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愛天堂】(In the Fade):惡已如此極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首次觀看法提‧阿金(Fatih Akin)的電影。《烈愛天堂》的不妥協與暴戾之氣,似乎註定要讓它以受爭議的方式,被貼上「迎合」當代政治正確的標籤。

我是在對劇情一無所知的狀態下觀看本片,早先以前,只對它的片名與海報感興趣──德文”Aus Dem Nichts”、英譯"In the Fade",海報是黛安‧克魯格(Diane Kruger)穿的一身黑,虛焦的街道五光十色,她獨自走在街上,宛如一個對抗全世界的孤獨鬥士。



(以下文章包含劇情討論,可能影響觀影樂趣)


後來我才知道,她對抗的東西,是一份「憑空而來」(中譯片名)的「惡」、或者某種「無法解套的事物」。它可以抹煞人為洗清罪過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可以完全不顧你是誰、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不分青紅皂白給予處置,只因為流淌在血液裡、顯現在形貌上的種族原罪。就像開場那輛突如其來的車輛,它就是發生了。可惜母親雖帶領孩子逃過一次眼前危機,卻無法抵擋社會上潛藏蠢動著、更加兇殘的,人的惡意。

在社會議題先行的前提下,電影幾乎將焦點導向一個,完全超越藝術價值的政治觀點。並不是說電影沒有藝術價值,恰好相反:三段式(Family、Justice、The Sea)篇章由相應的紀錄片段開展,不斷強化劇中角色那份傷痛的真實感。如果第一章的節奏讓人無法適應,第二章法庭戲就展現了炸裂的張力,第三章又試圖靜下來歸於沉寂。而結尾──不得不說,這是我近年來看過最美的結尾之一了──爆炸的露營車與狠狠燃燒的樹葉,鏡頭緩慢上升至湛藍天空......持續上升,接著是一片倒轉的海洋。如夢似幻的景物既高明地呼應最終章的回憶,又昇華至開放性的意象。

可是,其餘的一切,我覺得都發生的太快了。不只「出場→死亡」、「審判→敗訴」、「復仇→同歸於盡」的劇情進展,更可怕的是作者的價值觀、以及給這個世界的結論。玉石俱焚的悲觀主義擺在適當的語境固然鏗鏘有力,在當代社會也不少見,但作為一個最終解套,卻無法叫我信服──尤其是在這樣一部所有"壞人"都只代表純粹之惡的電影裡(想想被說是「崇拜希特勒」的犯人夫婦、兇惡嘴臉的辯護律師、因著奇怪理由而迅速判決的「恐龍法官」)。當電影已在先天上賦予了強烈的政治意圖,我反倒覺得角色的憤怒與悲傷,成為了一種對議題探討可能性的限制。

所以,關於最後的結果,遺憾之外是滿滿的悲涼,我卻還有一絲不解。這是我們需要的東西嗎?...人們已經走到這一步了?更直接的說,面對世上的惡,只能是如此嗎?

/

讓我們來看看《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2017)給出的答案。兩部片即使調性大相逕庭,同為母親的復仇之路,還是略有幾分相似:悲痛已然佔據餘生,變為生命存在意義,然而司法無能主持公道,只好自行伸張正義。巧妙的是,最終她們似乎都沒有得到救贖。只是一位在懸而未決的狀態下,好似燃起希望;一位則帶著轉化的仇恨,選擇放棄生命,走向絕望。

沒有孰優孰劣之分,但透過這樣的相互參照,卻給予我們看待兩種作為的不同方式,對她們為自己的不幸所做的所有掙扎,報以更多同情、與對其勇氣的尊敬。這時候,一個人能做到什麼地步甚至已經不是衡量標準了,而是我們清楚明白,生命皆可不必如此。


關於《烈愛天堂》,我個人特別感興趣的地方還有一處。法庭上犯人的父親作證,對自己兒子的行為感到不齒,宣稱與其「價值觀完全不同」,並向被害者母親慰問致歉。庭外,兩人在路邊相遇,還向對方借火點菸。那時的他們,就像兩個有著微妙關係的路人,結束一場牽連彼此的公事,理應能卸下面具,卻又有些忐忑。此時的複雜心境該是多麼有意思!

「如果你知道兇手是你兒子,還會向警方告發他嗎?」

「我知道是他。」



◇ 預告片:https://goo.gl/ENPmo6

尋向影誌 Facebook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尋向影誌的沙龍
0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序幕拉起,刺耳的尖叫聲連連,父親被警方以非法監禁及亂倫罪名逮捕,身旁十二歲的女兒黛娃兒眼睜睜看著一切的發生,她承擔著不屬於這份年紀該有的疑惑;當
Thumbnail
序幕拉起,刺耳的尖叫聲連連,父親被警方以非法監禁及亂倫罪名逮捕,身旁十二歲的女兒黛娃兒眼睜睜看著一切的發生,她承擔著不屬於這份年紀該有的疑惑;當
Thumbnail
如果說《暴雨將至》是因為愛而打破沈默,《烈火焚身》則是因為愛而選擇緘默。如果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在一起,母親終其一生所尋找的意義,綿延多時的思念之情,終究在生命終結之時,下起了一場救贖的大雨。
Thumbnail
如果說《暴雨將至》是因為愛而打破沈默,《烈火焚身》則是因為愛而選擇緘默。如果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在一起,母親終其一生所尋找的意義,綿延多時的思念之情,終究在生命終結之時,下起了一場救贖的大雨。
Thumbnail
愛讓人失去理智,沒有道理可言,即使在最恨最恨的人生暗角,依然能生出諒解。愛也讓人跨越凶險,千山萬水,到世界的對角去追一個諾言,生死不計。愛是和煦的光,但往往越是殘忍的故事,越能透出愛的力量。
Thumbnail
愛讓人失去理智,沒有道理可言,即使在最恨最恨的人生暗角,依然能生出諒解。愛也讓人跨越凶險,千山萬水,到世界的對角去追一個諾言,生死不計。愛是和煦的光,但往往越是殘忍的故事,越能透出愛的力量。
Thumbnail
《意外》上映於2017年,以一名母親租下三塊大告示牌,來表達不滿警方偵辦女兒被謀殺身亡案件不力為開頭。故事平實、簡單,卻帶出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 三塊告示牌上以醒目的紅底黑字漆上了「RAPED WHILE DYING」、「STILL NO ARRESTS?」和「HOW COME
Thumbnail
《意外》上映於2017年,以一名母親租下三塊大告示牌,來表達不滿警方偵辦女兒被謀殺身亡案件不力為開頭。故事平實、簡單,卻帶出許多值得深思的議題,是一部非常棒的電影。 三塊告示牌上以醒目的紅底黑字漆上了「RAPED WHILE DYING」、「STILL NO ARRESTS?」和「HOW COME
Thumbnail
對於不善社交嘴又笨拙的我,電影就等同是我的老師,無論觀看哪一種類型的影片都能讓我從中窺見人生百態與世界奧義,就算是以管窺豹但對我而言已幾近看到全貌,畢竟在電影的世界裡什麼夢幻的場景都能實現,任何光怪陸離的事件都會發生,不管電影帶來的是快樂與毀滅亦或絕對的愛和孤寂的死。
Thumbnail
對於不善社交嘴又笨拙的我,電影就等同是我的老師,無論觀看哪一種類型的影片都能讓我從中窺見人生百態與世界奧義,就算是以管窺豹但對我而言已幾近看到全貌,畢竟在電影的世界裡什麼夢幻的場景都能實現,任何光怪陸離的事件都會發生,不管電影帶來的是快樂與毀滅亦或絕對的愛和孤寂的死。
Thumbnail
烈愛天堂(Aus dem Nichts / In the Fade) FB發表日期:2017年12月16日 如果說天堂邊緣裡的等待象徵著希望,一個母親與一個兒子的談話象徵著和解共生,那這麼多年過去了,這社會到底有什麼改變。難道當年的希望,不過如這部片般,從虛無中來,只是餘燼而已、嗎?
Thumbnail
烈愛天堂(Aus dem Nichts / In the Fade) FB發表日期:2017年12月16日 如果說天堂邊緣裡的等待象徵著希望,一個母親與一個兒子的談話象徵著和解共生,那這麼多年過去了,這社會到底有什麼改變。難道當年的希望,不過如這部片般,從虛無中來,只是餘燼而已、嗎?
Thumbnail
對於「復仇」的異議也正凸顯事件核心的無力感。人類社會因道德、法律得以運作,但真相卻告訴我們:惡可以沒有原因、恨也或許找不到對象,而這也是正妍的處境;劇情並沒有交代孩子失蹤的過程,觀眾不再做為全知者而是與劇中的正妍甚至真實案件中絕大部分的受害家庭一樣被蒙在鼓裡,不知道究竟是誰拐走孩子、不知道事情怎麼發
Thumbnail
對於「復仇」的異議也正凸顯事件核心的無力感。人類社會因道德、法律得以運作,但真相卻告訴我們:惡可以沒有原因、恨也或許找不到對象,而這也是正妍的處境;劇情並沒有交代孩子失蹤的過程,觀眾不再做為全知者而是與劇中的正妍甚至真實案件中絕大部分的受害家庭一樣被蒙在鼓裡,不知道究竟是誰拐走孩子、不知道事情怎麼發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看完紀錄片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導演李家驊紀錄並訪談了台灣幾個死刑犯事件出發,從家屬、律師的訪談角度出發,更有震驚社會離我們非常近的鄭捷事件,我想起了那年我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感受,非常不同,沒有戲劇與人物的刻畫,真實報導、家屬、犯罪的監視錄影畫面,感受到更深的負面與更無奈的情緒。
Thumbnail
後來我才知道,她對抗的東西,是一份「憑空而來」的「惡」、或者某種「無法解套的事物」。它可以抹煞人為洗清罪過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可以完全不顧你是誰、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不分青紅皂白給予處置,只因為流淌在血液裡、顯現在形貌上的種族原罪。
Thumbnail
後來我才知道,她對抗的東西,是一份「憑空而來」的「惡」、或者某種「無法解套的事物」。它可以抹煞人為洗清罪過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可以完全不顧你是誰、做了什麼、或沒做什麼,不分青紅皂白給予處置,只因為流淌在血液裡、顯現在形貌上的種族原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