裡去念大學。就在此時,兩派相屠殺的戰爭爆發了,在一片動亂裡,娜娃不但沒有避難,還踏上回鄉之路,一心要找到兒子。

愛讓人勇敢萬分,也讓人暴露脆弱。愛不能夠戰勝一切,不能解決人生所有的難題,更在死亡面前,常常只有啞然落淚的份。但愛可以帶來「意義」,帶來領悟,甚至在有些時候,帶來寬恕。

《烈火焚身》是一部藏著驚人結局真相的電影。那之後發生了什麼,我不準備明白詳述,這樣一個懸疑交錯的故事一定要先看過再來讀文章才對。而接下來,我要討論故事的思考面──但即使不直接指明,仍會碰觸到關鍵的劇情轉折。所以還沒看過的讀者,請先打住,去找《烈火焚身》來看喔!

raw-image

好,那我們開始吧。

在《烈火焚身》的內裡,存在著多重的衝突,這造就標題中「烈火」的象徵,由外而內地炙烤著角色們的心。在外在世界是種族立場,不明究理地互相恨之入骨,在內在則是對身世倫常與自我的認同之艱難。這一切在片中,被以「親情」或說「血脈」的意象一再交疊,複雜化和沈重化。

娜娃與她的穆斯林愛人,因為血緣分屬不同的立場,羅密歐愛上茱麗葉,卻未能共同赴死。兄長因為妹妹被敵人「玷污」了,不但憤而行凶,還差點順便處決自己的親手足──在這世上,還有比這更愚蠢,更該被剔除的惡劣邏輯嗎?

也是從這節點開始,讓原先「血統即是立場」的等式,被動搖了。娜娃因為殺夫之仇及後續的經歷倒向了彼方陣營,她的(兩方混血的)兒子則一度被穆斯林的軍閥教養,最後又因為「太思念母親」,反過來加入基督教民兵。在此,循路回子宮的衝動,高漲成對養育自己的(假的)父親的反叛,甚至驅動他在成為一個刑求者後,以強暴穆斯林女囚的方式,羞辱那股父權。這樣極致的惡,又是來自潛意識對母親(及其代表的血緣/陣營)深深(及扭曲)的愛和歸屬感。片尾當他知道真相,明白自己因為痛恨怪物,而變成了怪物,是不是也有被信仰背叛的感覺?

raw-image

當然,這樣的主線充滿巧合,不論是母子獄中相遇,或二十年後又在加拿大碰在一起,這種種超乎現實可能的安排,無非是要透過極端的戲劇化、去控訴因為血緣和立場劃分「自己人」和「血海深仇的另一邊」有多麼荒謬。六年半前,我還一度覺得這概念已經被說過太多次了,還需要再強調嗎?沒想到六年後,當世事全面倒流回「同伴=安全/異族=危險」的弱智劃分,對自己當初的誤判,我真是加倍唏噓和心虛。

再說內在的衝突。這一路上除了娜娃自己的認同轉變,故事中「現代」的這條線,講兩兄妹的身世發掘,以及更重要的「接受自己」,那是無盡的清水都洗不淨的存在焦慮。那麼,為何娜娃要出這道難題?第一層答案自然是,她得靠他們才能實現最在乎的「我會找到你」的諾言,但還有第二層,是那句「能夠在一起,就是最美好的事」。這也是她在受到無法平復的震驚,身心重創之後,終究冷靜下來想通的。

這裡,就要花點力氣多說了。我試著從片中最殘酷的意象說起:《烈火焚身》裡,一共有三場「親子被迫分離」的戲:一是娜娃失去兒子,那穿透族群壁壘的愛的結晶甫出生,就從襁褓中被抱走了,那是對一個母親最大的傷害,也是一段愛情的遺物被奪走。第二次是在那輛公車外,因為血緣得以逃過一劫的娜娃,要趁機救走一個孩子,那瞬間對方母親的表情,是驚駭於死亡在即,又一心只希望女兒活下來。這樣的百感千感,你我都懂,遭遇過類似境地的娜娃更是。但她失敗了。那當下,那個在巴士火海裡的母親,是不是也(更殘忍地)目睹了那一幕?

那之後第三次,是在獄中產下雙胞胎,這時候的娜娃已經沒有表現出情緒了。她曾要親手墮掉這胎,但在生下之際又被抱走,那瞬間她的心情是什麼?之後她被釋放了,得知孩子們還活著,那一刻她想的又是什麼?

raw-image

這三個現場,建構起極端的生命經驗:人世可以太過殘酷,死亡可以太沒有道理,倫常只是笑話,遠遠不敵人心的惡意。然而,是否因為經歷過這一切,讓她得以換一個角度,看待她和長子的「重逢」──畢竟,雖然她沒能真的找到他,他們卻以另外的形式、超越常理地「相聚」了。而且最後,各自都活了下來。這樣,是否也是一種「美好」?

這是本片最特別的論述。從娜娃最後寫給「父親」的信看,徹底的不可能消泯的恨和痛苦,一定存在。只是這樣一個變形再變形的希臘悲劇,又是要說:愛有無限種可能。這不是這部片想「教」我們什麼,而是對生命的詮釋,永遠該回到當事人主觀、完全無法由他人置喙的角度上。

她也藉此告訴雙胞胎:縱然我們一家的關係難以理清,但畢竟我們母子三人「一起」度過了這些年。這樣的日子就是美好的。無論你們從哪來,你們都在這裡,我們都一起在這裡。這已經是最美好的事。而現在我走了,你們還擁有彼此,只要好好地活下去,依然是美好的。

raw-image

在《烈火焚身》的開頭是一片灰濛濛的樹景,逐漸拉遠,才揭露原來鏡頭是在室內,有一群聖戰士的童兵正接受著剃髮儀式。其中一個粗獷但不脫稚氣的男孩,直直瞪進鏡頭裡,他的腳跟上有一排三連星標記;這整個過程,背景配樂是 Radiohead 的〈You and Whose Army〉──六年又三個月前的星期六夜晚,是這一幕讓我知道:有些人世的樣貌太重,悲劇太痛,但我們不該移開關注的眼光。所以我願意花一輩子,繼續觀看和貼近它們。

童年是一把匕首插在咽喉,要拔出來不容易。但即使烈火焚身,都不能忘記這些炙烤著我們的,是人與人的羈絆和情份。在遺願完成之後,娜娃的墓上終於有了碑,沐浴在陽光下。有光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過去,也才有可能,照亮未來。

全文劇照提供:好威映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烈火焚身》不只是部關乎尋根的故事,更是一段發生於政治暴力下的悲劇。電影選擇以架空形式刻畫時空背景。 縱觀人類歷史上,我們從不缺此種悲劇。無論是宗教或意識形態釀成的衝突,時常導致政治暴力的發生,扭曲人性,使人喪失憐憫本能。最終,暴力不只會停留當代,它將是一個又一世代人們的共業
Thumbnail
《烈火焚身》不只是部關乎尋根的故事,更是一段發生於政治暴力下的悲劇。電影選擇以架空形式刻畫時空背景。 縱觀人類歷史上,我們從不缺此種悲劇。無論是宗教或意識形態釀成的衝突,時常導致政治暴力的發生,扭曲人性,使人喪失憐憫本能。最終,暴力不只會停留當代,它將是一個又一世代人們的共業
Thumbnail
電影《沙丘》、《烈火焚身》關於丹尼維勒納夫作品,讓人戰慄深受吸引的鏡頭魅力!屬於電影載體的觀賞魅力~
Thumbnail
電影《沙丘》、《烈火焚身》關於丹尼維勒納夫作品,讓人戰慄深受吸引的鏡頭魅力!屬於電影載體的觀賞魅力~
Thumbnail
時間模稜、時空通融的影像,指向過去,也指向現在與未來。重複播送的〈You and Whose Army〉唱著神聖羅馬帝國,說著法語的 Jeanne 抵達中東各地的語言屏障,以及維勒納夫自稱「外來者」的背景,在在異化著文本,異化著我們「定位」那些大遠鏡鏡頭下的環境空間。
Thumbnail
時間模稜、時空通融的影像,指向過去,也指向現在與未來。重複播送的〈You and Whose Army〉唱著神聖羅馬帝國,說著法語的 Jeanne 抵達中東各地的語言屏障,以及維勒納夫自稱「外來者」的背景,在在異化著文本,異化著我們「定位」那些大遠鏡鏡頭下的環境空間。
Thumbnail
如果說《暴雨將至》是因為愛而打破沈默,《烈火焚身》則是因為愛而選擇緘默。如果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在一起,母親終其一生所尋找的意義,綿延多時的思念之情,終究在生命終結之時,下起了一場救贖的大雨。
Thumbnail
如果說《暴雨將至》是因為愛而打破沈默,《烈火焚身》則是因為愛而選擇緘默。如果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在一起,母親終其一生所尋找的意義,綿延多時的思念之情,終究在生命終結之時,下起了一場救贖的大雨。
Thumbnail
電影《烈火焚身 》娓娓道出一曲交錯了家庭愛恨糾葛紛爭、宗教信仰戰爭,烽火下萬般不由己的人性悲歌,藉由一對從小生長在加拿大的雙胞胎兄妹,奉母親遺囑拿著兩封信,飛往中東尋找未曾謀面的父親與兄長,沒想到卻扯出一段母親年輕時不堪回首的生命苦難歲月與戰禍印記,結局峰迴路轉出人意表,讓人看得震撼又沉痛!
Thumbnail
電影《烈火焚身 》娓娓道出一曲交錯了家庭愛恨糾葛紛爭、宗教信仰戰爭,烽火下萬般不由己的人性悲歌,藉由一對從小生長在加拿大的雙胞胎兄妹,奉母親遺囑拿著兩封信,飛往中東尋找未曾謀面的父親與兄長,沒想到卻扯出一段母親年輕時不堪回首的生命苦難歲月與戰禍印記,結局峰迴路轉出人意表,讓人看得震撼又沉痛!
Thumbnail
關於這位來自加拿大的導演,我記得第一次觀看他的作品,是在一堂探討當今國際關係的課程裡,老師播放了2010年由舞台劇改編的《烈火焚身》,導演擅長的鳥瞰長鏡頭,如同上帝之眼般超然,旁觀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後來在《怒火邊界》和《異星入侵》也有看到類似的鏡頭出現,而帶給觀影者的震撼感不變。
Thumbnail
關於這位來自加拿大的導演,我記得第一次觀看他的作品,是在一堂探討當今國際關係的課程裡,老師播放了2010年由舞台劇改編的《烈火焚身》,導演擅長的鳥瞰長鏡頭,如同上帝之眼般超然,旁觀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後來在《怒火邊界》和《異星入侵》也有看到類似的鏡頭出現,而帶給觀影者的震撼感不變。
Thumbnail
有情緒的刻畫、危機的悚然以及適度的駭人殺戮,是巧妙又不空洞的觀影體驗,也不單是為女性服務的女力電影。
Thumbnail
有情緒的刻畫、危機的悚然以及適度的駭人殺戮,是巧妙又不空洞的觀影體驗,也不單是為女性服務的女力電影。
Thumbnail
不得不說,《親愛的莎瑪》光是看預告片和劇情簡介就讓人感動到落淚!在英文裡的開槍和攝影都是同一個字,但造就的結果卻截然不同;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觀點看待這個世界,子彈?還是愛?只有一念之差。
Thumbnail
不得不說,《親愛的莎瑪》光是看預告片和劇情簡介就讓人感動到落淚!在英文裡的開槍和攝影都是同一個字,但造就的結果卻截然不同;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觀點看待這個世界,子彈?還是愛?只有一念之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