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Cheers雜誌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70/070134.asp
對照全球其他地區對中文學習的狂熱,台灣的中文教育卻是一年不如一年,基礎教育的國文課時數大幅縮水。
實施九年一貫教育之前,國小一到四年級每星期有10堂國文課,然而教改實施之後,只剩下5堂。就總體的課程時數來看,語言課所佔的比例僅有四分之一,其中還包括國語、鄉土語言、和英文3種語言。
和鄰近的香港或新加坡相比,這個比例明顯偏低。周中天指出,新加坡小學一到四年級,語文課的比例高達三分之二(其中英語和母語各佔一半),五到六年級仍有二分之一。
事實上,在小學階段,語言教育是最重要的核心,而且語言能力必須及早開始培養,因為兒童的語言吸收能力比較強,假使等到長大之後再來補救,通常只會事倍功半。
除了政策因素之外,台灣中文教育的另一個阻礙來自於家長,大家都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學會兩種語言」,但這是不容易的。有些國家,例如瑞士,本身就是雙語環境,因此小孩自然有機會同時學好兩種語言。但是,台灣沒有這種條件。
即使在新加坡的雙語社會,能同時學好兩種語言的也只有少數,有數字可證明。新加坡中學採取能力分班,分成EM1、EM2、EM3。E代表英文,M代表母語。不論是哪個等級,都必須學好英文。但是母語的能力則有高下之分,EM1代表母語能力很好、EM2普通、EM3則是馬馬虎虎。根據新加坡政府統計,EM1的人數比例不到10%。
但是在台灣,許多家長總認為,中文既然是自己的母語,就不需要花時間學習,小孩自然就會。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會產生英語能力很強、中文能力低落的怪異現象。這反而造成日後兒童的學習障礙,因為中文能力不好,在閱讀與吸收知識方面自然會產生困難,只是很少有家長看到這一點。
企業愈來愈重視語言表達能力
教育體制無法提供良好的語文訓練,然而企業對於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卻愈來愈高。
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指出,由於全球化與專業分工的因素影響,未來的工作需要更複雜、更密集的人際互動,因此具備互動能力的人將是企業最重要的人力資產。
人際互動依靠的就是語言的表達與溝通。勤業眾信人才資本協理黃中人表示,目前多數企業徵才時,都會將語言表達與溝通列入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原因就在於許多工作都是跨部門的合作,需要頻繁的溝通,再加上一切講求速度,如何在短時間內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將會直接影響工作表現。
那麼該如何提升語言能力?事實上,重點不在於語言本身,而是如何活用語言,達到有效的溝通。語言能力的好壞可以從以下3大層面來分析:閱讀、思考、與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