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等待美股跌到最低之後搶進,希望能再賺到一波反彈,甚至是長波段的獲利。不過,低點是在什麼時候?現在是低點嗎?還是會再繼續往下跌一波?
我不知道,也不會猜。不過,正好看到許多講認知偏誤的文章提到投資理財問題,所以就整理幾個常見的重點。以我每天常收到的文章,「投資理財的認知偏誤」可以寫上十幾、二十點,不過今天就寫一些些就好,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小幫助。

總括來說,我覺得一般人投資理財最大問題是:這明明是一大筆錢,有時相當於買房子的頭期款或更多,對人生的影響有時還大於找一份工作,但許多人並沒有先研究各種投資管道,只把注意力放在少數國家(或甚至只放在台股),看到一些熱門股就把資金押上,自然就錯過許多優質投資標的,讓自己的資金承受過度的風險。
「從眾心理」就是投資的大敵,哪裡人多哪裡去,然後選擇性地只看個股的好消息。「從眾心理」會把熱門股的股價推高,股市大戶也會懂得持續釋放消息,讓熱門股漲到超乎常理的程度,手腳快又機靈的人、或持股成本低的人,就能靠群眾累積的聲勢賺到錢。
但因為從眾心理高價買入熱門股的股民,就要承受相當大的風險。好比去年的台積電、航海王等風潮,公司是好公司,股票也適合長期持有,但高價買入的人,現在就免不了被套牢,不賠本賣就會卡住資金。
買過幾次飆股後,就覺得自己預測能力很好,可以掌握市場動向,是投資人另一個心魔。好比前幾年因為疫情,歐美政府調降利率、釋放出大量資金,造成股市狂飆,許多人是怎麼買怎麼賺。這時,如果沒有適時收手,冷靜下來觀察世界經濟走向,降低槓桿,就有可能因為市場反轉、把賺來的錢又吐出去了。
還有一個股民的最大心理障礙,就是「太快把飆股賣出去,爛股卻一直捨不得賣」。如果不要融資、不要借貸、就是用身邊閒錢投資,股民會虧錢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持續地「賺少賠多」。
就算你十筆投資裡,有六筆成功,四筆失敗,以機構投資人來說,這已經表現很好了,因為機構投資人比較能避免搶進搶出、賺少賠多的模式。但一般投資人常常賺幾萬元就賣出,錯過了長期持有可能可以賺好幾十萬。下跌的股票,卻彷彿不賣就不算賠,損失的是轉投其他飆股的機會成本。
這二十年來,多數股市是穩定成長的,這是因為世界長期和平(相對的和平)、而且不斷有新發明、新科技出現。就算什麼都沒研究,光是買股價指數,許多人都穩吻獲利。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投資失敗?「恐懼」是「貪婪」是最難克服的人性,也最需要投資人深思,如何透過一些試探性的小型交易,去磨練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