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持續在碳捕捉路上前進!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在2023年3月,微軟與位在美國加州的碳捕捉公司CarbonCapture完成碳捕捉交易。

CarbonCapture在美國懷俄明州具有直接捕捉與封存的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可以清除過去、歷史的碳排放,協助企業達到負碳排目標。

畢竟,微軟目標在2030年達到負碳排,表示在此之前需要消除更多的二氧化碳污染。

在CarbonCapture目前可捕獲與儲存的數量約為10,000公噸的二氧化碳。而該公司目標在2026年達到吸收20萬頓,並於2030年前達到500萬頓的存儲量,成為世界第一的最大存儲單位。

儘管該次交易,對比微軟一年排放1400萬二氧化碳而言是微不足道的零頭,但卻也顯示出微軟對與碳捕捉的認可,以及該行業的模式受到驗證。較為可惜的是,該協議並未公布微軟預購買的碳排數量為何。

碳捕捉原理,即透過空氣捕捉二氧化碳後,利用冷卻的方式將二氧化碳固化;偌再加熱的時則可釋放二氧化碳。

raw-image

固化的二氧化碳,最終則可以再儲存在地下、或是如集裝箱陣列等進行安置。在碳捕捉的流程,從CarbonCapture提供的示意圖,可看出儲存的樣態猶如擺放貨櫃一般。

raw-image

而台灣目前在碳捕捉的規模,仍多處於試驗階段。較具發展規模潛力的代表公司,則以台塑、台泥、亞尼、國產為主。在本身水泥、石化、鋼鐵製造的使用需求的驅動下,建立出新的潛在商機。期待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蓋瑞Talks的沙龍
14會員
68內容數
一個文組大齡仔,跑去美國唸書的紀錄。會努力做到不嘴砲,只講一些實際的東西。面向包含如何說服另一半陪同到美國工作、留學的種種趣事、心態與未來實際找工作的記事。歡迎大家留言、點贊、開啟小鈴鐺訂閱。有好奇主題,歡迎提出我們一起研究。
蓋瑞Talks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在這一年「不確定性」應該是在政策評論中最常見的詞彙了。 碳捕捉市場CCS也是如此。最近聽了幾場論壇等發現在亞洲對於碳捕捉相當的樂觀,並且認為這應該是在串串任內中不受影響的領域了;然而在北美市場現實卻截然不同。為啥關心北美?因為北美市場占比整個行業將近50%的市場與發展。 所以不受川普影響,這個論
Thumbnail
2025/03/31
在這一年「不確定性」應該是在政策評論中最常見的詞彙了。 碳捕捉市場CCS也是如此。最近聽了幾場論壇等發現在亞洲對於碳捕捉相當的樂觀,並且認為這應該是在串串任內中不受影響的領域了;然而在北美市場現實卻截然不同。為啥關心北美?因為北美市場占比整個行業將近50%的市場與發展。 所以不受川普影響,這個論
Thumbnail
2025/03/15
隨著 川普政府上任百日後,美國碳捕集與封存(CCS)進程雖遭遇最初的審批放緩,但仍持續向前推進。本月迎來 重要監管里程碑,西維吉尼亞州於 2 月 26 日獲得 Class VI 監管權(primacy),並於 3 月 28 日正式生效,成為繼 2018 年以來第四個獲得該權限的州。
2025/03/15
隨著 川普政府上任百日後,美國碳捕集與封存(CCS)進程雖遭遇最初的審批放緩,但仍持續向前推進。本月迎來 重要監管里程碑,西維吉尼亞州於 2 月 26 日獲得 Class VI 監管權(primacy),並於 3 月 28 日正式生效,成為繼 2018 年以來第四個獲得該權限的州。
2025/02/24
川普政府在2025年初發布了「釋放美國能源」(Unleashing American Energy)行政命令,旨在全面推動美國能源產業的發展,解除前政府時期對能源生產的各種限制,並加強國內能源供應鏈的獨立性。本文摘要未來川普的能源政策、方向與核心的關鍵人物。
2025/02/24
川普政府在2025年初發布了「釋放美國能源」(Unleashing American Energy)行政命令,旨在全面推動美國能源產業的發展,解除前政府時期對能源生產的各種限制,並加強國內能源供應鏈的獨立性。本文摘要未來川普的能源政策、方向與核心的關鍵人物。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 年是碳移除產業的重要一年,展現了技術進步、政策支持與投資熱潮。直接空氣捕捉設施持續擴展,多家新創共同推動行業規模突破百萬噸級別。政府加強資金與政策支持,企業則透過長期採購協議承諾碳移除目標。儘管全球已售出 1,200 萬噸碳移除憑證,但僅 4% 實際交付,凸顯交付與擴展挑戰。
Thumbnail
2024 年是碳移除產業的重要一年,展現了技術進步、政策支持與投資熱潮。直接空氣捕捉設施持續擴展,多家新創共同推動行業規模突破百萬噸級別。政府加強資金與政策支持,企業則透過長期採購協議承諾碳移除目標。儘管全球已售出 1,200 萬噸碳移除憑證,但僅 4% 實際交付,凸顯交付與擴展挑戰。
Thumbnail
許多碳移除新創背後都有微軟支持,例如強化岩石風化技術以及將二氧化碳封存於混凝土的技術。微軟對這些新創一來提供研發資金,二來在產品成熟開始商業化時成為重要客戶。這些新創浪潮背後推手主要來自於微軟的負碳目標,以及設立的氣候創新基金。本文藉由微軟最新的木造資料中心報導,完整介紹其負碳目標以及推動方案。
Thumbnail
許多碳移除新創背後都有微軟支持,例如強化岩石風化技術以及將二氧化碳封存於混凝土的技術。微軟對這些新創一來提供研發資金,二來在產品成熟開始商業化時成為重要客戶。這些新創浪潮背後推手主要來自於微軟的負碳目標,以及設立的氣候創新基金。本文藉由微軟最新的木造資料中心報導,完整介紹其負碳目標以及推動方案。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碳捕捉與封存(CCS)之主要概念與爭議,並以加拿大即將推出的全球最大CCS專案爲參考。CCS技術最常見用於原油與天然氣開採地區,可搭配碳封存與開採過程得到額外經濟收益。反對方所持觀點為擴大使用化石燃料將惡化氣候變遷現象。支持者則認為減量效益實質存在,有助於淨零過程的過度。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碳捕捉與封存(CCS)之主要概念與爭議,並以加拿大即將推出的全球最大CCS專案爲參考。CCS技術最常見用於原油與天然氣開採地區,可搭配碳封存與開採過程得到額外經濟收益。反對方所持觀點為擴大使用化石燃料將惡化氣候變遷現象。支持者則認為減量效益實質存在,有助於淨零過程的過度。
Thumbnail
有一種將二氧化碳封存的方式為碳礦化,其原理為將二氧化碳轉換為碳酸鹽類後封存或利用。新創公司 CarbonCure 擁有直接再利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技術,是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封存進混凝土並且做到規模化的廠商之一。近日CarbonCure達到了封存500,000 公噸 CO2 里程碑,是相當顯著的成就。
Thumbnail
有一種將二氧化碳封存的方式為碳礦化,其原理為將二氧化碳轉換為碳酸鹽類後封存或利用。新創公司 CarbonCure 擁有直接再利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技術,是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封存進混凝土並且做到規模化的廠商之一。近日CarbonCure達到了封存500,000 公噸 CO2 里程碑,是相當顯著的成就。
Thumbnail
本文主旨為介紹新創公司Paebbl,該公司以其創新碳移除技術爭取到2,500萬美元投資。Paebble主要之技術為將CCS或DAC所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進行碳礦化,將其轉變為可作為建材原料的碳酸鎂。目前已於鹿特丹完成試點計畫,後續將運用投資資金建設擴大規模之示範工廠,並且未來拓展至更多具有潛力的新據點。
Thumbnail
本文主旨為介紹新創公司Paebbl,該公司以其創新碳移除技術爭取到2,500萬美元投資。Paebble主要之技術為將CCS或DAC所捕捉到的二氧化碳進行碳礦化,將其轉變為可作為建材原料的碳酸鎂。目前已於鹿特丹完成試點計畫,後續將運用投資資金建設擴大規模之示範工廠,並且未來拓展至更多具有潛力的新據點。
Thumbnail
碳移除技術(CDR)是針對氣候變遷的重要解決方案,目的是從大氣中移除已排放的二氧化碳。本文介紹了幾種主要的碳移除技術,包括植樹造林、土壤碳封存、生物炭、直接空氣捕捉、碳礦化和海洋鹼化,分析其原理、優缺點及技術成熟度,並探討了綜合應用的潛力。
Thumbnail
碳移除技術(CDR)是針對氣候變遷的重要解決方案,目的是從大氣中移除已排放的二氧化碳。本文介紹了幾種主要的碳移除技術,包括植樹造林、土壤碳封存、生物炭、直接空氣捕捉、碳礦化和海洋鹼化,分析其原理、優缺點及技術成熟度,並探討了綜合應用的潛力。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碳費及碳交易制度,以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臺灣已於氣候法中宣示於民國139年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且自由貿易協定對接的問題。本文為你總結了碳費、碳交易制度及碳匯與碳權的關聯,幫助你更瞭解碳排放管理及交易相關知識。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Thumbnail
隨著全球工業化的加速,二氧化碳排放不斷增加,要如何捕碳呢? 最近有研究團隊開發了EcoLeaf,這種仿生技術提供了一個捕碳的平台,並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客製化,產生不同的產物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