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貼近電影一點,而去enroll某廣電聞名的大學碩士班,還常跟白天上班的公司請假去聽該校電影組的課程,應該只有我吧?
白天有很多老師在討論小眾電影和影史上重要的電影,對電影組的老師來說,
“關窗關燈投影大螢幕,全班一起看片”,
是一個重要的儀式感。這對20年習慣朝九晚五的我來說,是奢侈的人生體驗— “大白天,跟一群25歲或大學部的孩子們(非照片這個班),一起坐在教室,看電影。”不管是《影視敘事學》、《家庭電影》、《進階電影剪輯》,甚至連《廣電產業研究》,在課堂上跟同學一起看一些影片,常會讓我有恍如隔世、懷疑人生的感慨。在老師的講解之下,重新體驗王家衛的敘事功力、侯孝賢的氣韻剪接、上世紀的Maya Daren是怎麼用200美金的低成本,拍出撼動人們對電影基本概念的影片。甚至連Netflix到底是串流科技強,還是全球行銷更強,還是影視製片也不錯,課後會留下很多思考空間。
說穿我原本也甘於做個小影迷,一直沉溺在驚喜的影迷觀點即可,只是這家學校離我家太近了,早上跑步,周末吃早餐,只要過河就看到它偌大的招牌,吸引了我想趨近鎂光燈更近一點的心。以前當小影迷,的確只會注意明星的演技,電影的卡司,和電影的flow會不會很難讓觀眾“入戲”。上了專業課程,更在意導演、編劇、剪接師這些螢幕外的靈魂人物,到底是怎樣團隊合作,做出厲害到讓我懷疑人生的電影。
有人說學了一種新語言,就開了一個新的世界。對Maya Daren來說,電影是一種語言,它不必為文學或戲劇服務,它不是文學或戲劇的影像化。我非常同意。所以在進入了電影的學術世界之後,我彷彿被賦能又開了另一個世界的門,然後,我勇猛大膽地往前衝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